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贴皮back inversion环剥时, 将取下的原皮层再倒置于剥口, 并包扎绑缚, 使之愈合的一项技术。具有环剥和嫁接的双重作用, 对抑制果树生长, 促进成花结实的作用强而持久, 但对树体的削弱也较重。常用于苹果、梨等树种。 倒贴皮技术20世纪中叶在苏联应用, 主要是作为一种矮化措施。在中国20世纪70年代曾广泛试用, 但未成为果园常规措施。倒贴皮以后, 中断和改变了营养物质输导机制, 使光合产物在倒贴皮以上有较多的积累, 乙烯、脱落酸含量增加, 因而能促进花芽形成,促进果实膨大和品质的改进。愈合以后, 由于倒贴皮部位筛管方向改变, 愈合部位的细胞异常分化, 输导功能降低, 使根系获得正常营养受阻, 从而使地上部生长受抑制而达到一定的致矮作用。 倒贴皮在中国主要用于苹果, 时间一般在5月上旬至6月中下旬于主干上进行。贴皮宽度因树势、品种以及矮化的程度而异, 一般为干径的1/3左右,最宽不超过6~8厘米, 树干皮层厚、再生快的品种如苹果中的国光、青香蕉、倭锦等可稍宽, 红星宜窄, 印度则不宜进行。倒贴皮也可用不同品种互换, 也可用半矮化砧如M7、M9等皮层, 相当于中间砧, 以加强矮化和成花的效应,倒贴皮只限于5~10年生的乔砧幼旺树。换皮倒贴, 应先环割被置换的品种, 环皮不立即剥离, 然后环剥植皮的树枝, 剥皮后, 立即至被置换树处, 将环皮剥下, 随即换上新皮。置换环剥两树干的干径宜尽可能一致, 使不留缺口, 如置换的干径小于被置换者, 被置换树可保留部分原皮。在操作过程中, 如取环皮、回贴、绑缚等, 均应仔细保护剥口形成层及伤口, 并注意剥口光滑对齐, 贴后加强包扎保护, 以防雨水浸入。同时, 应加强水肥管理, 避免结果过多, 以免树势衰老, 影响长期丰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