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德养生法
通过涵养道德达到长寿的养生方法。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规范和准则。修德是我国养生家历来推崇的养生之道,在老子、墨子、孔子、荀子等思想家的著作中均有论述,儒家更明确提出“大德必得其寿”及“仁者寿”的概念。中医典籍《黄帝内经》认为,人能年度百岁,是其“德全不危”的结果。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享年101岁,有丰富的养生经验,也曾提出养生的根本在于养性。修德古代又称“养性”,包括修心、养神、节欲、戒怒等,相当于近代的心理卫生。中医认为“心主神志”,所以“修身在于正心”,即指人的心理锻炼。“养神”在我国养生学中占有很高地位,与“修心”密不可分,“心定则神凝”,“心动则神疲”。养神首先要心静,将得失、忧患置之度外,才能达到神不散,轻松地对待人生遭遇的各种波折。常习凝神静坐的僧侣及瑜珈术士寿命较长,与此不无关系。“节欲”和“戒怒”是修德的具体体现。欲包括食欲、色欲、占有欲等,“节欲”即要有节制地生活。怒是人类“七情”中最易失常的,人们往往因现实与期望的不符而发怒。怒伤肝,对健康的不利影响十分明显。发怒时血压上升,心率加快,易发生脑溢血或心律失常。因此要主动戒怒。历代养生家还提出了许多更具体的修德内容,如道家养生要论中的“十二少”,以及晋代嵇康所言“除五难”等。现代人又总结出“学、思、行”,即不断探求知识,明义理、辨是非,遇事冷静,三思而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