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治疗immunotheraphy系对免疫功能增强或缺陷等免疫异常情况采取免疫治疗措施的综称。临床常用于各种过敏反应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缺陷病、肿瘤性疾病、同种异体器官移植抗排斥等。采用的方法有:对过敏反应者用脱敏疗法或抗过敏疗法;对免疫缺陷或功能低下者用免疫替代疗法或免疫重建治疗;对自身免疫疾病及抗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用免疫抑制疗法;对免疫功能低下也可以用免疫增强治疗等。 免疫治疗 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对免疫性疾病和与免疫有关的疾病使用免疫抑制、增强、调整、补充或重建等方法,使免疫状态趋向正常,促使病情缓解、好转、治愈或减少复发的疗法。 传统的免疫治疗是预防传染病的免疫接种,称自动免疫,和抗血清治疗,称被动免疫。近年来随着免疫学的迅速发展,免疫治疗增加了许多新内容。 免疫治疗和传统的治疗方法有所不同。传统的方法多用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原体或病灶,例如抗生素直接抑制或杀灭细菌。而免疫治疗则先作用于免疫系统,通过免疫系统对疾病起治疗作用。免疫系统及免疫应答是由很多组织、细胞、因子及介质等参与,相互之间的作用极复杂、精细而完善,相互制约,由自限性反馈调节达到平衡稳定状态。当免疫缺陷或紊乱时则表现出异常的免疫亢进或减弱而发生疾病。免疫治疗的目的是抑制过强的和增强过弱的免疫应答,或补充、重建缺陷物质,从而调节免疫、治疗疾病。免疫抑制或免疫增强药物的作用多是相对的,并且往往是双相的。 免疫治疗的分类 现有很多药物和方法对免疫应答有影响,多属非特异性。免疫抑制剂及抗过敏药已较广泛应用。免疫增强剂及免疫补充与免疫重建则需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使用时都有一定的盲目性及不良反应。免疫疗法可概括为: ❶免疫抑制; ❷抗过敏; ❸免疫增强,包括调节; ❹免疫重建; ❺免疫补充; ❻脱敏治疗。 免疫治疗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 免疫治疗的适应证有: ❶过敏症即Ⅰ型超敏反应; ❷自身免疫病; ❸风湿性疾病或关节病; ❹免疫缺陷; ❺器官移植后的宿主抗移植物和移植物抗宿主病; ❻免疫增殖; ❼急性严重的、顽固发作的感染,肿瘤和衰老等的辅助治疗。 由于免疫治疗是一种较新的治疗,使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❶治疗前要有明确的诊断; ❷治疗时不应排除其它有效、合理的治疗; ❸尽可能作免疫学检查,找出免疫缺陷及紊乱环节,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❹严密观察用药后的近期及远期效果与不良反应; ❺最好行双盲对比治疗及长期随访以利疗效总结。 中医中草药免疫治疗 中医理论中的“扶正祛邪”、“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是我国传统医学中有关免疫治疗的朴素论点。体外与动物实验已证明很多药物有免疫抑制作用,如雷公藤、昆明山海棠等,或有免疫增强和调节作用,如黄芪、人参。某些中药或其提取物已在临床试用。 ☚ 虹膜睫状体炎 免疫抑制治疗 ☛
免疫治疗 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指用药物(包括各类生物制剂)调节机体的免疫状态,使机体对疾病产生恰当的免疫应答,从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早期的免疫治疗主要是接种疫苗和注射抗血清以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以后由于肿瘤治疗和移植器官的需要,发展了免疫增强剂和免疫抑制剂。免疫抑制剂又被用于治疗各种过敏及免疫性疾病。近年来,免疫治疗已开始转向以调节免疫功能为主的方面。 免疫治疗涉及机体、疾病和药物三者复杂的相互作用。而机体的免疫状态是免疫治疗中的关键,因为它能影响病原体和药物的作用。 影响机体免疫状态的因素很多,如患者的性别、年龄,甚至精神状态和环境等。先天免疫缺损患者对疾病和药物的反应与正常人不同。疾病也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如肿瘤患者显示细胞免疫低下,机体产生封闭抗体,从而阻抑机体对肿瘤的杀伤作用。疾病也有可能影响机体对药物的反应,如环磷酰胺需要由肝脏微粒体中的氧化酶作用,使其转变为有活性的代谢产物后才能发挥作用。