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斯年1896—1950山东聊城人 历史学家,政治学家。曾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北大代理校长,立法委员等职。去台湾后,任台湾大学校长。著有《东北史纲》(合著)、《古代之东北》、《性命古训辨证》、《傅斯年全集》等。 初字:梦簪 字:孟真 傅斯年1896—1950历史学家。字孟真,山东聊城人。1916年进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1918年加入“新潮社”,参与出版《新潮》杂志。提倡新文化,参加“五四”运动。1919年于北京大学毕业。1920年起,先后到英国、德国留学,习历史、哲学。1927年回国,在中山大学任教。从1928年起,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达二十一年之久,1936年又任中央研究院秘书长。曾担任北京大学教授、代理校长,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国民党政府立法委员。1949年任台湾大学校长。1950年在台湾病死。对殷周历史和中国文化史颇有研究。著有《史学发凡讨论讲义稿》、《新获卜辞写本后记跋》、《东北史纲》等。1951年台北出版了《傅孟真先生集》。 傅斯年傅孟真先生年谱 | 傅乐成 | (台湾)文星书店1964年4月版146页、 (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146 页 | 傅斯年 傅斯年的教育思想及其教育学术事业 傅斯年二三事 | 赵天仪 徐刚 | (台湾)巨人出版社1978年版241页 (台湾)撰者1981年版 *中央日报1950年12月22日 | 傅孟真先生 傅斯年之往事 忆孟真 元气淋漓的傅孟真 | 陶希圣 辛庐 蒋梦麟 罗家伦 | *中央日报1950年12月23日 *中央日报1950年12月25日 *中央日报1950年12月30日 *中央日报1950年12月31日,*传记文学 1970年16卷1期 | 孟真与我 悼亡友傅孟真先生 | 傅大綵 朱家骅 | *中央日报1950年12月31日 *中央日报1950年12月31日,*朱家骅先 生言论集第741页 | 怀念先伯孟真先生 傅故校长之安葬文 胡適之与傅孟真 傅斯年的思想和事业 傅斯年的思想 傅孟真先生与近二十年来中国历史学的发展 傅孟真先生传略 | 傅乐成 屈万里 景樵 胡適 胡適 劳榦 毛子水 | *中央日报1951年12月19日 *中央日报1951年12月21日 *中央日报1952年12月9日 *公论报1952年12月21日 *台湾新生报1952年12月21日 *大陆杂志1951年2卷1期 *自由中国1951年4卷1期,*师友记第 89页 | 故校长傅斯年先生遗容及事略 傅所长传略(附年表) | 那廉君 芮逸夫 | *社会科学论丛1951年2期 *史语所傅所长纪念特刊第1页,*革命人 物志第13集第254页 | 孟真先生与中央研究院 傅孟真先生领导的历史语言研究所 爱国学人傅斯年(上、下) 忆傅孟真先生 傅孟真先生的民族思想(上、下) 傅斯年先生的最后论著 记傅孟真师在中山大学 傅斯年先生和台湾人 追忆傅孟真先生的几件事 傅孟真先生轶事 | 周鸿经 李 济 季 夏 黄季陆 傅乐成 徐高阮 陈槃 洪炎秋 那廉君 那廉君 | *史语所傅所长纪念特刊第9页 *史语所傅所长纪念特刊第11页 *大学生活1959年5卷13、14期 *传记文学1962年1卷7期 *传记文学1963年2卷5、6期 *新时代1963年3卷3期 *传记文学1964年5卷6期 *文星1964年14卷2期 *传记文学1969年14卷6期 *传记文学1969年15卷6期 |
傅斯年(1896—1950) | | *传记文学1973年23卷3期,*民国人物 小传第1册第207页 | 傅孟真先生的先世(附傅斯年先生小传) 每月人物专题座谈会专栏——1976年1月号 专题人物:傅斯年 | 傅乐成 | *传记文学1976年28卷1期 *传记文学1976年28卷1期 | 关于傅孟真先生的几件事 孟真先生在中山大学时期的一点补充 中国的蟋蟀傅斯年 | 陈之迈 钟贡勋 | *传记文学1976年28卷3期 *传记文学1976年28卷3期 *仙人掌杂志1977年1卷1期 | 他走得太快了——记孟真先生生前二三事 傅斯年的故事 傅斯年的毁誉 傅斯年先生在政治上的二三事 傅斯年 | 那廉君 那廉君 陈克诫 王世傑 熊尚厚 | *仙人掌杂志1977年1卷1期 *中外杂志1977年21卷6期 *中外杂志1982年31卷5期 *王世傑先生论著选集第517页 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人物传记第17辑第 136页 | 傅斯年 傅斯年 | (美)包华德主编 沈自敏译 | 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译稿·民国名人传记 辞典第5分册第46页 *中国近代学人像传(初辑)第256页 | 傅斯年 傅斯年 新闻界名人介绍:傅斯年(?