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鎏金铜欹器
利用力学原理进行自警的器具。光绪二十一年 (1895) 八月由内务府造办处制作。主体是一个被支架支撑的杯状容器,容器两边的中心部位有乳钉形轴碗,与框架内侧的针状轴衔接,使其可在支架上转动。如往杯中注水,水至一半时,容器保持平衡垂直而立,水注满时,则自动翻转,将水全部倒出来,以此警喻 “满招损,谦受益” 的道理。当容器水倒净后,就自动偏向一方而停止,因其倾欹易覆,故名欹器。该器通体铜质鎏金,框架高45.5,长18.7,宽14厘米。底座、波水牙、站牙等处,刻松、竹、梅、兰等图案及长、圆寿字,上面横框正面,錾刻 “光绪年制” 篆书四字。中间的杯状容器直径12厘米,高14.7厘米,上口边沿和底部分别刻有迥纹边,前后两面刻 “太极”、“八卦” 图,图外围以五蝠祥云。框架下部有一横梁,下面镶嵌条环板,板两面均有阳刻铭文,内容记载孔子观周庙欹器时与宇庙者的对话,其大意是有关损益的论述。欹器的制做可上朔到我国的新石器时期,其原型是西安半坡人汲水用的陶罐,由于它具有 “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 的特点,历代帝王争相仿制,陈列于朝堂之上,是想以它做为满而覆的借鉴,执中持衡,免遭覆灭的命运。但这些仿制品都失去了原有的古朴特点,变的奢丽而富于神秘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