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僚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僚人古族名。秦汉时主要居住在牂牁,即今贵州省西部。汉末晋代,僚人大量北上迁居巴蜀地,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及其周缘的山区。其中岷、沱二江的中下游、渠江上游为僚人集中居住地区。僚人记载始见于 《三国志·霍峻传》。其支系和名称有乌浒人 (后作乌武僚)、俚僚、蛮僚、濮僚、鸠僚等。唐代四川南部有 “葛僚”。川东、黔北有南平僚。宋元明三朝,川南有 “土僚”。有穿筒裙、文身、鼻饮、凿齿等习俗。居住干栏,击铜鼓,行悬棺葬,部分有猎头祭鬼习俗。近代壮侗语族各族与古代僚人有族源关系。 僚人僚,lao佬中国古族名。始见于《三国志·霍峻传》。直至清代, 史籍屡见不鲜。分布在今广东、广西、湖南、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区, “岭南二十五郡,处处有之”(《隋书·地理志》)。有乌浒人(后作乌武僚)、俚僚、蛮僚、守宫僚、南平僚、鸠僚(后作葛僚、仡僚、仡佬)、夷僚、土僚、飞头僚等名称和支系。有穿桶裙、文身、鼻饮、凿齿等习俗。住*干栏、击铜鼓、行悬棺葬, 部分有猎头祭鬼习俗。近代壮侗语族各族及仡佬族与其有渊源关系。一说与佤族亦有关系。有时亦泛指西南各少数民族。 僚人 僚人我国南方民族的统称。历史上又常与“俚”并称。《隋书·地理志》:“俚僚贵铜鼓,岭南二十五郡,处处有之。”分布于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区,支系繁多,有蛮僚、守宫僚、南平僚、鸠僚、夷僚、土僚、飞头僚诸称。生产中以农业为主,生活中有纹身、鼻饮、凿牙饰齿、住干栏、好击铜鼓、行岩洞葬等习俗;部分地区的僚人有猎头祭谷之俗。后来,各地的僚人除部分与汉人相融合外,其余发展为壮侗语族各民族和仡佬族。 ☚ 俚子 俚僚 ☛ 僚人 僚人古代南方部落群体的泛称。分布于长江南及西南的广大区域。与百越混居,是南蛮之别种。《隋书·南蛮传》载: “南蛮杂类,与华人错居,曰蜒、曰儴、曰俚、曰僚、 曰㐌”。三国时僚族强盛。 《魏书》载: “僚者, 盖南蛮之别种。自汉中达于邛崃、山涧之间,所在皆有,种类繁多,散居山谷”。有史载,自汉中至岭南,二十五郡处处有僚人。这些僚人部落各不统属,遍布于江南各地。宋以后,湘、川、黔、粤等地部分僚人融入汉族,陆续迁往桂、云、贵一带的僚人,又区分为北僚、南僚、山僚、熟僚、生僚、土僚、峒僚、仡僚等,逐渐衍化为如今的壮族、侗族、布依族、傣族、彝族、仡佬族等民族。 ☚ 越 (百越) 仡伶 ☛ 僚人“僚”音“佬”。中国南方少数民族泛称。与古代百越族系及今壮侗语族诸民族有密切渊源关系。有乌浒僚(乌武僚)、俚僚、蛮僚、守宫僚、南平僚、鸠僚(后作葛僚、仡僚、仡佬)、夷僚、土僚(都僚)、飞头僚等名称或分支。分布于今两广、湖南、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区。始见于《三国志·霍峻传》,直至清代,屡见于史。据《隋书·地理志》载:“岭南二十五郡,处处有之。”时人有将其析为“北僚”、“南僚”两大支系,“北僚”指分布于长江中游川、湘、云、贵及其以北地域的僚人;“南僚”,指分布在西江水系流域两广、云、贵等地者。北僚含南平僚、夷僚等;南僚含乌武僚、俚僚、峒僚、守宫僚、仡僚、土僚等。有击铜鼓、住“干栏”、文身、椎髻、崇信鸡卜、鼻饮、凿齿等习俗。与今壮侗语族诸民族(可能还包括仡佬族)有渊源关系。亦有泛指西南各省诸少数民族。 僚人古代南方民族。始见于《三国志·霍峻传》。直至清代,史籍屡见不鲜。分布在今广东、广西、湖南、四川、云南、贵州等地。有乌浒蛮、俚僚、蛮僚、守宫僚、南平僚、鸠僚、夷僚、土僚、飞头僚等名称与支系。有穿桶裙、文身、鼻饮、凿齿等俗。住干栏、击铜鼓、行悬棺葬,部分有猎头祭鬼习俗。与今壮侗语族各族及仡佬族有渊源关系,一说与佤族亦有关系。有时亦以此称泛指西南各少数民族。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