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儿科望诊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儿科望诊 儿科望诊儿科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儿的神色,形态等变化,以测知病情,判断病变所在的一种方法。 面部形色部位图 一般看来,面色绯红,多属于热;若两颧潮红,则属阴虚火旺;面色苍白,多属虚寒,面色㿠白虚浮,则属气虚。 面色枯槁为气血俱虚。面色淡黄,为脾虚;面色萎黄,属血虚。面色青晦,属寒属痛;面唇青紫,多为惊风,瘀血;面色黑晦,属虚属实或为瘀积;面黑形瘦,多属胎元不足或肾虚。 望形态 即观小儿形体的强弱,肥瘦,如动静姿态。万密斋: “形气实者,此禀气有余”;“形气虚者,此禀气不足。”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有诸内必形诸外,脏腑经络,内外贯通,内脏有病能够反映到体表上来,故透过现象,可测知本质。 从整体来看,小儿形体结实,活动正常,为体质强壮,正气充盈的表现;形体瘦弱,肢体疲倦,活动迟钝,为体质虚弱,气血不足的征象。形体肥胖虚浮,多有痰湿;形体消瘦低烧,多为阴虚。 病儿动静姿态,和疾病有密切关系,不同的疾病产生不同的姿态。眼、面、口唇、手指或足趾时振动,在急性热病中是发痉的先兆;在慢性虚损病中是阴亏,经脉失养;四肢全体出现抽、搦、掣、颤、反、引、窜、视,多见于急慢惊风,为惊风八候。战栗则见于疟疾发作,或为病邪留连,正气集中抵抗而欲作战汗之兆。 望头部 颈项与头颅部。《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走于面而走空窍。”因此,头面五官的神色形态,足以反映脏腑经络的正常和变化。 头为诸阳之会,元神之府,中藏脑髓,为肾所主,而肾之华在发,故望头的形态和发的颜色,可以了解脑、肾、气、血的盛衰。摇头不能自主的,为风病;发盛色黑,为肾气盛;发少稀疏,为肾气衰;黑发变黄,为血不足;发干枯而无光泽,为津气耗伤;发结如穗,为血衰,疳积;发自脱落,为液燥津亏。 望颅囟腮颊 肾主骨髓,脊者髓之路,脑者髓之海。肝肾与督脉,行于脊骨,上会于脑,故望儿颅囟,能测知肝肾督脉之气与脑的盛衰。前囟名囟门,后囟名后脑顶门,头中心顶上名百会。凡小儿前后囟及百会开而虚软,或骨缝迟迟不合,为禀赋虚弱,精气不充所致,称为解颅。小儿头倾项软,见于病后,多为阳气或精血大虚。《内经》:“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明夺矣。”倘因先天不足者,为五软之一。(见“五软”条)。望颅囟时,要注意面部腮颊外形的变化。如面肿,多见于水肿,有阴水与阳水之分。阳水肿,起病速,头面及上肢先肿;阴水肿,起病慢,下肢腹部、胸部先肿。腮肿起于突然,面色鲜红,或咽喉肿痛,为痄腮;腮肿局部焮红、灼热、疼痛,逐渐成脓者为腮痈。头面、颈项、腮颊亦肿,发热,咽喉肿痛,或兼耳聋者为大头瘟,多由风温热毒,壅遏三阳所致。肿起下颔角,逐渐延向耳前耳后,初起肿如结核,渐大如李者,为发颐。 小儿颈项外形望诊应注意颈脉的动态。《灵枢·水肿篇》:“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颈脉动。”它有助于水病的诊断。 望皮肤、肌肉 小儿皮肤娇嫩,黄疸,肿胀,斑疹,痘疮反映最为明显。黄疸除辨别阳黄与阴黄以外,凡儿初生,面目通身皆黄如金色者为胎黄。肿与胀不同,全身浮肿,按之没指者为肿,或称水肿;全身消瘦,腹部鼓起而膨胀者为胀,或称疳胀;皮肤红如涂丹,为丹毒。发无定处的名赤游丹。斑和疹都是皮肤上的病变,斑色红,点大如片,平摊于皮肤之上;疹形如粟粒,色红或高起。由于病因的不同,有麻疹和隐疹的区别。 皮肤出痘,有天花和水痘两种,天花现已彻底消灭;唯水痘仍有出现。天花与水痘的鉴别如下。 天花水痘鉴别表
