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傈僳族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傈僳族Lisuzu

中国56个民族之一。人口57.5万(1990)。主要聚居在中国云南省西北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境内的碧江、福贡、贡山、泸水及兰坪等县。傈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族语支。20世纪50年代创制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傈僳族新文字。傈僳族舞蹈以脚上动作为主。婚丧、丰收时,常通宵达旦跳舞。傈僳族传统体育活动还有游泳、打泥弹弓、弩弓射击、尼昂急、傈德德、德细来火、爬树、爬竹竿、上刀竿、逮来火、拉肚夺、扭扁担、拉绳、爬绳比赛、四方拔河、皮球得来火、皮球丢、赖地、“背什”、跳牛、滑板子、砍竹竿、投掷等。
❶弩弓射击。傈僳族有使用弩的历史。每年十二月是傈僳族的“狩猎月”。傈僳族人用弩狩猎,并将弩作为装束和定情的信物。射弩比赛分立姿和跪姿2种,均无依托,以射中的环数计算成绩。另有射鸡蛋、射刀刃、射粑粑比赛。
❷上刀杠。在二月初八“刀杆节”中表演。刀杠形似梯子,在2根20多米长的树杆中间绑上36把砍刀,刀口向上。表演者双手捏紧上层刀面,赤脚斜踏在下层刀刃上,顺刀杠攀援而上,直至杠顶。
❸拉绳。流行于怒江流域。两人将拉绳结圈斜挎于肩上,卧撑向相反的方向拉,以将对方拉过来者为胜。
❹跳牛。傈僳族男性青少年喜爱的游戏。助跑后以双手支撑跨越牛背。因牛未固定,活动难度较大,此项运动可锻炼参加者的力量、速度、弹跳、反应等能力。
❺滑板子。流行于大理云龙地区。游戏者多为成年男性及儿童。在一块长2米左右的木板下绑2根竹子即成滑板,每块滑板可坐2~3人。游戏时多从长满茅草的山坡上顺势滑下。


傈僳族射弩

傈僳族lìsùzú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和四川。

傈僳族lìsùzú

〈名〉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生活在云南、四川。

傈僳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1990年人口是574 856人。主要居住在云南省西北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碧江、福贡、贡山、沪水4县,周围的州、县也有散居。傈僳语属汉藏汉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1957年在原有结构不完善的文字基础上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傈僳族信多神,部分人信基督教和天主教。傈僳族祖先,公元8世纪时在金沙江两岸居住生息,是最早开发这一地区的民族之一。傈僳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尚有封建地主制、家长奴隶制和个别地方原始公有制残余3种情况,经过民族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傈僳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得到很大发展。经济上除了农业的发展,还建立发展了一定的工业生产,傈僳族自治州工人总数的一半以上都是傈僳族人。为了使傈僳族劳动群众当家做主,自我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成立了怒江傈僳族自治州。1985年10月,又在云南省成立了维西傈僳族自治县。

傈僳族

四川少数民族之一。自称傈僳扒。在德昌、盐边、米易三县呈小聚居分布,在会理、会东、木里、攀枝花市郊与汉、彝、纳西、苗、藏等族交错杂居。四川现有16160人 (1990年)。其先民属古羌系。在唐代是 “乌蛮” 之一部。与彝、纳西等彝语支先民关系密切。明代其活动地域主要在雅砻江、金沙江流域。16世纪~19世纪数百年间,其先民迁徙频繁,远至澜沧江、怒江流域,居四川境内的傈僳人大为减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处于封建地主制阶段。其村寨尚存原始村社组织残余,“使扒” 为村社头人,有对内对外之权。现有4个傈僳族乡。操傈僳语,属汉藏语系彝语支。实行一夫一妻制。旧有姑舅表优先婚俗。姓氏与图腾相关。相信万物有灵。实行土葬。民居称 “木笼子”,即木结构建筑。有传统的火把节、牛王会等。妇女喜穿短上衣,着筒裙。能歌善舞,主要从事农业,兼事狩猎。

傈僳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根据服装颜色的不同,还有“白傈僳”、“黑傈僳”、“花傈僳”等他称。人口574856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北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境内的碧江、福贡、贡山、泸水、兰坪等县,其余的散居于迪庆州、德宏州、大理州、楚雄州、丽江地区及四川米易、盐边、德昌、会东、盐源、木理等地。有自己的语言,先后使用过3种文字,一种是西方传教士创制的拼音文字,一种是维西县农民创造的音节文字,第三种是新中国成立后新创制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经济以农业为主,狩猎和采集为辅。主食玉米、荞麦,喜欢饮茶、喝酒、吃砣砣肉。住房多是干栏式竹木结构,上下两层,下面关牲畜,上面住人,还有一种木楞房和一种土木结构的茅草或木板房。服饰各地大同小异,男子多穿麻布长衫、及膝黑裤,头戴黑色包头,妇女多上穿麻布右襟衣,下穿百褶裙,头戴用贝片和珊瑚珠等串成的珠帽“俄勒”。主要节日有澡塘会、收获节、过年等。信奉原始宗教,崇拜自然,相信万物有灵。20世纪初,一些西方传教士进入德宏、怒江地区,传入基督教。

