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儒冠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儒冠王正黼,字子文,号儒冠,浙江奉化人。清光绪十六年生,1951年卒。毕业于北洋大学,后留美,获硕士学位。民国4年回国,民国23年任河南六河沟煤矿公司总办,民国26年任西康采金局局长。民国34年负责接收门头沟煤矿,兼任北平红十字会会长。1949年移居美国。 儒冠rú guān儒生戴的帽子。借指儒生。韩愈《送侯参谋赴河中幕》:犹思脱儒冠,弃死取先登。杜甫《奉赠韦左丞丈》: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儒冠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诗云:“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又《义鹘》诗云:“飘萧觉素发,凛欲冲儒冠。”又《赠蜀僧闾邱师兄》诗云:“多士尽儒冠,墨客蔼云屯。”这些诗都把“儒冠”当作儒士的一种特征。儒冠是一种圆沿复以方巾、后有垂缨的黑布帽子,又称“圜冠”。如《庄子·田子方》:“儒者冠圜冠者,知天时。”又称“章甫”,如《礼记·儒行》:“(孔)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长居宋,冠章甫之冠。”又称“方山巾”,如李白《嘲鲁儒》:“足著远游屐,首戴方山巾。”衣冠之制是古代礼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儒士为表示对这种礼制的尊崇,故保持了专门的冠制。《汉书·郦食其传》说汉高祖常把小便撒在儒冠之中,这种行为实际上表示了刘邦对于儒士及其礼法观念的蔑视。 儒冠 儒冠rúɡuān━━ 儒生。冠,帽子。以帽代人。唐·韩愈《奉和库部卢四兄曹长元日朝回》诗:“戎服上趋承北极,儒冠列侍映东曹。”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诗:“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清·方文《送萧赓九北归》诗:“长干一见喜且悲,儒冠端被虚名误。” ☚ 儒衣 儒装 ☛ 儒冠 儒冠儒生戴的帽子。《史记·郦食其传》: “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即解其冠,溲溺其中。”此冠即《礼·儒行》章甫冠之类。后转作儒生仕途之意。例第五十六回: “一戴头巾心甚欢,岂知今日误儒冠。” ☚ 戴网子 靸鞋 ☛ 古代名物 > 冠服類 > 首服部 > 冕弁冠 > 儒冠 儒冠 rúguān 儒生所服之冠。《史記·酈生陸賈列傳》:“沛公不好儒,諸客冠儒冠來者,沛公輒解其冠,溲溺其中。”唐·韓愈《送侯參謀赴河中幕》詩:“猶思脱儒冠,棄死取先登。”清·侯方域《司成公家傳》:“若乃養馬,而我職弟子員,冠儒冠。” 各种人的帽子 各种人的帽子皇帝戴的帽:王冠 皇冠 冕旒 ☚ 帽子 笠帽 ☛ 儒人 儒人儒(儒者;儒士;儒客;生儒) 斯文 ☚ 书生 秀才 ☛ 儒冠rú guān❶儒生的帽子。《史记·郦生陆贾传》:“沛公不好儒,诸客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 儒冠rúguān❶原指儒士所戴的礼冠,后泛指读书人戴的帽子。《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韩愈《送侯参谋赴河中幕》:“犹思脱儒冠,弃死取先登。”宋王禹偁《谢宣赐表》:“儒冠之荣,无以加比。”清侯方域《司成公家传》:“(邓生)诟公谓:‘若乃养马,而我职弟子员,冠儒冠。’”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