如果肝脏氧化酶活力改变时,就会影响环磷酰胺的疗效和毒性。 免疫药物的作用,除药物本身的性质外,还与给药的方案有关。如果在抗原(或病原体)致敏前给予免疫抑制剂,往往促进机体的免疫应答。又如隔日用左旋咪唑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可提高患者淋巴细胞对植物血凝素的应答; 但连续每天服用左旋咪唑反而降低患者淋巴细胞对植物血凝素的应答。 以上这些例子反映了免疫治疗的复杂性。因此在免疫治疗中,需要强调以下几点: ❶要有整体观念。要把机体、疾病和环境等作为整体加以全面考虑和综合分析,再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将疾病、个体和环境等分隔开来是不合适的。整体观念也包含动态观点,即要随着病情和机体的变化而相应地变更治疗方案。 ❷要注意维护机体本身的抗病能力。例如,在急性肝炎期,一般应以调整机体免疫功能、促进机体杀灭病毒为主,而不宜急于应用降低谷丙转氨酶的药物。又如,在用细胞毒类药物治疗肿瘤的同时,服用一些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药物是有益的。 ❸要强调以治本为主,治标为副。过去数十年中,在免疫治疗方面偏重于治标,这在许多情况下反而掩盖了疾病发展的真实情况。如过去用免疫抑制剂治疗自身免疫病,虽然能减轻症状,有时也可改善组织病变,但停药后疾病往往反跳。近年来发现自身免疫病与机体免疫失调或缺损有关,应该采取调整或促进免疫的治疗原则。最近报道用免疫调节剂左旋咪唑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口疮性口炎和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病,有一定效果,值得注意。 ❹制订治疗方案要建立在充分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作用规律的基础上。如细胞毒类药物既有抑制免疫的作用又有抗炎的作用; 如果主要目的在于抑制炎症,就不宜用细胞毒类药物,以免得不偿失。应特别注意由于给药方案不同而引起相反效果的可能。 从理论上讲,正确的免疫疗法,应当首先作出确切的免疫判断,也就是首先要了解机体免疫的状态及其发病的机制。例如,如果有免疫缺陷,应当肯定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是细胞免疫缺陷还是体液免疫缺陷,或者是联合缺陷,即使肯定是体液免疫缺陷,尚得进一步分析是哪一类免疫球蛋白缺乏,抑或全部缺乏等等。又如常见不规则的免疫缺陷,主要是成年人得病,而且常常逐步加重,除了体液免疫缺陷,细胞免疫(抑制T细胞)也有部分缺陷。由于许多先天性免疫缺陷的原因尚不清楚,暂时多还采用治标的措施。因此,深入研究免疫缺陷或免疫增生的原因,仍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看来根治的方法最后还要用骨髓移植,即所谓免疫重建。过去用胎儿胸腺、胎儿肝脏等虽有一些疗效,但结果常不肯定。 骨髓移植的成功依赖于能否排除移植物抗宿主反应这个关键问题。在今天,由于组织配型试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抑制免疫药物及抗淋巴细胞血清的适当应用,成功率已有所提高。今后这个免疫重建的方法,将会更加发挥作用。 一般继发性的免疫缺陷,是临床工作者应当注意的问题。因为各种感染、寄生虫病、肿瘤及外科病人,都可能有潜在的免疫低应答性,以及不明显的免疫缺陷。这个低应答性在引起各种治疗失败和产生并发症的过程中,实际上可能是重要因素,因此临床工作者应当注意继发性免疫缺陷的存在,及时采取适当的治疗,可加快病人恢复健康及减少各种并发病的发生,从而减少病人的痛苦。在这方面,免疫疗法应当取得有效的成果。为了实现上述的治疗原则,需要有能正确地指示病情变化的客观检测指标。有人发现外周血中观察到的各种变化所得到的概念与血管以外部位的变化得到的概念不完全相同。而血管外的部位恰恰是淋巴细胞起作用的重要部位。例如,长期用硫唑嘌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外周血中B细胞不变,但在病变部位的B细胞较未治疗的病人低。又如,病人经环磷酰胺治疗后,对链激酶-链道酶的迟发性超敏反应不变,但其外周血对此酶的应答受到抑制。因此,应选择恰当的指标,并应警惕假象。由于免疫药理学的进展,人们对免疫治疗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中医理论中早已朴素地概括了这些观点,值得认真研究。 ☚ 免疫接种 免疫学技术 ☛ 000158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