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假借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假借jiǎjiè

假托或冒充
 △ ~班主任的名义瞎指挥。

假借

六书之一。指借用某个同音字来代表某个词的用字方法。如《離(离)”字从“隹”,本来是一种鸟的名字,后来假借为“分离”、“离别”,现在只用借义。作为六书之一,假借本只表示“本无其字”的情况,后来,“本有其字”的借用,有人也叫做假借。从汉代到清代,假借多被看作造字法,自从戴震提出“四体二用”说之后,一般认为它是一种用字法。

假借jiǎ jiè

借用:若云无朝代可考,今我师竟~汉唐等年纪添缀,又有何难?(一·6)

假借

假借

(一)六书之一。也称“造字的假借”。许慎《说文解字·叙》:“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照许慎的解释,假借是某一个词在汉字中没有现成的字表示,就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另一个字来代表。
关于六书中的假借,文字学界主要有以下两种看法:一种认为许慎“令”“长”二例不当。“令”由“发号”变为县令之“令”,“长”由“久远”变为年长、县长,属字义引申。清代学者朱骏声就把例字换为“朋”“来”。“朋”本为古文“凤”字,假借为朋党的“朋”;“来”本指小麦,假借为行来的“来”。一种认为许慎所说的假借,就是指字义引申而不另外造字。章太炎等人持此说。
从汉字历史上看,确实大量存在着这种“本无其字”的假借现象。如“我”,在甲骨文中是一种锯,借用表示第一人称代词。“难”本是鸟名,借用为难易的“难”。“旧”本是猫头鹰一类的鸟,借用为新旧的“旧”。不过,这种假借很多已经约定俗成,后来又未造出新字,一般人不易觉察。
(二)指通假。参见“通假字”条。

☚ 转注   省形 ☛

假借

❶ 借。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每~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❷ 宽容。《战国策·燕策三》:“愿大王少~之,使得毕使于前。”

假借

六书之一。许慎《说文解字·叙》: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意谓口语里有这个词,但书面上没有记录这个词的字,于是依照其声音找一个同音字来作记录符号。例如“难”,《说文解字·鸟部》: “难鸟也。”本是鸟名,假借为难易之“难”。“易”,《说文解字·易部》: “蜥易,蝘蜓,守宫也。”假借为难易之“易”。许慎认为的假借,实际是造字的假借,但所举例字“令”和“长”则属引申。假借完全是从声音相同或相近出发的,借字与它所表示的词之间没有意义上的联系。假借的广泛应用,不断地扩大了文字的运用范围,限制了汉字无限制的增加。汉字中的虚词如“汝、我、而、才、若、斯、之、何、己”多为假借字。

假借

假借

指一个字类中的字出现在另一字类经常出现的语法位置上,显示出另一字类的语法特点。《马氏文通》讲假借,主要涉及通名的假借和动字假借。通名的假借指静字、动字、状字假借为通名。如《汉书·张敞传》:“夫心之精微,口不能言也; 言之微眇,书不能文也。”“精微”和“微眇”都是静字,此处假借为通名。在马氏的观点中,充当起词、止词的都是名字和代字,上面的 “精微”和“微眇”都是静字,此处假借为通名。在马氏的观点中,充当起词、止词的都是名字和代字,上面的“精微”和“微眇”都是静字,所以它们充当起词,就假借为通名了。动字和状字假借为通名,也是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中,承认动词、形容词可以作主语、宾语,语法上的这种“假借”(一度称为动词、形容词的 “名物化”) 就没有必要存在了。动字假借和后来讲的“活用”有关,参见“动字假借”。

☚ 呼吸群   单说 ☛
借用1

借用1

借倩
向人借:借(借进;借入;借取;撮借;商~) 假(假借) 贷(贷借;贷假)摘
请人借用:告假 告借
请求借给:求借 祈借 求假 谒索
借粮:抬粮
调拨借用物资或人员:借调
借路:借道 假道 假途
借用某个场所:假座
借用馆舍:假馆
行文征借:关借
 搜刮征借:括借
互相借用:相假
暂时借:暂借 流借 借倩 拉扯
继续借:续借
私自借用:私假
设法借用:筹借
借取:借办
(借别人的东西来使用:借用)