傈僳族

自称“傈僳”,史称“栗些”、“力些”、“栗粟”等。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丽江、迪庆、大理、德宏、楚雄及四川凉山等地亦有分布。480,960人(1982年)。渊源于南迁的古氐羌人,其先民唐代史籍称“粟栗两姓蛮”或“粟蛮”及“施蛮”、“顺蛮”、“长裈蛮”,均属乌蛮,分布在今川、滇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两岸等广阔地带:元时称“卢蛮”。元明时多受丽江诸地纳西族封建领主等统治,十六世纪中叶因不堪纳西族木氏土司的奴役,大批向滇西北怒江等地区迁徙,直至清代迁徙还在继续。人民生活贫困,历史上曾举行过多次反对国内外敌人的斗争,其中以清代维西恒乍绷起义为著。解放前怒江等地区土地私有制虽已确立,但占有不集中,并有浓厚的原始公社制残余,其余地区均基本上进入封建地主制发展阶段。操傈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原有西方传教士创制的大写拉丁字母及其倒写变体作字母的文字,还有一种自己创造的没有字母的音节符号,均因结构不完善,都未通行,解放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旧时多信万物有灵和崇拜祖先,也有信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的。主要为一夫一妻的父系小家庭制。行土葬。解放后,实现了社会改革,建立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过去主要从事农业,怒江地区耕作制度原始,兼事采集和狩猎。解放后, 不仅改革了原始耕作制度,发展农业等经济,修筑公路,并有了农具、汽车修理、稀有金属、制盐、制糖、制药、酿酒、榨油、造纸、印刷、建筑、砖瓦、陶瓷、发电、食品等工矿企业。有自己的音乐、舞蹈和民间文学,解放后获得继承和发展。传统节日有*火把节等。

傈僳族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北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碧江、福贡、贡山、泸水4县。在云南省丽江、保山、迪庆、德宏、大理、楚雄等6州、县和四川省的西昌、盐边、木里等3县也有分布。人口为634912人(2000),其中男326274人,女308638人。受教育程度:研究生24人,大学本科842人,大学专科2272人,中专9725人,高中6350人,初中57880人,小学290024人,扫盲班40599人,未上过学163962人。分布的行业:农、林、牧、渔业37713人,采掘业117人,制造业184人,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43人,建筑业8人,地质勘察业、水利管理业8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136人,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350人,金融、保险业48人,房地产业2人,社会服务业89人,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120人,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410人,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8人,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416人,其他行业20人。从事的职业: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155人,专业技术人员689人,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245人,商业、服务业人员460人,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37674人,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485人,不便分类的其他劳动者5人。傈僳族的名称,最初见于唐代著述,1000余年一直沿用至今。傈僳族有自己的语言。原有拉丁大写字母及其变体形式的文字,结构不完善。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傈僳族主要从事农业,种植玉米、水稻、荞麦、小麦等4种,经济作物有麻、甘蔗等,并出产名贵的毛皮和山货。

傈僳族

傈僳族

傈僳族人口约为57万人。主要聚居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少数分散居住在附近州县和四川省盐源、盐边、木里等县。使用傈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先后使用过3种文字,一种是西方传教士创制的拼音文字,一种是维西县傈僳人创制的音节文字,还有一种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制的拉丁字母式的新文字,现已在傈僳族人中推行。傈僳族人过去信仰原始宗教,20世纪初西方传教士进入后,少数人信仰基督教或天主教。
傈僳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其族称最早见于唐代,并沿用至今。傈僳族和彝族、纳西族的关系密切,源于唐时的“乌蛮”。8世纪时,傈僳族的先民居住在金沙江两岸。16世纪中叶,由于反对掠夺、压迫和躲避战争,大批傈僳族人在头人的带领下迁徙到怒江地区。傈僳族人居住在偏僻遥远的高山上,生产力水平低下,以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和狩猎为生,到20世纪50年代还保留着明显的氏族社会残余。仅怒江地区就有虎、熊、猴、蛇、羊、鸡、鸟、鱼、鼠、蜂、荞、竹、菜、麻、柚木、犁、霜、火18个氏族名称,这些名称是他们各自崇拜的对象——图腾。新中国成立后,傈僳族人民获得了新生。特别是发展了交通事业,使傈僳族人走出了封闭的大山,其经济、文化都取得了飞速发展。

