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效篇《荀子》篇名。主要内容是说明儒者在社会政治中的作用和地位,并依据其职能的大小来对儒者进行分类。秦昭王向荀子提出“儒无益于人之国”的问题,荀子认为,儒在社会政治中具有建立和谐秩序的社会作用。他举周公和孔子这两位“大儒”为例,又从理论上论证。指出:“儒者法先王,隆礼义,谨乎臣子而致贵其上者也。”用之“在本朝则美政,在其位则美俗”,“礼节修乎朝,法则度量正乎官”。不用“则编百姓而悫,必为顺下矣”。又依据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活动,将人区分为“俗人”、“俗儒”、“雅儒”、“大儒”四种。认为“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是俗人;“略法先王,而足乱世术,……明不能别,呼先王以欺愚者,而求衣食焉”,是俗儒;“法后王,一天下制度,隆礼义,杀诗书,其行已有大法矣。然而明不得齐,法教之所不及,闻见之所未至,则知不能类”,是雅儒;而能“法先王,统礼义,一制度,以浅持博,以古持今,以一行万,苟仁义之类”,是大儒。还区分了性与情,认为“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情也者,非吾所有也,然而可为也”。认为人的本质可以通过客观环境的影响而得以重新塑造,“注错习俗,所以化性也”。“习俗移志,安久移质”。认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来自人自身的主观努力,“知谨注措,慎习俗,大积靡”,则为君子;“纵情性而不足问学”,则为小人。认为最高人格的圣人是可以人人达到的,“涂之人百姓,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圣人是“人之所积也”。该篇所阐述的圣人观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有一定影响,特别为宋代理学家张载所发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