—1950) | 李立明 阿英 | *中国现代六百作家小传第425页 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第222页 中国新闻年鉴(1984)第699页 | 傅斯年 傅斯年 傅孟真先生与文学 蔡元培——胡適——傅斯年 傅斯年 傅斯年先生风骨与气魄 傅斯年的故事 傅斯年(1896—1950) 追念傅故校长孟真先生 傅斯年(1895—1950) 傅孟真先生年谱 | 吴相湘 谭慧生 毛子水 毛子水 蓝一呆 李德安 晓恬 周邦道 沈刚伯 编纂组 傅乐成 | *民国百人传第1册第215页 民国伟人传记第449页 *师友记第101页 *师友记第105页 *当代中国学人小品集第67页 *当代名人风范(4)第1185页 *当代名人故事第2辑 *近代教育先进传略(初集)第288页 *沈刚伯先生文集(下册)第719页 *环华百科全书第3册第584页 *傅斯年全集第7册第249页 |
傅斯年傅斯年 聊城师范学院历史 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361页
傅斯年:大气磅礴的一代学人 傅斯年印象 谔谔之士:名人笔下的傅斯年傅斯年笔下的 名人 | 岳玉玺等 王为松编 王富仁 石兴泽编 | 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379页 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286页 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版295页 | 傅斯年与国民党 张元济与傅斯年的交往 傅斯年教育思想初探 “五四”时期的傅斯年 傅斯年生平评略 五四时代的胡适、傅斯年、顾颉刚三位先生 略论傅斯年先生的学术贡献 傅斯年与鲁迅 傅斯年思想矛盾试析 傅斯年史学思想散论 傅斯年的“史学便是史料学”观点评析 傅斯年学术讨论会综述 忆傅孟真师 论傅斯年的史学贡献 论傅斯年 傅斯年在中国现代史学上的贡献 傅斯年与北京大学——纪念傅先生一百周年诞 辰 | 肖林 柳和城 李绪基等 王永贞 岳玉玺 杨向奎 张利庠 石兴泽 雷颐 侯云灏 周朝民 李泉 何兹全 张利庠 王戎笙 张书学 欧阳哲生 | 团结报1990年8月1日 团结报1990年12月1日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86年2期 民国档案1989年3期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3期 文史哲1989年3期 晋阳学刊1989年5期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1期 近代史研究1991年3期 山东大学学报1992年1期 历史教学问题1992年2期 历史教学问题1992年2期 *传记文学1992年60卷2期 齐鲁学刊1993年4期 中国史研究1994年4期 文史哲1995年6期 *传记文学1996年69卷2期 | 傅斯年“史学只是史料学”思想辨析 思想启蒙·学术积累·社会关怀——关于傅斯 年 | 江心力 沈非 | 史学史研究1996年3期 东方1996年3期 | 五四时期傅斯年述评 试论傅斯年的教育思想 傅斯年是怎样的一个校长 略论傅斯年的史学思想 张元济、傅斯年往来书信的发现与研究 傅斯年和《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 刊》 | 齐卫平 张林龙 马亮宽 钟博 李静 周武 朱守芬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3期 近代史研究1997年3期 *传记文学1998年72卷2期 辽宁大学学报1999年1期 档案与史学1999年2期 史林1999年3期 | 傅斯年史学思想的现代启示 傅斯年的史学思想和史学著作 已故著名教育家、历史学家傅斯年海峡两岸 傅斯年学术讨论会在聊城举行 | 葛志毅 何兹全 中国人物年鉴编辑 部编 | 北方论丛1999年3期 历史研究2000年4期 中国人物年鉴(1997)第386页 | 20世纪中国著名文史学家傅斯年(1896—1950) 傅斯年 傅所长传略 “傅大炮”傅斯年去台以后 | 李维民主编 熊尚厚 芮逸夫 何品 | 中国人物年鉴(2000)第34页 民国人物传第6卷第352页 民国人物碑传集第148页 民国文坛名流归宿第259页 |
傅斯年1896——1950字孟真,江西永豐人,1896年(清光緒二十二年) 生於山東聊城。6歲入私塾。1905年入東昌府立小學堂。1909年春,考入天津府立中學堂。畢業後,於1913年夏,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6年秋,升入本科國文門。1918年夏,與羅家倫等组織新潮社; 11月創辦《新潮》 月刊,提倡新文化。1919年夏畢業後,考取山東省官费留學; 同年冬赴英國,先入愛丁堡大學,嗣入倫敦大學研究院。1923年夏,入德國柏林大學哲學研究院。1926年冬回國。1927年春,任中山大學教授,兼國文、歷史系主任,嗣又兼文學院院長,主编《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週刊》。