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信用与虚拟资本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信用与虚拟资本 信用与虚拟资本信用的发展,为资本的两重存在创造了条件。设想两个资本所有者之间作现货交易,双方资本都改变形态,从商品形态变成了货币形态或相反,但各自的资本总量不变,交易前后一样。再设想进行信用交易:比如说,现在交付货物,6个月之后付款;卖方在订立交易合同之后立即向买方开出一张6个月的汇票并由买方承付,则在此期间,卖方增加了债权却减少了营运的资本,买方则增加了债务却增加了营运的资本,增减的金额正好相等;在这样的情况下,双方的资本总额都没有改变,资本的形态变得更为复杂,但资本还没有两重形式的存在。再进一步考虑上述例子。如果卖方不等到6个月之后汇票到期并向买方收取货款,却立即把这张汇票贴现了,从而恢复了他的资本的货币形态;在这6个月期间,对这张汇票提供贴现便利的商人,是提供了一笔短期贷款,为的是得到贴现的利息收入,只要汇票到期能得到偿付,那位商人是无需过问这张汇票所应代表的那笔货物的状况;货物是否安全运到,是否为买方所接受和使用,那位商人也是无法知道的。就像《资本论》所引用的一位银行家的话:“从这种汇票我们看不出它是开得适当还是不适当,是代表产品还是只代表风。”到了这个阶段,同一笔资本就有两重存在:一是那笔货物,一是那张汇票。既然同一笔资本有两重存在,就有可能发生不相一致的情况。比如,由于运输事故,货物可能全部或部分损失,或者,货物不能如期交付;这些是在货物即商品资本形式下发生的。另一方面,一张汇票可以多次贴现,偿付的责任也可能转移;汇票也可能展期,汇票兑付的日期与货物到达的日期可以脱节;此外,如果金融市场上资金紧张,汇票贴现的费用上升,即汇票的市场价值也可能下降;这些也是在货币资本的形式下经常发生的。但就信用交易而言,同一笔资本的两重存在终究要因汇票清算而归一,双方的不一致也不大可能蓄积成很大的规模。当银行信用得到发展之后,资本的存在就不仅是双重、而是多重的了。银行可以对上述汇票或其他商业票据提供贴现便利,从而使这些有价证券成为银行资本的一部分。同一笔资本就以三种形式存在:货物本身,代表货物的汇票,作为银行资本的一个组成部分。进一步考察,银行对票据贴现所支付的货币,又可能通过存款而成为银行的借入资本;银行当然也可能把这笔借入资本贷放出去,从而形成其他形式的资本。这就是信用的膨胀。如果从签发汇票所依据的那笔货物算起,那笔资本就可能有更多重的存在。从一笔资本看,其多重存在是暂时的,上例中,汇票到期,多重就归结为一重。但从全社会看,资本的多重存在是经常的。在多重存在中,只有一重是现实资本,其他都不是现实的。现实资本与非现实资本之间有对应关系,但在价值量上未必相等。非现实资本的形式也并非不相同,彼此关系也并不固定。对这种状况,马克思称之为“资本的假象”,并把那些非现实的各种形式的资本概括为虚拟资本。现实资本与虚拟资本的运动相脱节,马克思在分析国债券这类有价证券时说得最为明白。 ☚ 虚拟资本 国债与虚拟资本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