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抑制治疗
免疫抑制治疗是非特异性抑制免疫有关的各种细胞,如巨噬细胞、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及各型淋巴细胞的功能,或抑制介质的产生,以控制异常增高的免疫应答,减轻机体损伤和炎症反应,阻断介质的有害作用,达到免疫平衡稳定状态。适用于治疗某些顽固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变态反应性疾病、慢性炎症、移植物抗宿主病等,也用于防治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免疫抑制剂的作用特点有:
❶抑制细胞免疫和/或体液免疫;
❷抑制初次免疫应答较再次免疫应答为佳;
❸长期应用不仅抑制异常免疫应答也可影响正常免疫应答,从而可降低机体的抗病能力诱发感染和易患肿瘤;
❹都具有不同的毒性或副作用。
免疫抑制治疗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有:
❶长期应用可发生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
❷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出现贫血、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等;
❸细胞毒类制剂可发生不孕症及胎儿畸形;
❹诱发肿瘤;
❺使体内潜在病灶扩散、使原来静止的结核病灶扩散恶化;
❻伤口愈合不良。
免疫抑制治疗包括的药物种类较多,作用和应用也较广泛,除有免疫抑制作用外,同时也有抗炎、抗过敏作用,并在一定的剂量及不同的使用方法下,可有免疫调节作用,甚至免疫增强作用,如环磷酰胺在一定条件下可增强免疫应答。常用的免疫抑制剂和免疫抑制疗法如下:
肾上腺皮质激素 应用于免疫抑制治疗的为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可抑制免疫过程的多个环节,同时具有抗炎作用。目前常用的激素制剂,各有特点:
(1)可的松、氢化可的松: 为天然激素,除免疫抑制作用外,尚有严重的钠、水潴留作用,长期应用可导致水肿、高血压。人工合成的激素:
(2) 强的松、强的松龙 为人工合成激素。抗炎作用强,约为氢化可的松的3~5倍,而钠、水潴留作用较轻微,目前应用较广泛。
(3)氟美松(地塞米松)、倍他米松等 由人工合成,抗炎作用更强。其中氟美松极少有钠、水潴留作用。
免疫抑制作用机理主要是:
❶抑制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的转移而使单核巨噬细胞在炎症部位减少;
❷抑制T细胞的功能,抑制自身抗原反应;
❸抑制抗体的形成;
❹干扰巨噬细胞对颗粒性抗原的处理;
❺抑制白细胞介素I及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因子的分泌;
❻降低除C1和C7以外的各种补体成分,其中以C4和C8更为敏感。
抗炎作用机理是:
❶抑制花生四烯酸的代谢,从而抑制了致炎、致敏化学介质前列腺素、白三烯等的合成;
❷增强血管平滑肌对去甲肾上腺素的敏感性,加强小血管收缩、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少充血和渗出;
❸抑制吞噬细胞的功能,抑制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向炎症部位游走,而减少炎症区域的浸润;
❹抑制组胺、5-羟色胺等炎症介质的合成;
❺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和成纤维母细胞增生,以及胶原组织和疤痕组织的形成,对晚期炎症还能防止或减轻粘连和肉芽组织的形成;
❻高浓度具有稳定细胞膜的作用;
❼抑制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游走。
适应证:
❶自身免疫性疾病,对肾病型慢性肾炎治疗的近期疗效较好,但复发率较高;对系统性红斑狼疮,须用几个月以上,才可能改善活动症状,有效率约为治疗人数的半数;对类风湿关节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均有一定疗效、但停药后易复发。并用环磷酰胺或硫唑嘌呤可减低用药量及降低复发率,提高疗效;
❷变态反应性疾病: 对支气管哮喘重危患者及严重发作患者有一定疗效。近来应用二丙酸氯地米松气雾剂获得满意的效果;
❸非特异性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等;
❹器官移植过程中防止排异反应及移植抗宿主病;
