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假借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假借义又称通假义、兼义、寄生义、歧出义。指因音同或音近假借而产生的与本义无关的意义。如:“亦”本义指腋窝,后假借为副词,相当于“也”。 假借义 假借义同“通假义”条。 ☚ 通假义 同义词 ☛ 假借义由文字的假借而产生的与某词的本义、引申义毫无联系的意义。例如“刀”,本义是一种切割工具(《庄子·养生主》: “良庖岁更刀,割也” ),另一个意义是钱币(《荀子·富国》: “厚刀布之敛以夺农之财” ),还有一个意义指小船(《诗·卫风·河广》: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其中“钱币”一义,是因一种钱币象刀之形而得义,属引申义。而“小船”一义则很难说与“切割工具”和“钱币”两义有什么联系,故为假借义。词的假借义,是从文字的角度而言的,其实语言中的词是音义结合体,无所谓假借。实质是另一个同音词的“寄生”形式。例如“刀”的“小船”一义,实际上是“舠”这个词的意义,因起初没有为之造字,故让其寄生于“刀”字之下(“舠”是后起字)。 假借义 035 假借义指汉字因音同或音近假借而产生的意义。假借义不同于本义和引申义。例如“向”,《说文解字》说:“北出牖也。”本义是朝北开的窗子,引申为“朝向”、“面向”等义,假借为“先前”义,又含有“假如”、“假使”的意思。又如“利”,本义是锋利,引申为迅疾、快等义,假借为“利益”义。再如“叔”,《说文解字》说:“拾也。”本义是拾取,假借为年少的、叔父(年龄小于父亲的父辈)等义。后来“叔”的本义消失,而只用假借义。有的假借义是否另有它的本字,已经很难察考了。 ☚ 引申义 比喻义 ☛ 假借义 假借义jiajieyi字因为声音相近或相同假借而产生的意义。假借有两种。一种是一个新词产生之后,字不够用,没有字来记录这个新词,于是便借一个表示另外意义的与新词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表示,这就是所谓的“因声托事、本无其字”的假借,这是一种以不造新字为原则的造字法。如“甲、乙、丙、丁、子、丑、寅、卯”等都是这种假借字。这种假借造成了同字异义的情况,后来为了区别这些不同的意义,又新造一些字,就是分别字。如“舍”本义是房子,“丢弃”义产生后借“舍”来表示,后来为了区别,又造“捨”来表示丢弃义。“隹”本义是短尾鸟,假借为发语词,后来又造“唯”来记录这个发语词。也有本字本义被借后,本义消失,如“西”本义是栖,假借为方位词,“栖”义消失了。“易”本义是蜥蜴,假借为容易的易之后,蜥蜴的意义消失。这是本无其字的假借。还有一种假借是本来有本字,仓促之间或习惯上不写本字,而借用一个同音字来代替,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本有其字”的“通假”。最初的通假实际上是古人写了别字。如把“早”写成“蚤”,“蚤”实际并没有“早”的意思,把“才”写成“财”,把“趋”写成“趣”等。这种通假只是一种临时的借用,被借字并不因此而产生一个义项。 ☚ 比喻义 语义场 ☛ 假借义 假借义Jiajieyi一个汉字因音同或音近假借而产生的意义。假借义不同于本义和引申义。本义是一个词的本来意义,引申义是由原义引发出来的意义。例如“尔”,本义指“丽爾”,许慎用汉朝通行的词语解释说:“犹靡丽也”,也就是华丽的意思(见《说文解字·㸚(音li)部》)。古书里有用为第二人称代词的汝,《周礼·地官·大司徒》:“各共尔职,脩乃事,以听王命。”孔颖达正义:“尔、乃皆汝也”。这里尔训为汝是假借义。又如“非”,本义是“相背”(见《说文解字·非部》)。引申为否定副词的非,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不是”。《诗·邶风·柏舟》:“微我无洒,以敖以游。”毛传:“非我无洒可以敖(遨)游忘忧也。”毛亨的译文把微对译成非,就是以非释微,也是假借义。又如“若”,本义是“择菜”(见《说文解字·艸部》)。也可借为汝。《国语·晋语》:“命曰三日,若宿而至。”韦昭注:“若,女也。”女即汝,若训为汝也是假借义。假借义是否另有它的本字往往不可考。 ☚ 引申义 词义特征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