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元末农民战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元末农民战争 14世纪中叶推翻元朝统治的农民大起义。元朝末年,政治腐败,土地高度集中,水旱灾害频繁,蒙汉地主阶级对各族农民的剥削压迫苛重,黄河多次决口,广大农民流离失所,出现了“剥树食其皮,掘草食其根”的惨状。1351年(至正十一年),韩山童、刘福通等利用白莲教,以红巾为号,趁治河民工集中机会发动起义。山童不幸遇难,起义失利。福通到颍州(今安徽阜阳)后,再举义旗,连克罗山、汝宁、光州等地,旋即发展至10余万人,称红巾军。各地纷纷响应,徐州有芝麻李,濠州(今安徽凤阳)有郭子兴、朱元璋,襄阳有布王三,蕲水有徐寿辉。1355年(至正十五年),刘福通拥立山童之子韩林儿为小明王,国号宋,年号龙凤,建都亳州(今安徽亳县),自为丞相。不久在太康战败,亳州被围,他奉韩林儿奔安丰(今安徽寿县)。起义军攻城夺地,打击地主阶级,开仓济贫,深得群众拥护。此外,高邮的张士诚,浙东的方国珍乘机起兵,后叛降元朝,成为割据势力。1357年(至正十七年),刘福通派李武、毛贵、关先生、王士诚、破头潘、白不信等先后分路北伐,深入西北、东北。次年中路关先生、破头潘率军曾攻破上都,转攻辽阳。福通自率一军取汴梁(今开封),定为国都。红巾军北伐沉重地打击了元朝统治,终因兵力分散,被元军各个击破。徐寿辉率部转战长江流域,建立天完政权,势力东及江浙、西至四川、南到湖广。朱元璋利用元末群雄奋起时机,在长江下游发展势力,击败陈友谅,消灭张士诚,1368年建都应天(今南京),国号明,同年北上攻克大都,推翻元朝。元末农民战争历时17年,扫荡了元朝蒙汉地主的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元末农民战争 元末农民战争yuanme nongmin zhanzheng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四月元政府征募15万民工整治黄河,民工们在河工地上挖出一个独眼石人,应验“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谶语,引起骚动。五月,民间宗教白莲教首领刘福通、韩山童召集3000教徒借骚动在颖州颖上县祭天地,组织武装起义,因机事不密,韩山童被捕杀。刘福通与韩山童之子韩林儿逃出,率徒众占领颖州城,随即发展成10万多人,称红巾军,又叫香军、红军。渐在今安徽、河南、河北地区形成势力。长江、汉水流域徐寿辉、彭莹玉也乘机而起,在蕲黄地区形成势力。还有李二、郭子兴等也相继而起,以上均为红巾军系统。南方张士诚、方国珍两股不属红巾军的势力也兴起。元末农民起义的原因主要有: ☚ 藏传佛教的兴起 马可·波罗和他的《游记》 ☛ 元末农民战争14世纪中叶推翻元朝统治的农民大起义。顺帝在位时期,元的统治进入末期,政治极为腐败,加上水旱连年,人民难以存活。韩山童等以白莲教组织农民,于至正十一年(1351年)拟趁元朝征发17万民工治河之机发动起义。地方官吏发现起义预谋,捕杀韩山童。其徒刘福通在颖州(今安徽阜阳)继起,迅速发展到10余万人,称红巾军。各地纷起响应。主要有:徐州的芝麻李,濠州(今安徽凤阳)的郭子兴,蕲水(今湖北浠水)的徐寿辉,襄阳的王权、孟海马,均称红巾军。不属红巾军系统的有高邮张士诚、浙东方国珍等。起义军攻城略地,开仓济贫,提出“杀尽不平方太平”的口号,深得群众拥护。至正十五年(1355年)刘福通在毫州立韩山童子韩林儿为小明王,国号宋。两年后分兵3路北伐,深入西北、东北。徐寿辉转战长江流域,东及江浙、西及四川、南及湖广,基本上摧毁了元朝主力。后因各军兵力分散,结果失败,刘福通牺牲。继起的朱元璋乘农民起义打垮元统治力量之机,推翻了元朝统治。这次起义前后10余年,势力遍及全国,沉重地打击了地主阶级统治,粉碎了元朝的民族压迫政策,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