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儿童期的特种症状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儿童期的特种症状

儿童期的特种症状

儿童期的特种症状,指以个别症状为突出表现而无其他异常的情况,如口吃、缄默、遗尿症、抽动症、夜惊、梦游症等。特种症状可能是发育过程中的短暂现象,也有少数病例症状迁延,故需及时防治。
选择性缄默症 本症指言语器官无器质性病变,智力正常,由于精神因素引起缄默不语。他们在学校或陌生人面前拒绝讲话,可长时期不言不语,在家中对某些人又可以讲话。这一症状由Tramer(1943)首先报道。本症多起病于3~5岁,女比男多,往往在入学后始被发现。多见于胆小、怕羞、体弱的儿童。治疗方面首先要消除精神因素,对患儿的表现不要过分注意或强迫他们说话,以精神治疗为主,鼓励参加集体活动和锻炼,必要时可给以少量的抗焦虑药物。
口吃 口吃是由于种种原因引起的字音或字句的重复或阻滞而形成的言语节律障碍。同时,讲话时多伴有跺脚、摇头、拍腿、扮鬼脸或抽动样动作。大多表现自卑、羞怯和孤独等性格特征。口吃多见于3~4岁及7~8岁儿童,男比女多。常因过度的精神紧张刺激,或因躯体疾病神经功能减弱和精神紧张相互作用所致。在儿童言语发育时期,对言语过分的矫正使他们过度紧张或因摹仿而形成口吃。有认为与遗传因素有关,以及可能与左利手更改为右利手有关。约1/3口吃儿童脑电图异常。近年来,有人研究言语反射机制受累时对口吃的影响,并以此解释口吃多发生在第一句发音,而唱歌、背诵时不发生口吃。
口吃常见有两种形式:
❶痉挛性,多次重复第一个字或最初的音节。
❷强直性,第一个字或某个字难以发出。口吃发生后,以后的发展与本人和周围人对口吃的态度有很大关系。应及时矫正,消除精神紧张,可采取集体精神治疗和矫正训练。如伴有焦虑紧张者可给予安定或多虑平,有人报告用氟哌啶醇有效,剂量为每日3~5mg,两周内可见有明显效果,以后可用小剂量维持治疗。
多动综合征 早在1854年由Hoffmann加以描述。本症又称轻微脑损害综合征 (minimal brain damage,MBD)(Straus和Lehtinen,1947)。以后,研究发现不支持脑有组织损害,而那些有明显脑损伤的儿童却无多动表现,Clements (1960) 建议用轻微脑功能紊乱 (minimalbrain dysfunction,MBD)来代替。这名称似较合理,但轻微的协调运动、感知或言语等障碍又多与脑实质损害有关;目前检查脑损害严重程度的方法尚不完善,轻微一词就无根据。故现在倾向于用多动综合征,指的是症状,而不涉及病因。
本症始于幼年儿童,男比女多(4~9∶1)。多动、冲动行为、注意不集中和情感易激惹是主要症状。这类儿童的智力达一般水平或以上。因为多动,他们在课堂不能静坐,注意力不集中,不能专心听讲,情绪也不稳定,均影响学习。有的还存在有与视听联系的综合障碍、记忆和协调运动等缺陷。在临摹图画作业时,不能分析图形的组成,也不能照原图作有计划的排列,综合各部分为一整体。还有声音的辨别困难、知觉的转换困难等。患儿在出生后不久或2~3岁时就出现手脚好动。这种多动具有以下特点:并非由任何特殊事件所引起,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出现,而且精力充沛,不感疲劳。由于自我克制差,容易激惹,对愉快或不愉快的事件作出过度兴奋或忿怒的反应。
本症病因无一致意见。有一部分儿童在产前、产时或幼年早期有头颅外伤、感染、中毒、营养代谢障碍。在神经系统检查时,部分儿童可有轻度体征,如共济失调、动作笨拙、轮替运动不足、肌张力轻度增高、腱反射亢进或不对称等。少数有眼球震颤、失用或言语困难等。脑电图约有50%出现轻度异常,但无特异性发现。