❺免疫增殖病,如多发性骨髓炎、淋巴瘤等。烷化剂 本类药物均含有高度化学活性烷化基因、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和杀灭细胞作用。常用作免疫抑制剂的烷化剂有:
(1)环磷酰胺: 临床应用较广,性质稳定,一般采用口服或静脉注射给药。它能与任何一种细胞成分中的功能基因发生烷化作用,破坏DNA的结构和功能,甚而抑制RNA与蛋白质的合成,抑制细胞分裂。其作用的强弱与细胞分裂有关,对迅速增殖的细胞影响较大,对细胞增殖的任何期都有作用,因此它属于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环磷酰胺对B细胞的抑制较T细胞为强,故对体液免疫的效应较大。环磷酰胺抗炎作用较激素和硫唑嘌呤为弱。
环磷酰胺可用于治疗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与激素并用。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常与激素交替使用有良效,也可单独用于不能接受激素治疗的患者。对器官移植,用于预防及治疗排异反应。也有人用于类风湿关节炎有一定疗效。
环磷酰胺的不良反应是抑制骨髓造血系统,有消化道症状、脱发,长期应用可致不孕症、胎儿畸形和恶性肿瘤。应用时需加注意。
(2)苯丁酸氮芥: 作用与环磷酰胺相似,作用缓慢,毒性较小,可选择性地作用于淋巴组织(包括T、B细胞)。
抗代谢药物 抗代谢药物的化学结构和叶酸或单核苷酸中的嘌呤碱、嘧啶碱相似,因而在体内能和细胞中的上述代谢物质发生特异性的对抗作用。某些抗嘌呤类和抗嘧啶类药物等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其中巯基嘌呤类较常应用。硫唑嘌呤是最常用的一种免疫抑制剂,有时和激素合用。其作用特点是干扰嘌呤代谢,导致DNA合成障碍,从而阻止淋巴细胞的转化和增殖。对T细胞的抑制作用较强,故对细胞免疫的抑制作用较强。主要用于器官移植,也用于治疗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硫唑嘌呤能损害肝脏,长期应用可诱发肿瘤或使肿瘤的复发率增高。
抗淋巴细胞球蛋白 抗淋巴细胞球蛋白是一种作用较强的免疫抑制剂。是用人的T淋巴样细胞或胸腺作免疫抗原注射给异种动物,如马、兔等,然后从免疫动物采取血液分离抗淋巴细胞血清后,再精制成免疫球蛋白。目前临床应用的主要是马和兔抗淋巴细胞球蛋白。它的免疫抑制作用是在补体协助下,对淋巴细胞产生细胞溶解作用,主要对细胞免疫有抑制作用。临床上用于同种异体器官的移植,特别是肾移植,减低了急性排异反应,提高存活率。近年来试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动脉周围炎、多发性硬皮症、皮肌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自身溶血性贫血、慢性肝炎、免疫性肾病、重症肌无力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也有一定疗效。常在给药后2~4周产生疗效。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超敏反应,偶而有过敏性休克等以及并发感染。
青霉胺 青霉胺为含有巯基的氨基酸,有显著的免疫抑制作用,能抑制IgG、IgM的产生,也可使血清中抗原抗体复合物减少,类风湿因子减少,这可能是使类风湿因子的二硫键断裂而分解的缘故。此外,还能干扰向胶原交叉联结成不溶性胶原组织,且能阻止可溶性胶原的成熟,故可用于结缔组织增生性疾病。临床上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活动性肝炎、硬皮病、干燥综合征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明显疗效。一般应用需经数周才能出现疗效,停药不可过早,以免复发。另外还须注意该药可产生过敏症状。
氯喹 氯喹为一种抗疟药,也有免疫抑制作用,能抑制人类淋巴细胞对有丝分裂原的应答,稳定溶酶体膜。另外,能抑制磷脂酶A2,而影响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炎症介质的合成。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红斑狼疮、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皮肌炎、慢性肾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有一定疗效。
金制剂 金制剂目前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约有2/3的患者可显著地改善其滑囊炎症。其作用机理: 可能是因巨噬细胞吞噬金盐而抑制其吞噬作用和溶菌酶的活性所致。它能降低类风湿因子和免疫球蛋白的浓度,抑制细胞免疫作用。在应用过程中必须密切注意毒副作用的产生。最常见的副作用有皮炎、皮肤痒、嗜伊红细胞增多,此时应停药。严重者抑制血液系统,因此应定期作血象检查,以防毒性的发生。系统性红斑狼疮、肾和肝病者禁用。临床上应用的注射剂有硫代苹果酸金钠和金硫葡萄糖。口服剂为醋酸葡金。
