全心衰竭
心力衰竭初期虽可主要表现为左侧或右侧心力衰竭,但不久对侧心脏也会发生生化和血流动力改变,继而排血量降低,出现双侧性心力衰竭,又称全心衰竭。慢性心力衰竭大多为全心衰竭,有时左、右心衰竭可同时发生,而呈急性全心衰竭。
全心衰竭的病因有以下三种:
(1) 各种导致左心衰竭的疾病,如高血压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主动脉瓣和二尖瓣病变等。由于它们进一步导致肺阻性充血和肺动脉高压,而使右心室收缩时遇到的阻力增加,压力负荷过重,于是在左心衰竭的基础上发生右心室衰竭。
(2) 弥漫性心肌病变,如风湿性心脏炎、病毒性心肌炎、中毒性心肌炎、白喉性心肌炎、脚气病性心脏病和充血型心肌病。此时双侧心肌均受累,可发生全心衰竭。
(3) 各种导致右心衰竭的疾病,如急性和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肺动脉口狭窄、心房间隔缺损、艾生曼格综合征等,可能由于低氧血症、高心排血量和感染等因素,而同时累及左心,甚至可发生急性肺水肿。
临床上全心衰竭以第一种病因最多见,即开始为左心衰竭,然后发展为全心衰竭;其次是第二种; 第三种较少见。
临床表现除原发病的特征外,兼有左和右心衰竭的表现(见 “慢性心力衰竭” 条)。但由于右心室较左心室壁薄,易于扩张,全心衰竭时,右心衰竭的表现常比左心衰竭明显。即使由左心衰竭发展来的全心衰竭,也由于右心发生衰竭后,右心室排血量减少,肺充血减轻,左心衰竭的症状和体征反可改善,而主要表现为右心衰竭的症状和体征。
X线检查常显示左、右心腔均扩大。肺野因慢性充血而肺纹增多加深、模糊不清; 上腔静脉扩张。由左心衰竭发展而来的,还有肺动脉高压的表现,肺动脉圆椎突出,右肺动脉第一下分支扩张,呈残树根状,周围肺血管纤细。
心电图示心房肥大、左右心室肥大。由于全心衰竭的原发病不一,左右心室肥厚扩张的程度不同,心电图可示一侧心室肥大,而无对侧心室肥大的特征。
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双侧房室腔扩大,室壁变薄,活动减弱,二尖瓣和三尖瓣叶曲线的E峰振幅减低,A峰明显。
静脉压增高,达14cmH2O以上。
根据上述典型症状和体征,结合原发病的基础,全心衰竭的诊断并不困难。典型的X线、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表现均有助于诊断。由于全心衰竭时往往以右心衰竭的表现明显,故也需与常和右心衰竭相混淆的疾病鉴别(见“右心衰竭”条)。此外,全心衰竭时全心扩大,体、肺循环淤血,需注意与心包疾患,尤其是大量心包积液鉴别。后者常有心音遥远,心尖搏动不明显或消失、奇脉、心电图低电压,X线计波摄影示心脏搏动明显减弱或消失,超声心动图示大量心包积液,收缩时间间期测定示PEP/LVET值 (喷血前期时间与左心室喷血时间比值)却在正常范围(0.35±0.04),而心力衰竭患者由于心肌收缩力减弱,比值可高于正常。
防治与慢性心力衰竭的处理基本相同。但由弥漫性心肌病变引起的全心衰竭,由于心脏本身的病变,对洋地黄制剂较敏感,治疗量与中毒量相当接近,易发生洋地黄中毒,治疗时需特别谨慎,可选用短效制剂,如毛花甙丙、地高辛等,剂量宜小(常用量的2/3或1/2)。利尿不宜过快过多,尤其在需较高的心室充盈压才能维持心排出量的巨大心脏者中,否则不仅可导致低血钠、低血钾等电解质紊乱,而且可造成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病人血压下降,甚至发生氮质血症。一般宜选用噻嗪类利尿剂,必要时辅以醛固酮拮抗剂。强烈的襻利尿剂不宜常规使用,而留作病情紧急或严重时单剂或间歇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