本症一般不呈进行性变化。青春期以后,多数患儿的活动过多会逐渐减少,部分患者仍有注意力分散,学习困难和性格障碍。
治疗的首选药物为中枢兴奋剂,常用的有右旋苯丙胺及哌醋甲酯(Ritalin)等。这类药物对2/3病例减轻多动有效,而对提高智力、感知综合和学习成绩仅稍有作用。中枢兴奋剂的副作用有头痛、恶心、食欲减退、腹痛、失眠等。对生长发育可能有些影响。应用三环抗忧郁剂,如丙咪嗪,每日量50~75mg,对约半数患儿的多动有效,但须慎用,有出现心电图异常的报告。酚噻嗪类中以甲硫哒嗪较有效,但与中枢神经兴奋剂比较,疗效差,毒性大。抗组织胺类药物的疗效如何尚待观察。这种儿童有家庭问题,应加消除,以及调整环境。切忌用粗暴方法来制止多动。正确教育,耐心引导,积极参加体育和文化娱乐活动以及训练有节律的动作,对纠正多动和情绪不稳等有好处。
抽动症 又称习惯性痉挛,它是一种不自主的、反复的、快速的一群肌肉抽动。常见于面部和颈部肌肉的抽动,如眨眼、挤眉、吸鼻、点头、摇头、伸脖等动作。可有单一部位或多部位同时抽动,也有的部位不固定。精神紧张时抽动加剧,当思想集中于兴趣活动时可暂时停止,睡眠时抽动消失。本症多见于5~12岁儿童,男多于女,约为6∶1。精神因素及躯体因素(如局部激惹不适)是抽动症常见的原因。本症患儿大多具有敏感、羞怯、孤僻、易兴奋、多动等特点,伴有遗尿、夜惊或口吃等症状也较常见。本症诊断不难,但易被误诊为小舞蹈症或癫痫小发作,诊断时须加以鉴别。多数呈短暂过程,持续数月,症状可自行消失,少数病人成为习惯性而持久存在。治疗方面,首先使其家属了解抽动是病态,应避免责骂或过份的关注,否则为使患儿精神紧张症状加重。消除精神因素和局部激惹的刺激,鼓励参加节律性文体活动以转移对抽动的注意。同时可给以安定或小剂量氟哌啶醇口服,剂量0.5mg,每日2~3次。
多发性抽动-秽语综合征 (Gilles de la Tourette病)本病最早由Itard (1835) 报告,法国医生Gilles de laTourette (1885) 详加描述。近年来,国内亦有少数病例报道。发病年龄多数是7~15岁,男性病人为多。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
❶突然发生多发性不自主的抽动,爆发不自主的发声(如类似犬吠声、吼叫、蛙鸣或叫喊)。
❷刻板重复的秽语。
❸常有模仿言语及动作,或有强迫观念。抽动症状多数先出现于面肌、颈肌、肩胛带肌群,逐渐扩大至躯干及下肢肌肉。神经系统一般无阳性体征发现。部分病人可有非特异性的脑电图异常。本症病因未明,许多研究倾向为脑器质性病变。目前对本病的病理机制的探讨提示可能由于纹状体苍白球中的多巴胺功能缺陷所致。口服氟哌啶醇是有效的治疗方法,90%的病人获得显著效果。
夜惊 指儿童在入睡后突然惊叫、瞪目起坐、运动不安、惊恐哭喊、心跳气促、出汗、意识朦胧不清、不易唤醒,可有幻觉恐怖体验的一种症状。发作持续数分钟或半小时,醒后完全遗忘。儿童发生夜惊常因受到强烈的惊吓、睡前过度兴奋紧张、环境的改变或因躯体疾病所引起。也有认为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迟缓有关。夜惊较为常见,大多属于睡眠障碍的一种类型,但有少数儿童癫痫表现为夜惊发作形式,须注意鉴别。在防治方面,主要是消除起因,避免白天游戏过度或不良刺激,保持作息时间规律。多数患儿夜惊可自行消失,如经常发作者可在睡前服安定、利眠宁或服小剂量阿米替林。
梦游症 是一种睡梦中自动性的行动。发作时患者在睡眠中突然起床,意识朦胧不清,在周围走动或做些复杂的动作,表情茫然,步态不稳,动作刻板且无目的性,或喃喃自语。发作持续几分钟或1~2小时,后来又可入睡。醒后完全遗忘。本症多发生于男性儿童,常有家族史。