在暑温、湿温过程中,皮肤出现一种白色小颗粒,晶莹如粟,称为“白㾦”。 多由湿郁,汗出不彻所致。 肌肉为脾胃之气所充,观察肌肉,可以测知脾胃的盛衰,气血的有余不足。肌肉充盛的为脾胃气实;肌肉消瘦的为脾气虚。肥而润泽是气血有余。瘦而枯干,为气血不足。 望四肢 小儿四肢异于正常,多为病候。如胫肿胕肿,按之凹下为水肿;单独膝关节肿大的为鹤节。手足壅肿多为实证;手足枯细多属于虚。手足软弱,不能动作而不痛的为痿;关节肿或不肿而痛,肢体运动困难的为痹。手、足、头、项和肌肉软弱无力者为五软。手足心冷如冰而硬,头项硬不能俯视,口及肌肉硬者为五硬。小儿生下筋骨软弱,行步艰难,齿迟不生,坐不能稳,为先天禀赋不足的五迟证候。 望胸腹 胸为心肺的外廓,初生儿胸廓软圆,随年龄的增长而与成人相似。胸廓显著畸形,多为病态。如胸廓凹陷或平扁的为小儿肺痨。胸廓凸起或如桶状的,为肺胀气壅。胸骨突出形如鸡胸者为佝偻病。但应与小儿久病喘咳,肺胀痰壅,攻于胸膈所致者相鉴别。 婴儿腹部大小与胸相仿,以后则较胸部为小。腹大有气和水之分,皮厚色苍的多属气;皮薄色亮的多属水。气为阳胀速,每从上肿而渐下,能安卧;水为阴胀缓,每从下而渐上,更兼喘咳不能平卧。脐突为脐疝,见于水肿为恶候。初生儿脐湿肿,口噤为脐风。 望脊背 背为阳,脊为督脉所贯。龟背,多因风客于脊,入于骨髓,或由胎元不足,督脉空虚所致。亦有由于坐式不正常,以致形成脊柱弯曲变形,而成龟背者。角弓反张,多因风邪所伤,或高热灼脑,病在督脉,见于惊风,脐风,脑病。脊柱畸形,为小儿脊疳,发育不良。 审苗窍 苗窍,指眼、耳、鼻、口、舌。夏禹铸:“五脏不可望,唯望五脏之苗与窍,其色若异于平日,而苗窍之色与面色相符,则脏腑虚实,无有不验者矣。”苗窍内连五脏,故其变化亦可反映五脏病变的性质。 察眼 眼为肝的开窍,而五脏六腑之精,皆上注与目。察眼首先要察眼睛有神无神,神者为目中精神的光彩。《小儿药证直诀·目内证》:“赤者心热,……淡红者心虚热,……青者肝热,……黄者脾热,……无精光者肾虚。”明代李梃:“小儿诸病,但见两眼无精光,黑睛运转,目睫无芒锋,如鱼猫眼状,或两眼闭而睛朦胧者死。或若昏困,而神藏于内不脱者生。黑珠满轮,睛明者少病,眼白多,眼珠或黄或小者,禀弱多病。”《育婴家秘·发微赋》:“两目连剳兮,肝风之鼓;双瞳直视兮,心火之炎。”临床上小儿一般两目灵活,神彩奕奕,为精气充沛;两目呆板,失却神彩,是神气不充,多属虚证。白睛红属热,白睛黄为湿,眼睛窜视,可为惊风天吊;睡而露睛,多属气虚,慢脾。 察耳 耳为宗脉之所系,肾气之所通。外感则或冷或热,内伤则或枯或滞。小儿沐浴水入耳中而未清沥至尽,搏于气血,蕴结成热,浓汁溢出为聤耳。凡耳轮红润者生,耳轮枯燥者病重。耳形肿起者病,邪气实;干缩者,精气虚。耳廓黄赤为风热,青白为虚寒,黑为肾虚;青黑相兼为痛证。又急病暴聋,多由热郁少阳;久病而聋,多由肾阴不足。 察鼻 鼻为肺的开窍,《幼幼集成》:“山根为足阳明胃之脉络,小儿乳食过度,胃气抑郁,则青黑之纹横截于山根。”《幼科铁镜》:“鼻准属脾,红燥脾热也。”鼻流清涕,是外感风寒; 鼻流浊涕,为外感风热。鼻煽有虚实新久之分,不可概为肺绝。若初病即鼻煽,多有邪热风火,壅塞肺气使然;若久病鼻煽,喘汗为肺绝。鼻孔出血,称鼻衄,为肺胃热重。鼻孔干黑如烟煤者,为内热深重。 察口唇 脾开窍于口,唇为脾之外华。唇色红而鲜润为正常。