另见:借钱 借贷 使用 赊欠

☚ 借用1   租借 ☛

宽容

宽容

容(容忍;容长;容借;容情;容恕;涵容;包容) 含(苞含) 颂饶(饶假;相饶) 假(假借;优假) 弘(弘恕) 轻(轻假) 涵(恢涵) 包荒 超生(笔下~) 休休 阔略 宽赊 宽贷 宽借 宽暇 宽假 曲恕
宽待,宽容:优容
优容,宽容:优繇
宽恕,宽容:含宥
宽大,宽容:开弘
宽容别人:放人 饶人
宽容犯错误的人和不好的事:藏垢怀耻
宽容作恶者:纵恶
向对方稍示宽容:让步
宽容而不计较:容之度外
君子宽容而有气量:休休有容
对人宽容大度:多可少怪
待人宽容厚道:宽大
 宽大能容:宽雅
 敦厚宽大:惇大
照顾情面而宽容:留情 容情
含蓄宽容:缊借 蕴借
怜悯宽容:矜容 矜涵 哀宥
顾惜宽容:矜放
仁爱宽容:仁恕
 宽大仁恕:宽(宽恕;宽假) 简恕
 谦逊仁恕:谦恕
大度宽容:海容 海涵
偏袒宽容:阿容
姑息宽容:姑容
曲法宽容:回容
逢迎宽容:阿借
曲意宽容:曲宥
不能宽容:不容
 对敌人不能宽容:敌不可假
没有一点宽容:不少假借
宽容的样子:裕如
(宽大有气量不计较:宽容)

另见:气量 度量 宽大 容忍 不计较

☚ 宽容   能容人 ☛

帮助

帮助

帮(帮衬;~补;~腔;相帮;搭帮) 助(~力;匡~;佐~;臂助;~助;济~;襄~;佑~) 佐(佐助) 祐 右(左右) 为(~人~到底) 与(~人为善) 扶(扶持;扶助;将扶;~伤;~弱)拉(拉扯) 佽(佽助) 掖 协(协助) 赞(赞助;赞益;赞导;羽赞;出手相~) 援(援助;援救)友(出人相~) 毗(毗赞) 佑庇营佐 周全 补济 施济 维持 翼护 资辅 匡勷 允襄
帮助和辅正:陪辅
帮助和保佑:匡祐
帮助使得益:济赖
帮助调养心性:辅性
帮助脱离困境:搭救
解救灾难,帮助邻国:救灾恤邻
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将伯之助
 称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将伯
在人力或物力上帮助:帮衬
神灵的庇护帮助:
妻子对丈夫的帮助:妻室之助 鸡鸣之助
自己帮助自己:自助
靠别的人或事物的帮助:假道 假借 借助
 借助于所闻所见:赁耳佣目
 借助别人的力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假力于人 假手于人 假手他人 假手旁人
 凭借,借助:资借
从别人那里取得支持和帮助:借重
照顾帮助:提携 携带 挈带
引导帮助:引帮
 诱导帮助:诱益
保护帮助:保佑 保右 保祐 保佐
 庇护帮助:阿助
援救,帮助:援拯
救济帮助:赡助
拥戴帮助:拥祐 拥佑
众人的帮助:帮凑
 同伙或亲族的帮助:党助
神明暗中相助:神助 鞭石
有帮助:有益
 前后都有人帮助:前挽后推
希望以自已有限的能力对某项工作有所帮助:以拙补勤
因帮忙不得法,反而给人添麻烦:帮倒忙
(替人出力、出主意或给予物质上、精神上的支持:帮助)

另见:辅助 扶助 救助 互助 资助 援助 支持 帮助的人

☚ 帮助   助人 ☛

假冒

假冒

假(假充;假冲;假托) 冒(冒妄;虚冒;伪冒;打脱冒) 诡(诡冒) 伪托 谬滥
假冒某种名义:附名 托名 依托
假冒别人的名义:冒名 顶名
 假冒和盗用别人的名号(行事):假名窃号
假冒熟识:诈熟
假托,假冒:假借
 假借某种名义来做事:当幌子
弄虚作假,伪装假冒:诈伪
(冒充或以假充真:假冒)

