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元刊杂剧三十种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元刊杂剧三十种 元刊杂剧三十种元杂剧剧本集。亦称“元刊占今杂剧三十种”。是书清代初藏于苏州黄丕烈处,后由上虞罗振玉收藏。收《拜月亭》、《赵氏孤儿》、《任风子》、《看钱奴》、《公孙汗衫记》等三十种。由于属粗劣的坊刻本,虽然是现存最早的元杂剧剧本集,却不能因此而肯定此书一定就保存了元杂剧的原来面貌。此书最早予以影印者为日本京都文科大学。在日本出版时,《脉望馆钞校古今杂剧》尚未发现。内有十三种剧本已见于《元曲选》,其馀十七种则被认为海内孤本,所以王国维在此书序中说:“于是传世元剧,骤增至一百拾有六种。”大部分剧本之唱词均较明刊本诸剧本集为多,宾白均较明刊本诸剧本集为少,如《西蜀梦》等只有唱词而宾白几乎全无。所以引起了“元杂剧的宾白是谁写的”之论争。所用题目正名与明代刊本抄本亦有较多相异之处,如此书所收《关大王单刀会》明刊本标《关大王独赴单刀会》,《冤报冤赵氏孤儿》明刊本标《赵氏孤儿大报仇》等等。可能在元代已存在异名,也可能在流传过程中剧名产生了变化,尚难作出肯定结论。《元刊古今杂剧三十种》校刻上的缺点甚多。首先是脱漏,如《赵氏孤儿》只有四折,少了写“冤报冤”情节的第五折;《范张鸡黍》、《任风子》都留了很多空白。其次,曲牌往往杂乱而混淆不清,如《合汗衫》把〔小梁州〕及〔幺篇〕误作一曲;《铁拐李》把〔快活三〕和〔鲍老催〕连在一起,标〔鲍老催〕,又在〔川拨棹〕、〔七弟兄〕、〔梅花酒〕三曲联用时因不懂曲律,把字数定格全部弄错,将第一曲之尾和第三曲之头都划进第二曲。因此,王国维序言中“此本虽出坊间,多讹别之字,而元剧之真面目,独赖是以见”之说,还是有商榷馀地的。正因为此书既是元代刊刻本,但又多讹错,所以现代学者都很重视此书的校勘工作。较早有郑骞《校订元刊杂剧三十种》,稍后有徐沁君《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均已出版,其学术价值则各有千秋。日本佐贺大学教养部的学报从1987年起陆续刊载《新校订元刊杂剧三十种》,这是一项十分巨大的工程,在田中谦二教授指导之下,由高桥繁树、井上泰山等一大批中青年汉学家从事具体工作,他们以《古本戏曲丛刊》本为底本,用郑、徐两种校订本以及所有现存版本相互参校,每剧之后均有“校记”,并一一注出异文,是最为详备的一部校订本。 ☚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元刊古今杂剧三十种 ☛ 元刊杂剧三十种戏剧集。元佚名编。三十种。为现存元杂剧最早刊本,其中有十四种是孤本,十六种有明刻本或明抄本。收有关汉卿《关张双赴西蜀梦》、尚仲贤《尉迟恭三夺槊》、石君宝《诸宫调风月紫云亭》、王伯成《李太白贬夜郎》、孔文卿《东窗事犯》等,赖此集得以传世,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经校勘发现,元刊本的唱词大都较明刊本为多。但科白极不完整,错别字很多,字迹漫漶不清,脱字漏字十分严重。故今人徐沁君《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长达四十六万字。每剧均有剧情说明和剧中人物表。入校版本和参校本各十一种。一九八○年由中华书局出版铅印本。 元刊杂剧三十种 252 元刊杂剧三十种元杂剧作品集。为今存唯一元人刊行杂剧剧本集。清藏书家黄丕烈原藏,转入罗振玉手,日本京都帝国大学复刻,上海中国书店据日本复刻本影印,并冠以王国维一篇《叙录》流行。《元刊杂剧三十种》是研究元杂剧的第一手珍贵资料。其中并包含它本无见的作品11种。据研究,与《元曲选》等并非同一版本系列,故弥足珍贵。《元刊杂剧三十种》所存皆程度不同的节略本,或仅有曲辞而无科白,或仅为科白提示,刻工粗略,讹文、俗体、脱落、增衍较多。原刊影印本收入《古本戏曲丛刊》第4集,并有郑骞《校定元刊杂剧三十种》 (台北)、徐沁君校注本等。 ☚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元曲选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