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元次山集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元次山集 元次山集诗文别集。唐元结作。结字次山,故名。原有《元子》十卷,《元次山文编》十卷,《猗玗子》一卷,皆不传。今存明湛若水校、郭勋编十卷本,附拾遗一卷,孙毓修辑补一卷,有《四部丛刊》影印本,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据以校点,1960年3月出版。又有清黄乂刻《元次山集》十二卷,校勘较精审。今人孙望参校诸本,整理出版《元次山集新校本》,附有作品评语、年谱等资料。 ☚ 岑嘉州集 皎然集 ☛ 元次山集 元次山集诗文别集。十卷,《拾遗》一卷,其中诗三卷。唐元结撰。唐玄宗天宝十二年(753),元结应举,“会有司考校旧文,作《文编》纳于有司”(元结《文编序》)。元结最初将诗文作品结集,是为了行卷。到代宗大历二年(767),他又因“地偏事简,得以文史自娱,乃次第近作,合于旧编,凡二百三首,分为十卷”(《文编序》),此本就成为《文编》的定稿。又据李商隐《容州经略史元结文集后序》云,元结的外曾孙辽东李恽辞又收遗逸,聚为《元文后编》。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及洪迈《容斋随笔》卷一四所记,宋时有两个不同的版本:一为蜀本,载元结自序,并有拾遗一卷;一为江州本,李义山序冠其首,分置十卷,拾遗分载集中,二者稍有不同。此《元子文编》,宋元旧椠未见流传,仅缪荃孙《艺风堂藏书记》记有一影抄元刻本《唐漫叟文集》十卷,附拾遗和拾遗续。明初则又有一重新汇编刻印本《唐漫叟文集》,亦有拾遗和拾遗续各一卷,瞿镛疑出于宋蜀本。此刻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皆有藏。今最为通行之本当属明武宗正德十二年(1517)湛若水校郭勋刊刻的《唐元次山文集》十卷、《拾遗》一卷,瞿氏《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云:“依宋板本讐勘无伪。”傅增湘曾跋是书,《四部丛刊》即借傅氏双楼藏本影印。 今人孙望则又以此为底本进行校点,由中华书局1960年出版。明人刊本除此而外尚有明世宗嘉靖(1522—1566)间刻本、明神宗万历十一年(1583)夏镗补刻本、德藻堂十二卷印本。《四库全书》所收《次山集》十二卷,乃明末陈继儒、吴震元和王时敏三人同校之刊本(说见丁丙《善本书室藏书记》)。其实十二卷之诸多本子,亦无不略同于十卷,仅是第十一卷曰拾遗,第十二卷曰拾遗补或拾遗续。今人整理成果,除孙望校《元次山集》外,聂文郁还有一注解本《元结诗解》,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 ☚ 郎士元集 昼上人集 ☛ 元次山集 诗文别集。十卷,附“拾遗”。唐元结撰。明正德湛若水校,郭勋编。 元结,字次山,号漫郎、聱叟。生于唐开元七年(719年),卒于唐大历七年(772年)。河南鲁山人。天宝十二载进士。不久安史之乱起,率全家南奔,避难于猗玗洞(在今湖北大冶),因自号猗玗子。乾元二年,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史翙的参谋,招集义军抗击史思明叛军,立有战功。代宗时任道州刺史。大历七年(772年)入朝,病逝于长安。元结著作据古书著录有《异录》、《元子》、《文编》、《猗玗子》、《浪说》、《漫记》等,均已亡佚。现存《元次山集》十卷,乃后人搜集编次。另外,元结曾编有《箧中集》行世。 《元次山集》分类编次,诗三卷,文七卷。诗文编第各依写作年代先后为次。 元结性不谐俗,为官主张仁政爱民,为诗注重反映社会现实。认为文学的任务是要“道达情性”,(《刘侍御月夜宴会诗序》)、“救时劝俗”(《文编序》),要“极帝王理乱之道,系古人规讽之流” (《二风诗论》)。早期诗作《闵荒行》,借隋炀帝亡国的历史规讽时政,充满闵时忧国之心。《系乐府十二首》中的《贫妇词》、《去乡悲》等,描写人民流离失所的惨景,揭露了天宝中期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在道州任上写作的《春陵行》、《贼退示官吏》,是他最有名的代表作。诗中深刻反映了兵乱后民不聊生的现实,如“州小经乱亡,遗人实疲困。大乡无十家,大族命单赢。朝餐是草根,暮食仍木皮……”(《春陵行》)。 