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疗法
人体依靠正常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以识别、排除和消灭外来或内生的各种异物,从而保持健康。采用各种方法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以防治疾病,称为免疫疗法。
在医学上用菌苗、疫苗、类毒素主动免疫和用抗毒素(或抗毒血清)、抗菌血清,或抗病毒血清被动免疫来有效地防治相应的疾病,已历史悠久。近数十年来,免疫治疗亦应用于恶性肿瘤的防治,但仅是一种辅助治疗手段,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
一般认为,机体对肿瘤的免疫,主要依靠细胞免疫对肿瘤的排斥作用,但体液免疫也起一定作用。因此,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之间的互相作用有机地构成抗肿瘤的免疫防御机构。参与肿瘤细胞免疫的效应细胞有三种:
❶致敏的淋巴细胞。即具有免疫活性的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T细胞为细胞免疫的基础,当它被肿瘤致敏后,再与相应抗原的肿瘤细胞接触时,能特异地杀伤肿瘤细胞;同时,致敏的T淋巴细胞被激活后,转化为效应的淋巴母细胞,释出多种淋巴因子,例如淋巴细胞毒直接破坏肿瘤靶细胞; 转移因子将免疫信息转移给未致敏的正常淋巴细胞,转化为免疫淋巴细胞,以增加免疫活性细胞数量;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和巨噬细胞聚集因子,使其聚集于肿瘤所在部位和激活其免疫反应性,发挥杀伤瘤细胞的作用: 抗病毒因子(干扰素)能抑制肿瘤细胞内的病毒复制。
❷抗体依赖性淋巴细胞,又称K细胞,表面具有丙种免疫球蛋白(IgG)的Fc受体,能够和结合在肿瘤细胞表面的IgG抗体的Fc活化部分起作用,使肿瘤细胞溶解。
❸巨噬细胞。有吞噬异物颗粒和异常细胞的作用,当巨噬细胞吞噬癌细胞后,将癌抗原信息传递给T细胞,使T细胞释出多种淋巴因子,其中包括特异性巨噬细胞武装因子激活巨噬细胞,使其成为武装巨噬细胞,加强对癌细胞的杀伤作用。
体液免疫是机体在某种肿瘤的特异性抗原刺激下,经巨噬细胞处理的抗原,在T细胞协助下,使大部分B细胞致敏,经浆母细胞转化繁殖为大量浆细胞而产生抗体(即免疫球蛋白)的免疫反应。抗体必须与K细胞、B细胞或巨噬细胞表面IgG的Fc受体结合,才能发挥其杀伤肿瘤作用; 抗体也可以直接与相应的癌细胞表面的抗原决定簇结合,在补体参与下破坏癌细胞。已知IgM是肿瘤免疫的细胞毒性抗体。但是,也有保护癌细胞不受机体免疫细胞攻击的抗体,它能夺去致敏T细胞与癌细胞表面的结合点,而封闭致敏淋巴细胞对癌细胞的细胞毒作用,这种抗体称为封闭因子,其作用称为免疫促进。如何去除肿瘤病人体内封闭因子为目前肿瘤免疫治疗的重要课题。近年研究发现,在肿瘤自然消退的动物血清和肿瘤恢复期病人血清中有去封闭因子,它具有去除封闭因子的作用,可能使致敏T细胞发挥其破坏瘤细胞的效应。
临床上观察到淋巴系统恶性疾病的早期以及所有癌瘤病人在晚期均可出现免疫功能不足,主要由于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体液免疫功能亦减退;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病人则抗体生成不足。
肿瘤免疫治疗是根据肿瘤存在特异性抗原和机体对抗原具有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另外,也从非特异性免疫反应的途径进行的治疗措施,方法繁多,包括三大类:
主动免疫治疗 分为特异性与非特异性:
(1) 特异性:将肿瘤组织或细胞经适当处理,与免疫佐剂混合制成瘤苗(加羊毛脂与石蜡油之比为2:8,再加卡介苗20ml/100ml)注射于癌症病人皮下或皮内,以加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免疫功能。近年用神经氨酸酶处理的瘤细胞制成瘤苗作免疫治疗,可提高疗效。国内还应用多种异构瘤苗,作为手术、放疗或化疗的综合治疗,对多种癌症有一定近期疗效。
(2) 非特异性:
