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傣剧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傣剧 傣剧傣族戏曲剧种。流行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盈江、潞西等县和保山地区的保山、腾冲等县。渊源于傣族民歌和“双白马”等傣族歌舞,清嘉庆、道光年间形成。主要为业余演出。伴奏以二胡领奏,并用象脚鼓、葫芦笙、木叶等傣族乐器伴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其剧目或搬演傣族民间故事,或取材于汉族故事传说,以《娥并与桑洛》、《白蛇传》等影响较大。 ☚ 布依戏 沙戏 ☛ 傣剧 傣剧清末以傣族民间歌舞为基础发展而成的傣族戏曲剧种。最初只是在傣族“冒少对唱”(男女对歌) 等基础上,表演一定故事情节,后来在滇剧、云南花灯戏影响下,逐渐发展成为比较完整固定的民族戏曲艺术。流行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与傣族聚居的地区。唱腔主要是戏调与山歌。戏调又分羽调式与徵调式两种。前者为男腔,后者为女腔。后来又发展为小生腔、老生腔、草王腔。剧目取材较广,既有傣族的民间故事、传说,也有根据汉族小说改编的历史故事。较有影响的剧目有《娥并与桑洛》、《布屯腊》、《陶合生》、《岩佐弄》、《红莲宝》、《白蛇传》、《千瓣莲花》、《张四姐》等。 ☚ 布依戏 侗剧 ☛ 傣剧云南傣族戏曲剧种,傣语为“喊正”。主要流传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及保山、临沧等傣族聚居地区。最初由民间歌舞发展而来,形成于清嘉庆、道光年间,迄今已有200年历史。早期剧目形式短小简洁,表演生动活泼,极富民族特色,主要为业余演出。20世纪初,盈江土司组建傣戏剧团,大量吸收京剧、滇剧的表演、服饰、道具等特点。传统剧目有“红莲宝”、“思南王”等。改编剧目以三国戏、水浒戏为多。表演艺术朴素,舞蹈性很强。伴奏以二胡领奏,并用象脚鼓等打击乐器和葫芦笙等管弦乐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解放后成立了潞西、盈江等傣剧团,编演了《娥并与桑洛》、《千瓣莲花》等本民族题材的剧目,也有反映社会主义现实生活的新剧目,在音乐和表演艺术上都有了很大发展。 傣剧傣语为“喊正”。云南傣族戏曲剧种。主要流传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及保山、临沧等傣族聚居地区。一般认为形成于清嘉庆、道光年间。已有近200年历史。最初由民间歌舞发展而来,早期剧目有“公孙犁田”、“十二马”、“冒少对唱”等,形式短小精悍,表演生动活泼,民族特点鲜明,主要为业余演出。二十世纪初,盈江土司成立傣戏剧团,大量移植京剧、滇剧戏目,吸收其表演、服饰、道具、打击乐等艺术形式。传统剧目有“红莲宝”、“思南王”等,情节比较曲折。移植的剧目以三国戏、水浒戏为多。表演艺术朴素,舞蹈性很强。伴奏以二胡领奏,并用象脚鼓等打击乐器和葫芦笙等管弦乐器。具有鲜明民族特色。解放后成立了潞西、盈江等傣剧团, 编演了《娥并与桑洛》、《千瓣莲花》等本民族题材的剧目以及反映社会主义现实生活的新剧目,在音乐和表演艺术上都有很大发展。 傣剧dai juDai opera 傣剧傣语作“喊正”。傣族戏曲剧种。主要流行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及保山、临沧等傣族聚居区。约形成于清嘉庆、道光(1796—1850)年间,有近200年历史。最初为民间歌舞,后渗入短小精悍的戏剧内容和简单的表演形式。剧目有“十二马”、“公孙犁田”、“冒少(男女)对唱”等。具有浓郁的民歌对唱风格。20世纪初,干崖(盈江)土司成立傣戏班,移植滇戏,吸收其表演、服饰、化装、道具、乐器等艺术形式,增加“三国演义”、“岳飞传”、“白蛇传”、“薛仁贵征东”等汉族剧目内容,并将傣族故事长诗《南总布》、《思南王》等改编为剧目,使之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形成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傣剧。以锣、鼓、钹、二胡、象脚鼓、葫芦笙等伴奏。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