儿童在白天游戏过于兴奋,会在睡眠中出现一种模拟白天游戏的动作。有时在传染病或脑外伤后亦容易产生梦游症。遗尿患儿常合并梦游症。
部分梦游症患者脑电图异常。Jacobson等描述梦游症发作开始时突然出现眼肌电图放电增加,脑电图出现1~3次/秒高幅波,继后出现类似睡眠慢波。
治疗上应避免在患儿面前谈述病情,减少他们的顾虑和消除起病有关因素,入睡时应保持环境安静。梦游症如无其他精神障碍者,一般不须特殊治疗,多数可自愈。发作频繁者,可用安定、利眠宁等治疗。亦有报告,可用咖啡因、哌醋甲酯或苯丙胺治疗。
学习障碍 原因很多,与儿童的智力发育、遗传因素、脑器质性缺陷、躯体疾病、精神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等有关。有些儿童,智力在正常范围,而且感觉器官、运动能力及情绪方面均无障碍,主要在阅读、书写、拼读或计算方面的缺陷而产生学习障碍。本症也常见于轻微脑功能障碍和发育迟缓的儿童。此外,躯体疾病(如结核、风湿、哮喘病)所引起衰弱状态,因容易疲乏,而影响学习。儿童学习障碍,与其家庭的环境和教育方式以及本身对学习态度均有一定关系。学校恐怖症(school phobia) 除学校因素外,父母的溺爱及放纵,也助长儿童适应学校困难,逃避学习或出现其他行为问题。近年研究发现,脑肽在学习和记忆中起重要作用。肽类的变化也可能影响学习能力。学习障碍问题关系儿童的成长和前途,需要家庭、学校、医院三方面相结合,针对发生的原因和具体情况采取医疗和教育训练,提高他们学习的能力。
遗尿症 小儿于5岁以后在白天或黑夜有反复不自主排尿时称为遗尿症。本症指功能失调的遗尿,而不包括神经系统或泌尿系统器质性病变所引起的遗尿。
本症多发生于5~10岁儿童,男比女多,约2:1。遗尿症一般分为两类:
❶原发性遗尿症。指从出生起持续至5岁以后仍经常尿床,同时日间小便次数多,尿急,往往尿裤,经检查尿道无器质性病变,约占本症的75~80%其家族中常有遗尿遗传史。大部分到6~7岁即停止遗尿,少数持续至少年期后才停止。
❷获得性遗尿症。指在5岁以内已形成正常排尿习惯,不尿床,一年以后发生遗尿者。遗尿的时间以夜间最多,其次为发生于日间,日夜均遗尿者较少见。
原发性遗尿症的发生与睡眠过深、卫生习惯训练错误、膀胱容量太小、发育迟缓、夜间排尿节律增加、大脑控制上的缺陷、食物过敏以及精神因素等有关。也有认为与遗传因素有关。至于泌尿道感染、尿道狭窄、膀胱颈病理改变、先天性膀胱肌无力、脊柱畸形等均属于器质性因素。本症患儿脑电图异常发生率较高,多数呈弥漫性慢波。
治疗时首先要了解遗传原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功能性遗尿者,可进行排尿控制的训练,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掌握尿床的时间,定时唤醒他们起床小便,或可应用闹钟、叫醒器或蜂鸣器可获成效。要采取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避免过度疲劳,加强体育训练,调节饮食和控制饮水等综合措施。针灸对遗尿效果较好,取穴关元、气海、三阴交、阳陵泉、足三里。睡眠过深者加刺百会、合谷穴。药物治疗可在睡前选用适量丙咪嗪、氯酯醒或麻黄素。此外,对患儿讥笑、谴责的方法,会引起他们精神紧张、形成羞怯、自卑、孤独的性格,是极其有害的,应加以制止。

☚ 儿童神经症   儿童和少年期行为障碍 ☛
0001829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4:4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