兂zan83B3 〈文〉与“簪”同。 兂zān即“簪”。甲骨文像一妇女头上对插二簪形。《说文解字·兂部》:“兂,首笄也。从人、匕,象簪形。凡兂之属皆从兂。簪,俗兂。从竹,从朁。”《集韵·侵韵》:“兂,或作簪。” 兂(zēn)“ ,首笄也。从人,匕象簪形。凡兂之属皆从兂。 ,俗兂,从竹,从朁。”(侧岑切) 郭沫若《殷契粹编》第247片考释中认为甲骨文 为兂的异体,象女子头着簪之形。于省吾《甲骨文字诂林》第0434条姚孝遂按语认可这一观点。新石器时代,从商周到秦汉墓葬都经常出土石簪、玉簪、骨簪等,甲骨文女子头上所饰正象其形。篆文发生讹变,到春秋时期出现俗体“簪”字,以形声取代了象形。 兂,簪之古字,类似今之所谓发夹。段玉裁注:“兂必有岐,故又曰叉,俗作钗。《释名》曰:‘叉,枝也。因形名之也。’篆右象其叉,左象其所抵以固弁者。……(簪,俗兂)今俗行而正废矣。”《竹部》曰:“笄,簪也。”如此,兂和笄两个字为同义互训。簪可以作动词,如“簪笔”,义为“插笔于簪”。 兂部只有一个属字。 兂 (zān)古“簪”字。从儿,“匕”象簪形。 兂 ☚ 廿 蠶 ☛ 000014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