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行家和全不懂
汉族民间笑话。主要讲述:从前,有一个外号叫假行家的,和一个外号叫全不懂的合伙开了个药铺。
刚开张的第一天就进来一个买药的。
假行家笑脸相迎:“老哥,买点什么药?”
来人说:“买三钱银珠,不知柜上可有?”
假行家知道头三脚难踢,急忙回答:“有,有。”
来人问:“要多少钱一钱?”
假行家说:“半两银子一钱。”
来人说:“好,你给称三钱吧。”
“请稍等,我到后院给你拿去。”说完,假行家急忙跑到后院儿,找来小伙计吩咐道:“给你二两银子,赶快到银匠铺打两个银珠来。”
过了片刻,小伙计把打好的银珠交给了假行家。
假行家接过两个闪闪发亮的银珠,心里明知是亏了本,可一想这是在踢头三脚,就把心一横,牙一咬,硬着头皮把银珠递给了客人。
客人看到这两个真银珠,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掌柜的,我要的是银珠,可您这……”
假行家急忙解释道:“这是货真价实的银珠。刚从银匠铺打出来,还能有假?”
买药人一听此言,知道东家原来是个二五子。他心里一转悠:“一两半银子换了二两银子,这还不便宜!”于是,他拿起银珠,付了钱,高高兴兴地走了。
没多久,又进来一个人,要买五钱白芨。”假行家不知白芨是什么,但还不懂硬装懂,就偷偷打发小伙计到街上花了三两银子买了一只大白鸡。
买药的人只当掌柜的到后屋去取药,哪想他去了半天竟抱出一只活蹦乱跳的大白鸡来。没等他发问,假行家倒先指着白鸡说:“这可是硬头货,浑身上下雪花白,一根杂毛也没有。”
买药人心里一笑,用试探的口气问:“我要买的白芨,一两银子就够了,可你这白鸡……”·”“原价不变!”假行家硬装慷慨地说,“咱们做买卖最讲信用。”
这么便宜的事儿,打灯笼也找不到啊。买药人怕掌柜反悔,便急忙掏出一两银子,抱起大白鸡跑了。到了晚上,全不懂一结帐,发现两份买卖就赔了二两半银子。他忙对假行家说:“老弟,这样下去,咱们还不得小燕窝掉地下——倾家荡产吗_?”
“咳,先胖不算胖,后胖压塌炕。”假行家满有把握地说,“这叫先赔本后取利。”
全不懂被假行家这么一嘘唬,也就没什么话可说了。第二天,药铺照常开业。不多会儿,进来一个人,说是要买附子。假行家一听,心里“格登”一下,可一看对方是个官面上的人,再说做买卖的要是落个“有货不卖”名声也不好哇。于是,他急冲冲来到后院全不懂家里,不由分说,拽着全不懂父子两人的胳膊就走。
全不懂再笨,可要卖他爷俩,他还知道这不是好事。于是,他就和假行家吵了起来。这一吵不要紧,惊动了全不懂的老婆,她听说要卖丈夫和儿子,冲着假行家大骂起来。
正在这节骨眼,又进来一个人,说要买人参。假行家正没好气,一听这话就对全不懂的老婆嚷道:“有货就得卖,正好人家买‘人身’,干脆连你也…块儿去吧。”听了这话,全不懂一家三口可炸了锅,连两个买药的也跟假行家打了起来。药铺门口正好有个摆摊缝鞋的陈皮匠 ,听得院里又吵又闹的,便走进院里打算劝劝架。可当他听清了事情的缘由后,却吓得撒腿就往外跑。全不懂一把拦住他说:
“陈皮匠,你来评评理。”
陈皮匠一使劲从全不懂手里挣脱出来,边跑边说道:
“这个理没法评。你们卖药卖红了眼,要是再来一个买陈皮的,还不把我也给卖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