元诗接受了乐府传统,他的《欸乃曲》之一:“千里枫林烟雨深,无朝无暮有猿吟。停桡静听曲中意,好是云山韶𫊪音”是叫船夫歌唱的。他在《箧中集序》中批评了当时诗坛“拘限声病,喜尚形似”的不良风气,因此,他自己的诗歌也就力求质朴无华。而且,他几乎不写律诗。集中所收除少数四言、骚体与七古、七绝外,主要是五言古风。他的诗拙直淳厚,“奇响逸趣,在唐人中另辟门径”(《唐诗别裁》)。但他对声律辞藻的否定有过激之嫌,诗也过于质直。对此后人多有批评。 元结的散文同样耿介拔俗。特别是那些杂文体散文如《丐论》、《处规》、《出规》、《恶圆》、《恶曲》、《时化》、《世化》、《七不如》等,大都短小精悍,文笔犀利,具有讥讽流俗,鞭挞丑恶的深刻意义,抒发了作者悯人忧世的正直胸怀。其他散文如书、论、序、表、状等,也都质朴古意,不蹈袭古今。唐代斐敬论及当代文学时,将元结与陈子昂、韩愈并提(《翰林学士李公墓碑》),后人视为韩柳古文运动的先驱。自然,不足之处亦有人论及,皇浦湜诗云: “次山有文章,可惋只在碎” (《临汉隐居诗话》引),亦中肯之言。又集中有不少受道家影响的作品。 元结著作常见的版本有:《四部丛刊·集部》据明正德郭勋刻本影印的《唐元次山集》十卷,附“拾遗”及“补”。《四部备要·集部唐别集》据郭本排印的《元次山集》十卷,附“拾遗”。明陈继儒鉴定本《唐元次山文集》十卷,另“拾遗”及“拾遗补”各一卷。又有清黄氏刻《元次山集》十二卷。今人孙望校点《元次山集》(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一九六○年编辑出版),即以《四部丛刊》本为底本,根据旧本多种校勘。并附有“诸家论元”及“元次山年谱”等有关资料。 元次山集诗文集。唐人元结(719—772)撰。十卷。结字次山,号漫郎、聱叟,原为鲜卑人,世居太原,后迁鲁山(今属河南),遂为鲁山人。天宝进士。后值安史之乱,结率乡人避难江南,居猗玗洞(在今湖北大冶),因号猗玗子。以平乱有功封监察御史,进水部员外郎。后为道州刺史,有政绩。因权臣嫉妒,辞归。著《元子》十卷、《元次山文编》十卷、《猗玗子》一卷,均不传。此编系明人辑成,郭勋编,湛若水校。后孙毓修辑补一卷。清人黄乂刻十二卷。收元结诗、赋、铭、箴及散文。其中以短小精悍、笔锋犀利的杂文引人注目。多抨击腐朽政治,暴露黑暗现实,反映生民疾苦。元氏为唐代古文运动之前驱,对白居易有明显影响。有《四部丛刊》影印明正德郭氏刊本。今人孙望以明本为底本,参校他本,新编《元次山集》十卷。集后有诸家评论及事迹简谱等附录五则,一九六○年中华书局出版。 元次山集 《元次山集》孙望校。中华书局1960年版。 ☚ 次山子 萧颖士 ☛ 元次山集 元次山集(唐) 元结撰。元结 (719—772),字次山,自号元子、漫叟等。河南鲁山人。天宝十三载 (754)进士。其人志行高洁,性不谐俗,常怀闵时忧国之心,所至皆有惠政。为文笔力雄健,倡导古仆诗风,实开唐代古文运动之先河。广德元年 (763) 至大历三年 (768) 两度出任道州刺史。永泰元年 (765) 一度被权贵所排,隐居祁阳浯溪。治道期间,极力医治劫后创伤,秦免赋役,安抚流亡,使人丁生产逐步得以恢复。又爱其山水,于人文景观、名胜古迹,多有建树。其居留湖南六七年中,著有大量反映民间疾苦、论述治道政事、讴歌秀丽风光之诗文。其中诗歌《舂陵行》、《赋退示官吏》、《欸乃曲》等及《奏免科率状》、《道州刺史厅壁记》、《九疑山图记》、《浯溪铭》、《舜祠状》诸文,均为传世名篇。其自编集《文编》10卷,亦是大历二年 (767) 仲冬完稿于道州。《元次山集》,有《四库全书》本与 《四部丛刊》本。而《全唐诗》与《全唐文》分别收录其诗文,编排更为合理。 ☚ 刘宾客文集 王昌龄集 ☛ 元次山集书名。唐※元结(719或723—772)撰,10卷。结字次山。鲜卑元氏。少居商余山,著《元子》10篇。累官道州刺史。为权臣所忌,曾辞官退隐,发奋著述。所作大多抨击时弊,揭露黑暗现实,反映民间疾苦。体裁有诗、赋、铭、箴及散文,尤以短小精悍、笔锋犀利之杂文著称于世。其诗风格质朴,所作《舂陵行》、《贼退示官吏》等,受杜甫推崇。为唐代古文运动之前驱,反对浮艳文风,主张发挥“救世劝俗”作用,对白居易等有颇大影响。原有集,已散佚。《四部丛刊》影印明正德郭氏刊本。今人孙望以明本为底本,参校他本,新编《元次山集》10卷,集后有诸家评论和事迹简谱等附录五则,1960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参见“元结”(228页)。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