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俞颂华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俞颂华1893—1947江苏太仓人 俞颂华
俞颂华
俞颂华(1893—1947)晚清民国太仓人。名庆尧,又名庆垚,笔名澹庐。俞书祥次子。早年就读于清华学校、复旦公学。1918 年毕业于日本东京法政大学政治经济科。次年任北京《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主编,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曾全文转载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上发表的《民众的大联合》。1920 年主编《改造》杂志,以《时事新报》和《晨报》特派员身份赴苏俄采访,撰写通讯《旅俄之感想与见闻》。次年赴德国柏林大学留学。1924 年回国,任上海市北公学高级中学教师,次年任中国公学大学部法科教授,1926 年任教务长,兼中公戏剧社新剧部顾问。1930 年任中央大学商学院教授,兼中社出版委员会委员,主编商务印书馆《东方杂志》,兼任东吴大学、沪江大学、暨南大学等校教授。次年发起并主编《新社会》月刊。1932年任《申报月刊》主编。1936 年任《申报周刊》主编,兼上海文化学院附中特约讲师、中华职业教育社学术讲座讲师。西安事变后赴延安采访,在国民党统治区宣传报道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抗战爆发后,供职于汉口《申报》。1938 年任中央政治学校大学部新闻系教授,办《芷江民报》。1940 年任香港《星报》主笔、新加坡《星洲日报》总编,并与梁漱溟主编《光明报》,主张团结抗战。后任《广西日报》、衡阳《大刚报》总编,中华职业教育社机关刊物《周讯》主编。1945 年抗战胜利后任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新闻系主任,卒葬于苏州灵岩山。黄炎培誉其为新闻界之释迦牟尼。译有《柏拉图政治教育学说今解》。著有《俄国教育界现状谈》《赤俄见闻记》《柏拉图》等。 俞颂华 俞颂华1893—1947著名新闻工作者,新闻教育家。名垚,笔名澹庐,江苏太仓人。青年时代先后就学于上海澄衷中学和复旦大学。1915年去日本进入东京法政大学学习,毕业后回国进入新闻界工作。1919年进入《时事新报》主编《学灯》副刊,介绍新思潮,宣传新文化,提倡新文学。同年9月又参加《解放与改造》杂志的编撰工作。1920年10月受《时事新报》,《晨报》派遣到苏俄采访,在两报上发表了许多通讯,比较系统地报道了苏俄革命和建设的情况,是我国最早报道苏俄的少数几名记者之一。所写旅苏通讯汇编为《赤俄闻见记》,由《晨报》公开出版。1921年5月又作为《时事新报》和《晨报》的记者前往德国采访。1924年回国后,担任上海中国大学和暨南、持志、沪江、劳动等大学的教授,教新闻学,参加编辑《东方杂志》和《新社会》半月刊。1932年5月受聘为申报馆的《申报月刊》、《申报周刊》的主编,把这两个刊物办成左翼文化运动的一个舆论阵地。鲁迅、茅盾等进步作家经常在这两个刊物上发表杂文和文学作品。1937年4月和孙恩霖结伴赴延安采访,访问了毛泽东、周恩来等许多领导人,考察了延安各方面的情况,写了许多通讯,拍了很多照片,发表在《申报周刊》,是最早访问红区的少数几名中外记者之一。抗日战争爆发后颠沛流离,生活非常艰苦,辗转于海内外,先后受聘为《星洲日报》、《光明报》、《广西日报》、《大刚报》和《国讯》等报刊的总编辑,曾任中央政治学校大学部新闻系教职。1945年8月担任社会教育学院新闻系主任。1947年10月11日在苏州病逝。 ☚ 俄事警闻 秋瑾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