环孢霉素A 为近年合成的一种免疫抑制剂,它是由二种真菌(多孢木霉菌及柱孢霉菌)的代谢产物中提得的一种环多肽,含有11个氨基酸。它主要是抑制T细胞的功能。这是由于环孢霉素A封闭白细胞间介素-2 (IL-2)受体而使T细胞失去作用。该品还能干扰淋巴细胞转化的早期过程。环孢霉素A用于器官移植时防止排斥很有效果。亦用于自身免疫病。
非甾体抗炎药 非甾体抗炎药是一族不含有甾体的化学合成药物。用于镇痛和抗炎。由于该类药物能抑制前列腺素(PG)合成酶而减弱PG引致炎症的作用。非甾体抗炎药的种类很多,目前常用的有水杨酸盐及其衍生物水杨酸钠、阿司匹林;吡唑酮衍生物保太松;吲哚衍生物消炎痛;丙酸衍生物布洛芬;邻氨基苯甲酸衍生物氟灭酸等。这些药物均能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中的环氧化酶而减少前列腺素的产生,从而减轻炎症反应。
非甾体抗炎药广泛应用于抗炎抗风湿。为风湿性疾病及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首选药物,并可长期服用。可用于风湿热、类风湿关节炎,也可用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多发性肌炎、风湿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幼年慢性多发性关节炎及其它炎症。亦可用于症状治疗,如外伤疼痛、头痛、牙痛、痛经和炎症,如鼻窦炎、关节炎等。
由于药物种类多,在应用时,应注意不同药物的效能,药物动力学、药物的不良反应,耐受性、安全性、剂量及用法。同时还应注意与其它药物的相互作用。
该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有胃肠道刺激症状、消化性溃疡穿孔、呕血、黑便等。胃出血可能是由于药物抑制环氧化酶而减少血栓素A2(TXA2)生成,减低血小板的聚集之故。对个别人也可发生过敏反应。
淋巴样组织切除 体内免疫系统主要为免疫器官。当免疫应答功能紊乱时,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切除部分淋巴组织。由于这是一种破坏性治疗,应用时需有明确指征或必要性。
❶脾切除: 脾是体内最大的淋巴器官。对脾肿大时产生的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脾功能亢进等,用其它治疗无效的病人切除脾脏则可改善症状。脾切除后可引起吞噬细胞功能缺损。
❷扁桃体切除: 扁桃体的功能虽然还未明确,但很可能与体液免疫有关。对扁桃体反复感染或某些免疫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风湿热、肾炎等切除扁桃体可能有效。其原理可能由于清除感染病灶、减少微生物感染或降低异常免疫应答之故。
❸胸腺切除:目前作胸腺切除只限于某些重症肌无力的患者、胸腺肿瘤或增大时。切除后,症状可有所好转。
血浆交换(除去)治疗 血浆交换治疗是将病人全血取出后,将血浆分离出来,有时也要除去某些淋巴细胞或白细胞。如此可清除病人血浆中异常或致病物质,如巨球蛋白、冷球蛋白、免疫复合物、异常的抗体、自身抗体、抗原、炎症介质、补体等。多用于长期不愈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复合物肾炎、血管炎和雷诺综合征、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天疱疮等。进行时最好用血细胞分离器进行分离,也可沉淀血细胞后除去血浆。有自身抗体免疫复合物的血浆不应再用,因其中有补体和激肽等促进炎症反应介质。血浆部分应换用含白蛋白的电解质溶液。一般认为血浆交换治疗比较安全,但也可发生一些不良反应,甚至引起严重或致死的反应,应注意。
免疫抑制治疗
同种移植术后,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各种类型的免疫排斥反应。为了使移植物成活,临床上需要应用各种免疫抑制措施来加以防治免疫排斥反应,称谓免疫抑制治疗。一个理想的免疫抑制治疗应该具备二个特殊性能: 完全的特异性和无毒性。所谓“特异性”,就是说它仅仅对移植抗原引起的移植排斥反应有效,而不抑制或损害受者的整个的免疫系统;所谓“无毒”,是指对受者的正常组织器官是无毒的和无害的。可惜的是,目前还没有完全符合上述要求的免疫方法和药物。