另见:诈伪 诈骗 欺骗

☚ 假冒   假托 ☛

依靠

依靠

依(依仗;依仰;依凭;依附;依重;依傍;依旁;依怙;依荷;依倚;依赖;依恃;依归;依托;芘依;归依;因依) 仗(仗恃;仗托;委仗;倚仗) 倚(倚托;倚借;倚傍;倚重;倚萧;倾倚;注倚) 靠(靠托;靠托;靠傍;主靠;后靠;傍靠;倚靠) 托(托赖;倚托) 凭(凭托;凭仗;凭依;凭倚;凭借;凭借;凭籍;凭赖;凭靠) 赖(赖以;赖于;赖依;赖托;倚赖;资赖) 仰(仰仗;仰息;仰赖) 负 亚 据 挟 挨(挨倚;挨靠) 指(指靠)介 卬 阻 隑 假(假借) 守(夫妻厮~) 踞 附 被 傅丽 旁缘 拄墙 得以 怙恃 带傍 冯借 须待
依靠自己:自恃
 依靠自己的力量:自力
生活上依靠:依傍 聊赖
以女婿为养老的依靠:半子之靠
依靠别人的福气:托福
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群策群力
依靠某种因素或条件:负怙
依靠和占据险要地形:负隅依险 负山险阻
依靠某一门派或集团:倚傍门户
依靠朝廷:依顺
攀援依傍:攀倚
希望攀附依靠他人:倚门窥户
无法独为谋生而前往依靠亲友生活:投亲靠友
归附,依傍:归薄
归附仰仗:归仰
依赖仰仗:依仰
可以信赖依靠:可靠
要依靠:有赖
依托,依靠:委托
凭借,依靠:阶借
信任依靠:信仗 信恃
 信赖,依靠:允赖
指望,依靠:指拟
急切地依靠:疾据
人不踏实,不可靠:嚣浮轻巧
(指望某人或某事物来达到一定的目的:依靠)

另见:凭借 依据 假托︱无依靠 自立

☚ 依靠   依托 ☛
假借

11.假借(p241.3)

书证引《战国策·燕三》作: “秦舞阳色变振恐,……”
按:人名于《战国策》书作:“秦武阳”, 《史记》书作“秦舞阳”,既引《战国策》,即应忠实原文。

☚ 倪   六味 ☛

假借jiǎ jiè

❶凭借,借助。《后汉书·皇后纪》:“外戚宾客,~~威权,轻薄𫎞。”
❷宽容,宽贷。《战国策·燕策》:“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慴,愿大王少~~之。”

假借

058 假借

六书之一。《说文·叙》: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意谓语言中某些词有音无字,借用同音字来表示。如“其”(),本是簸箕的象形(簸箕是本义),后借以表示代词和助词。“易”本是蜥蜴的象形,后借以表示容易的“易”。所以假借是一种借音表意的用字法,而不是造字法。假借也指“通假”,即本有其字,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如借“公”为 “功”,借“蚤”为“早”等。近人刘师培把本无其字的假借称作制字之假借,把本有其字的假借(通假)叫作用字之假借。他说:“制字之假借一字两用,用字之假借两字一用,一字两用之假借由于字少,两字一用之假借由于用字之宽。”但二者在借音表义这一点上有共同性,因此习惯上统称为假借字。

