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元朝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元朝【同义】总目录 元朝胡元 元朝中国古代王朝名。蒙古族乞颜、孛儿只斤氏贵族所建。金泰和六年(1206),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后领兵南下、西征,开疆拓土。灭西辽、西夏,征服金朝大半领土。成吉思汗死后,汗位继传窝阔台(太宗)、贵由(定宗)、蒙哥(宪宗),继续扩张,先后灭金,平大理,将吐蕃收归治下。中统元年(1260),忽必烈(世祖)于开平(今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东20里闪电河北岸)即位,大力“鼎故革新”,任用汉地士人,推行汉法,改革旧制,以开平为上都,燕京(今北京)为中都,将政治中心南移。至元八年(1271)十一月,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义,正式建国号为大元。(亦有史学者将自成吉思汗建国起,都泛称为元朝。)次年,将中都易名大都,定为国都(上都为夏都)。中统、至元之初,忽必烈博采汉族士大夫建议,遵循中原传统制度,同时采取措施充分保障蒙古贵族的权益。至元十六年(1279),灭南宋,完成全国统一。疆域空前辽阔,东起沿海,西北至今新疆,西南至今西藏、云南,北至西伯利亚,南达南海,东北至鄂霍次克海。全国被划分为辽阳、岭北、陕西、甘肃、四川、云南、湖广、江西、江浙、河南、征东等十一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此外,邻近国都部分,包括大都等29路9州称为“腹里”,由中书省直辖;吐蕃、畏兀儿地区,分别归宣政院、大都护府统理。忽必烈时,政治、经济、军事等各项制度均有创置,大体奠定了有元一代典章制度的规模。元代水陆交通发达,驿站“星罗棋布,脉络相通”,促进了国内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和东西文化的交流。元代文化与科学技术均有发展,成就突出。忽必烈后期,嗜利黩武,国力始衰。忽必烈之后,朝廷腐败,统治者争权夺利,发生南坡之变、两都之战等统治集团内讧。加之赋敛苛繁、财政混乱,导致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趋尖锐,统治基础日见动摇。顺帝妥懽贴睦尔即位后,国事日非。至正十一年(1351),爆发红巾军大起义,元朝在全国各地统治遭到重创,陷于风雨飘摇之中。至正二十八年(1368)八月,徐达率北伐明军攻入大都,顺帝北逃塞外,元朝中央政权灭亡。自成吉思汗建国起,凡11帝,163年;自世祖定国号起,凡11帝,98年。顺帝后人长期据有漠北,仍用元朝国号,史称北元。明建文四年(1402),坤帖木儿汗为鬼力赤所杀,始去国号,称鞑靼。
元朝朝代名。1206年蒙古族首领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各部,被推为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汗国。到蒙哥汗时,已陆续攻灭西辽、西夏、金、大理,降服吐蕃;三次大规模西征,势力逐渐扩张,形成了地跨欧亚的蒙古大帝国。忽必烈大汗(即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定国号为“元”。十六年攻灭南宋,定都大都(今北京)。元朝直接统治下的疆域,比汉、隋、唐、宋更为广阔:东南到海,包括台湾及其附属岛屿;西南包括西藏、云南;西到今新疆;北面包括今苏联西伯利亚大部分;东北到鄂霍次克海。据至元二十七年(1290)统计,全国有一千三百一十九万六千二百零二户,五千八百八十三万四千七百一十一人,还未包括“山泽溪洞”之民。到文宗至顺元年(1330),户部钱粮户数视前又增加二十万有奇。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爆发了以红巾军为代表的农民大起义。二十八年(1368),朱元璋的明军攻占大都,顺帝北走塞外,元朝灭亡。顺帝后,逃到塞外的元朝后裔,仍保持元国号,七传至坤帖木儿,被鬼力赤篡位,始去元国号,时在明建文帝四年(1402),历史上称为“北元”。从成吉思汗到元顺帝,历十五帝,一百六十三年。从元世祖定国号称“元”至顺帝北返蒙古草原,凡十一帝,九十八年。元朝建立,结束了宋、辽、金、西夏等几个民族政权长期并立的分裂割据局面,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我国现在的版图。元朝时期,虽然民族压迫、阶级压迫深重,人民起义始终不断,但是元代建立的行省制度,影响是深远的;元与亚洲及西方国家的密切往来,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元一代,也是我国封建社会史上科学技术少有的发展时期。(参考图463—475)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