试图应用特异的免疫学方法 (如免疫耐受、免疫增强等)来达到防治排斥反应的目的,目前尚处于早期实验阶段,远不能适用于临床。临床所用的免疫抑制治疗,主要是免疫抑制药物,其他有抗血清、外科手术和照射治疗等,都不是特异性的。它们都有一定的免疫抑制作用,能破坏大多数免疫活性细胞,但不能影响那些剩余下来的或者继续从干细胞新产生出来的淋巴细胞。因此它们无法最终地消灭排斥反应。这些药物还多少损害了整个免疫系统,从而减低了受者对感染的抵抗力和其他的有害的副作用。其免疫作用能否恰当地发挥取决于多种因素,如剂量、用药途径、时间和时机(用药和细胞分裂周期、排斥反应的时间关系);也和移植器官的抗原性质、数量,受体的种族、免疫功能状态等有关。
现代免疫抑制治疗的几种主要基本药物是硫唑嘌呤、皮质类固醇、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环磷酰胺和环孢霉素A。从发展史来看,作为里程碑加以记载的有:
1959: 6-巯基嘌呤发现有免疫抑制作用
1960: 6-巯基嘌呤有延长肾移植存活时间的能力
1961: 硫唑嘌呤开始应用于临床肾移植
1963: 强的松和硫唑嘌呤联合应用于临床肾移植
1966: 抗淋巴细胞血清应用于临床肾移植
1971: 环磷酰胺代替硫唑嘌呤
1976: 环孢霉素A发现有免疫抑制作用
硫唑嘌呤 目前应用最广的免疫抑制药物,是一种抗代谢药物,抑制核酸的合成。所以,硫唑嘌呤主要是损伤正在进行分裂的细胞,并且主要作用于T细胞。
常用是口服制剂,吸收迅速。一般在移植术前2~3天开始给药,在术后继续并终身服用。用量开始约3~5mg/kg,以后维持量为2mg/kg。有些移植如肝移植维持量还可减少到0.5~1mg/kg。
硫唑嘌呤副作用为抑制骨髓生长,以致白细胞数减少,其次对肝有一定的毒性,引起胆汁郁积和肝炎。
皮质类固醇 常用的有甲基强的松龙、强的松、琥珀酸氢化可的松等。类固醇对治疗急性排斥、特别对排斥危象有效,但其真正作用机理未完全明了,可能有抑制吞噬作用,抑制蛋白、核糖核酸、抗体的合成,具有淋巴溶解和强有力的抗炎作用。它对T淋巴细胞的作用较对B淋巴细胞为强。常见的副作用是促进感染,引起胃肠道应激性溃疡导致大出血、糖尿病和长期服用后出现柯兴综合征。
抗淋巴细胞球蛋白 临床应用的血清制剂,大都来自马、羊、猪或家兔。抗淋巴细胞球蛋白能直接作用于外周循环血液中的淋巴细胞,特别是T淋巴细胞,予以溶解或经调理后被网状内皮系统所清除。抗淋巴细胞球蛋白通常是和上述二类免疫抑制剂联用,有肌注和静滴二种制剂。它的副作用有因马血清引起的过敏反应如荨麻疹、高热、全身不适、低血压甚至过敏性休克。肌注可以引起局部疼痛、红肿、炎性硬块。近来,在心移植时应用兔的抗人体胸腺细胞球蛋白以代替马的制剂,效果大而反应小,特别和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联合治疗冲击急性排斥危象,逆转率达95%。
环磷酰胺 是一种烷化剂,对细胞特别是增殖旺盛的细胞具有毒性。临床适用于骨髓、肾、肝移植,特别是用来代替已引起肝功能损害时的硫唑嘌呤。
环孢霉素A 是从二种霉菌(Cylindrocarpon Lucidum和Trichoderma polysporum)的代谢产物中提出的一种环状多肽,有11个氨基酸,具有抑制T辅助细胞的作用,多种动物的脏器移植证明有效。在临床应用于肾、肝、心、胰移植都获比较满意的免疫抑制功能,提高了受体的术后存活率,并在不同程度上延长了受体的存活期。所以,环孢霉素A已被认为是最新一代的,也是最强有力的免疫抑制剂,肾移植最初剂量是每日17mg/kg,每月递减2mg/kg,直到每天6~8mg/kg作为维持量。与其他免疫抑制剂相比,其毒性较小,无抑制骨髓的作用。主要副作用有一定的肾毒性和过强免疫抑制作用,以致削弱抵抗力而招致病毒感染和发生淋巴瘤。
其他免疫抑制措施:
放射线照射 全身照射是临床肾移植最早(五十年代)应用的免疫抑制方法。由于毒性太大,在肾移植时已改为局部移植物照射,有时尚用。全身照射目前仍有用作骨髓移植时的术前准备。
胸导管引流 自颈静脉插管至胸导管,每日可引出大量T淋巴细胞,早在1964年由Frankes首先应用,后又被放弃。近年Starzl又重新提出用于肾、肝移植获得一定的疗效。
其他药物如氨甲嘌呤 (作为叶酸拮抗剂能抑制核酸合成)、丝裂霉素、植物血凝素、刀豆球蛋白A、天门冬酰胺酶以及如肝素、阿斯匹林等或由于免疫抑制不可靠,或由于毒性太大,均未用于临床。外科手术切除胸腺、脾脏目前也均废弃不用。
临床用药多是各类免疫抑制药物的联合应用,以期获得最大抑制效果,尽量减少有害的副作用,最常见的联用是二联用药:硫唑嘌呤(或环磷酰胺)和类固醇联用,如加上抗淋巴细胞球蛋白或环孢霉素A即为三联用药。根据用药和排斥反应发生时间,可以分为预防用药、冲击疗法和维持量三种。预防用药是指同种移植术前、术中和术后即期的应用,冲击疗法是指急性排斥危象发生时的大量、短期用药,一旦危象控制后,即转入维持用量,以防止排斥危象的再次发生,因此维持用药实际上也是一种预防用药。目前,大多主张免疫抑制药宜终身服用。以防止移植术后多年处于稳定状态的受体再发生排斥危象。为了尽量减少长期服用免疫抑制药物的并发症和鉴于现有药物的效能,主张维持用药应用最小的有效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