☚ 转注   甲骨文 ☛
假借

假借jiajie

六书之一。措某个汉字被借去表示与本义无关的意义的一种语言现象。是汉字应用中产生的一种特殊现象。《说文解字·叙》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是说语言中有某一个词,但没有造一个专字来代表它,于是们人便依照这个词的声音借一个同音字来寄托字的意义。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它是由象形文字发展而来的。但是客观世界中有许多事物,特别是大量抽象的概念无形可象,难以造字,于是古人就采用借字的办法来解决这一矛盾。如“北”,甲骨文的写法是二人相背,即“背”的古字,假借为表示方向的“北”;“求”,甲骨文象皮衣毛朝外之形,本是“裘”的象形字,被借作“寻求”的“求”;“新”的本义是砍木头,被借作“新旧”的“新”。古汉语中的虚词大多是借字来作为书写符号的。如代词中的“之”,本义是“往”;“其”,是簸箕的象形,即“箕”的本字;“斯”,本义是用斧子劈、砍;“何”本义是“扛”,即“荷”的象形字;“安”,本义是“安全”、“平安”;“汝”,本是水名;“我”,本是一种武器,等等。都是因为音同或音近而被借用。因此,假借字已经成为一种纯粹的表音符号,它的形体和意义之间无任何联系。
作为汉字的一种特殊用字方法,假借现象在上古很普遍。它的积极意义在于它扩大了字的使用范围,节制了汉字的繁衍,并且推动了新字的创造。此外,由于假借是以词的声音为桥梁,借字而用,就突破了汉字必须以形表意的传统模式,摆脱了意义的束缚而直接与声音发生联系。应看作是汉字的一大进步。
《说文解字·叙》中为假借所举的两个例字“令”和“长”,应属于词义的引申,而不是字的假借。

☚ 形声   转注 ☛
假借

假借Jiajie

六书之一,是不为语言中的某一个词另造新的形体、而是借用已有的同音字的形体来作为它的书写符号的造字法。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为它下的定义是 “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意思是说,本来没有这个字, 是借助另一个同音字来寄托所要表示的词。这是一种不造新字的造字法,是汉字向表音方向发展的重要表现。如“来”,象形字,本义指小麦,被借作“来往”之来;“莫”,本来是以太阳隐没在丛草之中的形象表示黄昏的意思, 被借作不定人称代词和表示否定意义的副词; “求”, 以皮衣毛朝外的形象表示衣服,是“裘”的本字,被借作为“寻求”的 “求”等等。古汉语的虚词大多是借用其他词的字形来作为书写符号的,如 “之”本义是往; “其”本义是簸箕; “斯”本义是用斧头砍; “而”本义是下巴上的胡子; “何”本义是扛,即 “荷”的本字; “汝”是水名; “我”是一种武器……假借字是只根据音同音近而被借用的字, 它们已经成为一种纯粹的表音符号, 其形体与意义之间无任何联系。假借造字法在汉字产生的早期就已经出现了,这主要由于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它是由象形文字发展而来的,但在客观世界中有许多事物,特别是大量的抽象概念是无形可象,难以造字的,于是古人就采用借字的方法来解决这一矛盾, 这样就产生了一个字形兼记多词的现象。但这种现象一多就影响了书面语言的表达, 进而影响了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所应具备的功能。为了使文字细密化,以适应社会需要,后世又多给假借义或本义另造新字,以分理别异。如原来借用“罢”字表示疲劳意,后来另造了 “疲”字,这是为假借义造新字;而解决“莫”字的兼职问题则采用了为它的本义另造 “暮”字表示的方法, “莫”字便永远表示假借义了。
假借作为一种特殊的造字方法, 它的积极意义在于扩大了字的使用范围, 在某种程度上节制了汉字的繁衍。由于它以声音为桥梁,这就突破了汉字必须以形表意的传统模式, 所借之字的形体与所要记录的词的意义之间已没有什么联系, 汉字只被作为表音符号使用,所以,与形声字相比,假借字的表音趋向更加突出了。目前,学术界仍存在着假借是造字法还是用字法的争论。(参见,“六书”,条)

☚ 转注   本字 ☛

假借

六书之一。指语言中有这个词但无相应的字,而借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如语言中有难易的“难”这个词,但无此字,就借用声音相同而本义为鸟名的“难”来表示。

假借jiǎ jiè

❶借。《南史·袁峻传》:“家贫无书,每从人假借,必皆抄写。”
❷六书之一。语言中某些词有音无字,借用同音字来表示。《备急千金要方·例》:“凡诸卷中用字,文多假借。”

假借jia jie

❶ use false pretences
❷【语言】phonetic loan characters—one of the six categories of Chinese characters
❸ bear with