☚ 纳西族   布朗族 ☛
傈僳族

044 傈僳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574856人(1990年)。主要聚居于云南省怒江傈僳自治州,丽江、迪庆、大理、德宏、楚雄及四川省的西昌、盐边等地亦有分布。使用本民族语言。原有西方传教士创制的音素文字,还有一种自创的音节文字,因结构不完善而未能通行。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渊源于南迁的古氐羌人,属唐代乌蛮的一支。明清称力、栗粟。主要从事农业,有的地区兼事采集和狩猎,保留有原始公社制残余。多信万物有灵及祖先崇拜,亦有信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的。历史上曾举行过多次反对国内外敌人的斗争,其中以清代维西恒乍绷起义为著。

☚ 黎族   佤族 ☛

傈僳族

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人口480960人(1982年)。傈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现使用拉丁字母形式的新文字。8世纪以前,就居住在四川雅砻江和川滇交界的金沙江两岸。16世纪中叶,由于躲避战争,迁入怒江地区。主要从事农业或半农半猎,信奉原始宗教,20世纪以后,传入了天主教和基督教。男女穿自织麻布衣服,男子着短衫、青布包头,左腰佩砍刀,右腰挂筒袋。女子穿右衽短衣,下着长裙。主食为玉米、荞子。20世纪50年代还保留着氏族残余。1950年获得解放,1954年建立怒江傈僳族自治区(1957年改为自治州)。

傈僳族

傈僳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丽江、迪庆、大理、德宏、楚雄及四川凉山等地亦有分布。人口为480,960人 (1982年)。渊源于南迁的古氐羌人。解放前怒江等地区确立土地私有制,但占有不集中,其余地区均基本上进入封建地主制发展阶段。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原有拉丁大写字母及其变体形式的文字。1957年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多信仰万物有灵和祖先崇拜,也有信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的。行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小家庭制。过去主要从事农业,怒江地区耕作制度原始,兼事采集和狩猎。解放后,改革了原始耕作制度,发展农业等经济,修筑公路,并有了农业、修理、制盐、制药、制糖、建筑、发电、食品等工矿企业。建有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有自己的音乐、舞蹈和民间文学。传统节日有火把节等。

☚ 智利人   奥万博人 ☛

傈僳族li su zu

the Lisu nationality,or the Lisus,inhabiting Yunnan Province

傈僳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人口有574856人(1990),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碧江、福贡、贡山、泸水、兰坪县,其余散居于丽江、迪庆、德宏、保山、大理、楚雄及四川省的盐源、盐边、西昌等地,与纳西、白、彝、汉等民族杂居。大多学者认为其先民渊源于南迁的古氐羌人。公元8世纪以前便居住在四川雅砻江和川滇交界的金沙江两岸广大地区。“栗粟”之名最早见于唐代樊绰《蛮书》:“栗粟两姓蛮”,属“乌蛮”集团的一支。当时以狩猎采集生活为主。12世纪以后多受丽江纳西族封建土司统治和剥削,因不堪忍受封建领主奴役,部分向西迁移至澜沧江东岸维西、兰坪一带。16世纪中叶以后,又翻越碧罗雪山迁居怒江,还有一部分向南,沿高黎贡山山脉迁至腾冲、保山、德宏等地。由于历史上不断迁徙,其居住区域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分散。居住在不同地区其社会经济水平各有差异,居住在丽江、大理、保山、维西、兰坪、大姚及四川省德昌、盐边等地,由于长期受汉、纳西、白等民族影响,生产力水平较高,也较早地进入封建领主或地主经济发展阶段;居住在怒江的碧江、福贡、贡山等县的傈僳族,迄至解放前夕,生产仍很落后,土地私有制虽已确立,但占有不集中,并保留部分家族或村寨原始公有残余。虽出现早期家长奴隶制,阶级已有分化,但不明显。婚姻以一夫一妻制为主,解放前保留有“公房制”原始群婚残余及转房制习俗,并盛行姑舅表优先婚配制。富于反抗斗争,历史上曾举行过多次反封建压迫剥削的斗争,其中以维西恒乍绷领导的反清起义和永胜唐贵领导的反土司抗清斗争规模最大。喜爱歌舞,不论男女,大多能唱、舞与吹、弹。传统节日有火把节。人死行土葬。信奉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帮助下,生产与生活都发生了深刻变化,1954年8月还成立了怒江傈僳族自治区,1957年1月改为自治州。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5:1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