❶卡介苗(活结核菌苗): 它对吞噬细胞有强烈激活作用,并致敏T淋巴细胞。从六十年代以来已较广泛用于治疗癌症病人。多见用于黑色素瘤、白血病、淋巴肉瘤等。也用于治疗肺癌、膀胱癌、前列腺癌、结肠癌、卵巢癌、乳腺、消化道和头颈部癌等。目前世界各国肿瘤免疫治疗中,使用卡介苗的占90%以上,已证明有一定疗效。由于卡介苗制剂没有标准化,所含活的生物和污染物(细胞壁等)的百分率差异很大,用法、剂量和应用时间还没有统一,故现多改用纯化的物质即结核活菌的甲醇提取残留物。一般采用皮内接种、皮肤划痕、口服或瘤内注射。但是,卡介苗治疗有一定的副作用,除注射局部红肿、硬结、溃疡形成和局部淋巴结肿痛外,常出现寒战、发热、无力等全身症状,但多在2日后消失,个别病例引起结核感染,肿瘤恶化,发生过敏性休克,甚至有死亡者。在治疗中同时给予雷米封,不会减弱卡介苗的作用。
❷短小棒状杆菌:此为死菌苗,易于贮存,无感染危险或严重副作用,局部使用不引起溃疡,但注射部位疼痛,可引起寒战、发热、恶心、呕吐、急性高血压性头痛和呼吸困难。它对网状内皮系统有强烈持久的刺激作用,激活并增强吞噬细胞功能,促使溶酶体释放,抑制肿瘤生长。临床上与化疗并用于治疗晚期肺癌、乳腺癌、肉瘤等,有一定效果。使用剂量不一,可皮下、肌肉或静脉注射。
❸左旋咪唑: 可增加细胞和体液的免疫反应性,每两周连续给药3天,每天150mg,分3次口服。配合手术用于肺癌、乳腺癌、黑色素瘤等。
❹胸腺素: 胸腺可诱导不同的T细胞亚群成熟,与机体免疫力有重要关系。近年从小牛胸腺提取胸腺素,用于治疗晚期癌瘤,取得近期疗效。一般采用皮下或肌内注射。
❺病毒: 70年代已证明有38种病毒对人或动物有抗肿瘤作用,其中28种为核糖核酸病毒,10种为脱氧核糖核酸病毒。晚期癌瘤病人经病毒治疗后,有些可得到近期缓解,癌性胸腹水消失,有的治愈。病毒除有直接破坏瘤细胞作用外,尚有免疫溶瘤、产生干扰素干扰肿瘤病毒、抑制肿瘤生长和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力作用。
❻二硝基氯苯:制成10%丙酮溶液,先用1000~2000μg涂于,臂致敏,4~6日后用100μg、10μg与1μg检查是否已致敏,如已致敏,14日后开始用100μg、10μg与1μg涂于病变部位,出现红、肿、坏死、水泡形成与皮肤新上皮增生。用于治疗对皮肤基底细胞癌、皮肤鳞状细胞癌。其免疫机制不是细胞毒性反应,而是一种变态反应,局部有渗出异形细胞和巨噬细胞。
❼中药:黄芪、党参、白术、灵芝等,已证明有刺激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效。人参、刺五加可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中医扶正固本治则已广泛用于治疗恶性肿瘤。被动免疫治疗 亦分为特异性与非特异性:
(1) 特异性: 应用人的肿瘤组织免疫动物 (马、羊、兔等)取得免疫血清,或取经过主动免疫后抗体滴度升高的病人血清,或取肿瘤自然消退的病人血清,用于治疗肿瘤。但因副作用严重,如马血清引起免疫复合物产生致命的肾小球肾炎,血清含封闭抗体而促使肿瘤恶化等,故极少采用。
(2) 非特异性: 应用干扰素或干扰素诱导剂——聚肌胞治疗晚期肿瘤,有一定近期疗效。干扰素的作用机理为直接作用于肿瘤病毒,干扰其复制过程; 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功能,激活并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抑制分裂迅速的细胞生长,抑制封闭抗体产生和增强肿瘤特异性表面抗原的表现,无明显副作用。一般为肌注。
过继免疫治疗 将异体或异种具有免疫活性的淋巴细胞输入肿瘤病人体内,使免疫信息传递给受体的淋巴细胞并使之致敏,以杀伤瘤细胞,称为过继免疫治疗,它具有被动(淋巴细胞)和主动的特异性免疫作用。由于不易找到合适供体,免疫淋巴细胞在宿主体内存活时间短暂,并可出现移植物抗宿主反应,以及转输活细胞技术繁琐等缺点,故目前改用由淋巴细胞中提取的能够改变免疫能力的因子进行治疗,较常用的制剂有:
(1) 转移因子: 从非免疫的正常人的淋巴细胞或白细胞提取“正常”的转移因子,作为非特异性免疫治疗,或自致敏淋巴细胞提取转移因子作为特异性免疫治疗,注射于癌症病人皮下或皮内,较广泛应用于治疗胃、肝、鼻咽、乳腺、肺、肾等癌以及黑色素瘤、骨肉瘤,有一些疗效。
(2) 免疫核糖核酸。从致敏淋巴细胞提取的核糖核酸,称为免疫核糖核酸,输入癌瘤病人体内,能将免疫性传递给受体的正常淋巴细胞,使之致敏,发挥免疫效应。用于治疗多种晚期癌症如肾癌、黑色素瘤,胃、乳腺、膀胱癌,肉瘤等,有一定疗效。
肿瘤的免疫治疗方法繁多,但迄今其疗效尚欠确实,免疫治疗只有当手术、放疗、化疗等方法使机体内的肿瘤细胞数量减少至一定程度时,作为综合治疗手段使用,而单独应用往往无效,甚至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