假借

phonetic loan characters;characters adapted to represent homophones

假借

文字学术语。❶六书之一。借用同音字来记录并表示汉语中有音无字(亦无法造出其字)的词的用字方法。假借的出现,总体来说,是在汉字大量产生并广泛系统地应用之后,六书中略晚于列为第四位的形声;具体而言,则有与其他几“书”(造字法)交互出现的情况,所以现知最早的汉字材料甲骨文、金文中就已存在不少的假借字,在现存最早的古书之一《尚书》中,假借字也随处可见。假借是为补救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四种造字法造字表意上形义一致的局限、不能造出虚义字和部分抽象的实义字的困难和不足,亦为解决一义一字而造不胜造的繁冗出现的。被假借的字,叫做假借字。其所表示的有音无字的词的意义,叫做假借义。假借一般分为两类: 一类是同字假借。即借用字与本字同形。其特点为本字被借用后,本义仍然使用。如“耳”字,本义是耳朵,借用为语气副词(义有“罢了”或表肯定)后,本义不废;另一类是异字假借。其特点为借义行而本义废。如“难”字,本义是一种鸟,故从“隹”。借用为“诘难”、“困难”等抽象意义后,本义不再使用。汉语中大部分虚词用字差不多都是假借而来的,如“之、者、安、其、、斯、何、焉、自、云”等;由假借而常用的抽象实词用字如“、求”等等。假借与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不同表现在: 它不造新字,也不能造出新字,是一种用字的方法;象形等则能够造出新字,但假借却能导致新字的产生。这是由于,假借的使用,不仅会造成汉字形同音同而义异的问题,也会造成汉字形异而音同义同的问题。积少成多,就会给汉字的使用带来麻烦。古人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通常是给被假借的字上加一形符或声符(以加形符者为多),继续表示本来的意义。如“云”被假借作“说”义以后,加上形符“雨”成为“”,继续表示本义,类如“其——箕”、“自——鼻”。也有为本义另造新字的。如“而”被假借而表示连词之义、本义因废以后,为本义另造“”字。 假借与通假也不相同: 假借是因某词“本无其字”(也无法造出其字),才“依声托事”(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的一种借用,且多数永借不还,被假借字本义废止;通假则是某词本有其字却仍要借用他字的一种现象,所有被借字本义并不废止。从本质上言,通假现象起初可谓是写别字,只是后来所谓“别字”形成了与本字通用的用法以后,才称作通假的。假借和假借字的出现,是汉字应用上的一种积极现象。清孙诒让曾说,天下的事物无穷无尽。造字之初,如果没有假借这一方法,就会为无穷的事物一一造字,加之字并不能都造出来,这样,造字法一定会走到穷途末路。因此,古人才寻找到并使用了假借的方法,根据词的读音而假借现成的他字用以表示之。看起来不必是表示该词的字,但念出来却是该词的音;听起来足以令人互相明白,用起来可以没有穷尽。如此,假借是一种可以补救造字法的根本缺陷并能使现有汉字灵活变通以尽其用的有益方法(孙诒让《与王子让论假借书》)。孙氏的话可谓简括而深刻地道出了假借的产生及其重要作用。就此而言,另外,假借也在一定程度上遏止了汉字的无限增加和不利发展。不过,假借的优点若换个角度来看,恰恰又是它的缺点。假借的应用和假借字的产生是汉语和汉字发展的需要与自然结果,很多假借字的存在和应用还是汉字为适应汉语要求之必须。因此,在长期应用与约定俗成之后,一定量的假借字遂被公认和确定下来。但汉字在整体上毕竟属于表意文字,绝大多数汉字的形义具有相关或一致的特点。当人们习惯于用形义相关或一致的眼光、态度认识和掌握、研究形义分离的假借字时,就难免发生某种滞碍甚至误会。另外,假借字虽说主要产生于先秦,但后世并未间断产生,这就使之由于过量反而给人们使用和研究汉字带来了麻烦。好在后起形声字的出现和大规模发展最终又遏止了它的发展。现在的人们早已不再“制造”新的假借字了。
❷指字的通假。见《礼记·儒行》东汉郑玄注。此义后世和今天为“通假”或“通借”所代替。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8: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