唇色鲜红为实热;唇红干燥而皱者主渴,为热甚伤津。唇色淡白,为虚寒;环唇及唇色青黑,多为寒证或痛证。口唇糜烂,多有热。唇口蠕动,多为风或脾虚不能收摄。人中满而唇翻,或短缩者,是脾气衰败,病属危候。婴儿初生,口噤不乳,口舌生疮,大如黍粟,吼呀多啼,为口噤。《保婴易知录》谓小儿满口糜烂,色红作痛,连及咽喉,不能饮食者为口糜。小儿口内流涎,浸及两颐,为滞颐。《诸病源候论》:“小儿有涎唾多者,其汁流溢浸渍于颐,生疮黄汁出,浸淫肥烂”为口下黄肥疮。此外,在望诊口腔时,要注意咽喉。正常咽喉红润而滑,不痛不肿,呼吸、发音及饮食吞咽,通畅无阻。咽喉为肺胃的通道,其病变属于肺胃的为多。如肺胃郁热上冲,则咽喉红肿而痛。咽喉白腐,形如白膜,刮之可去而不复生的,是胃热;若刮之不去,重剥则出血,随即复生者为白喉。 察舌 舌乃心之苗窍,又为脾之外候。人体有很多经络与舌相联系,故舌为诊候之要地。杨云峰《临证验舌法》:“幼稚之病,往往闻之无息,问之无声,而惟有舌可以验。”诸凡人体内部的变化,如脏腑的虚实,病情深浅,津液的盈亏,气血的盛衰,均可客观正确地反应于舌象变化上。 儿科舌诊主要观察舌和苔两个方面,两者临床意义各有不同。章虚谷说:“观舌质可以验其正之阴阳虚实;审苔垢即知其邪之寒热深浅。” 观舌质: 着重观察舌质的颜色和形态。 ❶察舌颜色:正常小儿及多数初生儿,舌质淡红、润泽;部分初生儿及早产儿舌质鲜红。舌淡白,属虚寒,阳气衰弱,气血不足,见于营养不良Ⅱ、Ⅲ度及贫血。舌鲜红,主里热,见于感染性高热,毒血症等。舌色深红为绛舌,系热入营血,见于感染性疾病及败血症。舌青紫或有斑块,瘀点,为瘀血入脏腑,气滞血瘀,见于严重感染及呼吸、循环衰竭。 ❷察舌形态: 小儿正常舌质较成人为细嫩,运动自如。胖嫩而色淡者主虚;舌胖,主水湿、痰饮及心火,水肿或热毒可上壅于舌;舌缩,主心虚血微,内热消灼;木舌,主惊风,脉络失养;重舌,主痰火上攻;吐舌,主风火攻心;舌颤,舌歪斜,舌萎软,主肝风内动。 审苔垢: 正常儿为薄白苔,早产儿及部分初生儿可无苔。一般苔白主表证,厚白苔主痰湿,黄苔主湿已化痰,邪在营卫之间,灰黑苔为病情严重的反映。正常舌苔干湿适度。若苔湿润而厚腻,为湿邪留滞;舌苔干燥少津,为热已伤津;若少苔、无苔、花剥或光剥者均为津液耗亏,胃气受损。花剥苔如“地图”者,为脾阴大亏。小儿因吃有色糖果或食品及某些药物,往往舌苔被染,此系假象,不属病苔,应当辨别。 总之,望舌之重要性在于: 辨舌色以分析正气的虚实为主,但也可察病邪的深浅,如舌质淡为气虚,而舌质红为阴虚火旺,或邪热入营; 辨舌苔以分析邪气之浅深为主,但也可观察正气之虚实,如舌苔厚腻为温邪内阻,舌苔光剥,属胃虚或津伤,再察其润燥以验津液的亏盈。小儿外感热病,望舌辨证最为重要。《察舌辨证歌》:“表白黑黄分汗下,绛营白卫治更岐,次将津液探消息,润泽无伤涩已亏。” 察齿 小儿出生后五到十个月开始出乳齿,如出齿过晚为齿迟,属五迟之一。叶天士说:“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小儿病看舌后,亦须验齿。热邪耗肾液者,齿色必黄。黄如酱瓣,宜救肾;热邪耗胃津者,齿色必紫,紫如干漆,宜安胃。”咬牙啮齿,为温热将成痉病;但咬不啮,为热盛而牙关紧急。齿焦者,肾液枯;无垢者,胃液竭。 察二阴 男孩阴囊不紧不弛,稍有色素沉着,为肾气充足的正常状态。如舌卷囊缩而四肢厥冷,为肝肾阳虚的危象。阴囊紧缩属寒,阴囊松弛属热。睾丸肿大为湿热气结的疝气,阴囊红肿为湿热下注。肛门红肿而痛,为大肠湿热。小儿大便脱肛,为中气下陷。 察指纹 (见“小儿指纹”条)。 ☚ 儿科诊法 儿科闻诊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