1928年11月,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任研究員、所長,兼任《中央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主编。1929年春赴北平,兼任北京大學教授,社會科學研究所所長,中央博物館籌備主任,中央研究院總幹事,中央研究院評議會評議員。1938年6月、1940年12月、1942年7月、1945年4月連任第一、二、三、四届國民參政會參政員。抗日戰争期間,任西南聯大教務委員會委員。1943年2月,聘為三民主義青年團第一届中央團部評議員。抗戰勝利後,曾一度任北京大學代理校長,後又赴南京主持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1946年1月,参加中國政治協商會議;11月當選爲制憲國民大會代表。1948年春,當選爲國立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1月,任國立臺灣大學校長。1950年12月20日在臺北病逝。年54歲。著有《東北史綱》、《古代中國與民族》、《古代文學史》等。 傅斯年 傅斯年1896—1950字孟真,民国年间历史、考古学家。出身于聊城仕宦之家,为清顺治年间开国状元傅以渐七代孙。自幼聪敏,13岁读毕《十三经》。18岁入北京大学予科,21岁升本科国文门。1919年后,先后留学于伦敦大学、柏林大学。1926年返国后,任广州中山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长及国文、历史两系主任。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专任研究员兼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1929年秋,兼北京大学教授。1937年后长期兼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1945年秋,代理北京大学校长,翌年九月胡适返国后即去职。1948年冬,随中央研究院迁台湾,后任国立台湾大学校长,不久病逝。傅氏热心参予政治活动,1938年曾任国民参政会参议员。1945年7月,作为国民参政会代表访问延安。1948年任国民政府立法委员。敢于直言时弊,慷慨陈词,有“傅大炮”之称。傅氏在中国文学史、中国古代史、哲学、考古学等学术领域均有卓越建树。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任内,成立考古组,热心组织、主持一系列田野考古发掘工程,为现代考古学在我国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0年秋,中央研究院和山东省政府合组“山东古迹研究会”,他出任委员长,顺利进行了城子崖、两城镇、安上村等考古发掘工程。1931年春和1932年秋,曾往安阳、浚县视察发掘工地。考古学论著主要有《城子崖·序》、《殷历谱·序》、《新获卜辞写本·后记·跋》等。 ☚ ">铸子 傅家遗址 ☛ 傅斯年1896—1950字孟真。山东聊城人。1909年入天津府立中学。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升入中文系。1918年与罗家伦、毛子水等人发起组织新潮社,并创《新潮》月刊,任主编。对旧文化和封建伦理道德进行了猛烈攻击,但深受胡适的改良主义影响,主张“极端崇外”。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是北大学生会领袖之一。 5月4日天安门集会时,任主席团成员及游行总指挥。同年毕业,先后赴英国、德国留学和从事研究工作。1926年回国后任中山大学教授,中文系、历史系系主任及文学院院长。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创办《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任主编。还兼任北大教授、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央博物院筹备主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1929年兼任北京大学教授。1932年与胡适等创办《独立评论》,为蒋介石的统治及不抵抗政策辩护。1938年被国民党指派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发表大量文章,鼓吹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反对中国共产党。1945年曾代表国民参政会访问延安,1946年出席政治协商会议,后又参加第一届国民大会。1949年1月,将历史语言研究所及其大批珍贵资料运往台湾。同年任台湾大学校长。1950年12月20日在台北病故。著有《东北史纲》、《性命古训辩记》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