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修齐治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修齐治平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礼记·大学》 【评】“修齐治平”是对先秦儒家的主要代表孔子、孟子修己治人伦理思想的集中概括,也体现了封建的伦理思想与政治思想的结合。 修齐治平泛指伦理哲学和政治理论。廖仲恺《孙文主义丛刊序》: “先生倡行易知难之说及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建国大纲,于修齐治平之道,已提其纲而挈其凡。” 修齐治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省称。《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行修其身。”后泛指伦理哲学和政治理论。清严复《原强》:“又用近今格致之理术,以发挥修齐治平之事,精深微眇,繁富奥殚。” 修齐治平 修齐治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简称,中国传统儒学中的社会政治思想。《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意谓,一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是管理好家庭、治理好国家、平定天下的前提条件,而治理国家、平定天下是自身修养的必然延伸,比较正确地阐述了领袖个人品质和政治行为的相互关系。这些观点在先秦诸子的著作中有体现。中国封建社会是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而皇权又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国君个人道德可以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儒家强调君主个人修养,是有积极意义的。后世许多封建士大夫都把修齐治平的思想贯彻到自身修养和家庭教育中。 ☚ 十恶 亲亲疏疏 ☛ 修齐治平儒家经典《大学》“八条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简称。语出《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又说:“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它是对先秦儒家的主要代表孔子、孟子修己治人伦理思想的集中概括。儒家主张由近及远,由己及人,所以把“格物、” “致知”、 “诚意”、“正心”作为“修、齐、治、平”的基础,而“修身”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由此形成封建伦理政治哲学的整个体系。“修身”即是依礼法制度和规范严格地要求自己,提高自身的品德,修饬己身的威仪。“齐家”即是整齐家庭、家族,即要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治国”就是要依照传统礼法制度治理国家,协调好君臣上下等级关系。它要求统治者以身作则,推行 矩之道和以义统利的德政。如能把齐家、治国之道推而广之,就能平治天下。由于它有助于地主阶级统治秩序的稳定,受到历代政治家和思想家的推崇。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有深远影响。 修齐治平 214 修齐治平儒家政治学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简称。源于《大学》提出的治国应遵循“明德”、“亲民”、“至善”三原则和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步骤的政治哲学理论。儒家主张由近及远,由己及人,把“修身”看作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和根本,并把“修身”建立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道德伦理的修养上。“修、齐、治、平”旨在说明个人的道德伦理修养同治理国家的一致性,以及个人的道德伦理修养对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从而形成伦理政治哲学的完整体系。 ☚ 天理人欲 程朱理学 ☛ 修齐治平 038 修齐治平儒家伦理规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简称。“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礼记·大学》)。儒家认为个人道德修养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把认识论(格物、致知)、伦理道德(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和政治(治国、平天下)有机结合,形成封建伦理政治哲学的整个体系。 ☚ 中庸 谦 ☛ 修齐治平 修齐治平xiu qi zhi ping又称“八条目”。是儒家用语,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简称。见于《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就是《大学》主要思想之一。儒家主张由近及远,由己及人,所以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形成封建伦理政治哲学的整个体系。也就是说,一个人志愿明明德于天下,不马上自天下着手,必定先去治理国家;而一个志愿治理国家的人,必定先去齐家,以此作为治国的基础;同理,一个志愿齐家的人,必定先自修身,以作为一家的表率;一个志愿修身的人,必定先正一心,以端正一身的主宰。一个人志愿正心,必先从意上用功;先从意上用功,必定先格物致知,使自己的知识丰富起来。这也是儒家主张求学用功先后的方法和纲领。 ☚ 人伦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修齐治平 修齐治平全称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礼记·大学》:“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齐家就是要使家庭内部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治国就是要依照封建礼法,协调好君臣等级关系。做到以上三条,天下则可大治。儒家提出的这种修己治人理论,是由己及人、由近而远。修身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其方式是依照封建礼法制度和规范严格地要求自己,自己品德修养提高了,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修齐治平是将道德修养与国家政治紧密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我国封建社会政治伦理思想体系。 ☚ 七教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修齐治平 修齐治平Xiuqizhiping儒家的社会政治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简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即一个人立志明明德于天下,不马上自天下着手,必定先去治理他的国政;立志治国,不先去治理国政,必定先去齐家,作为治国的基础;志愿齐家,不先去从整齐家政上进行,必定先行修身,以为一家的表率。即君子自身的道德修养与表率作用,是治理国家、平定天下的前提和根本,而治理国家、平定天下又是修身的延伸和体现。《论语·子路》:“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孟子进一步明确提出修身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孟子·离娄上》:“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尽心下》:“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荀子也发挥了类似的观点,《荀子·君道》:“请问为国?曰: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君子仪也,民者景也,仪正而景正。”《大学》将先秦儒家的以上观点加以系统化,具体论证了修身与平天下的先后秩序和本末关系,强调了君子个人的道德模范行为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决定作用,“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学》之后,修齐治平的社会政治观念为大多数儒者所继承。 ☚ 正心诚意 三达德 ☛ 修齐治平儒家政治伦理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简称。《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这种由近及远,由己及人的主张,成为封建士大夫的政治、伦理生活信条。 修齐治平 修齐治平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语见《大学》:“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是一条由修养自身而理治天下的政治蓝图,它以修身为根本,以平天下为目标,体现了儒家以德为治的思想路线,封建社会之伦理政治思想体系即在此基础上建立。 ☚ 思孟学派 叙葬书 ☛ 修齐治平儒学关于修己治国的理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简称。《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后来被朱熹称为《大学》八条目。前四条目亦是修身,故修齐治平亦可看做是对八条目的总括。此说把修身与治国联系起来,强调修身为本,治国为末,认为“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切社会成员都要重视修身。此说继承先秦编家的伦理政治学说,将其系统化,成为儒学伦理政治理论的固定模式,对于封建时代的政治和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修齐治平xiū qí zhì pín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省。 原指儒家的政治思想,先搞好自身修养,管好家庭,然后才能治理好诸侯国,并进而使全国安定太平。后上升为一种政治理念和伦理哲学。 修齐治平xiūqí-zhìpíng〔并列〕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省称。修养自身,理好家政,治理国家,使天下安宁太平。语出《礼记· 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廖仲恺《孙文主义丛刊序》:“先生倡行易知难之说及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建国大纲、于~之道,已提其纲而洯其凡。”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