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俞德浚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俞德浚
俞德浚1908~1986中国植物分类学家。1908年2月1日生于北京。1986年7月14日逝世。193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1947年赴英国爱丁堡皇家植物园进修, 并担任邱园客籍研究员。1950年回国后, 先后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北京植物园主任, 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 曾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植物学会副理事长、植物引种驯化协会理事长、中国园艺学会副理事长; 曾担任《中国植物志》主编, 《植物引种驯化集刊》主编。 俞德浚长期从事植物分类的研究。1932~1938年, 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 深入中国西南地区采集植物标本2万余号,为植物分类的研究积累了珍贵的材料。他重点从事蔷薇科植物的分类研究, 1974~1986年主持编著了《 中国植物志》第36~38卷(蔷薇科), 被授予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他在果树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涉及中国果树资源的地理分布, 果树资源的收集、保存和生物学特征观察方法, 果树种和品种的分类, 栽培果树的起源及砧木资源等, 先后发表调查研究报告和论文60余篇。在50年代, 他组织并参加了中国华北地区梨的资源调查,1958年主持编写了《华北的梨》。经过对梨品种的比较研究, 1979年主持发表了中国梨品种的一个新系统——新疆梨系统。1979年发表的《中国果树分类学》,为解决全国果树资源普查中的果树分类问题作出贡献。获1982年度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 俞德浚在1950年回国后, 积极筹备和创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园, 并主持该园工作长达30多年。他重视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 强调引种植物要保持完整的科技档案。在他的主持下, 北京植物园已初具规模, 大批科技成果在农林、园艺、医药及轻工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培养出了一批热爱植物园事业、业务水平较高的科技骨干, 为植物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俞德浚1908~1986Yu Dejun中国植物学家、园艺学家。字季川,祖籍浙江,北京出生。193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后留校任教、并兼静生生物调查所的研究工作。1932~1938年率队深入四川、云南,采得植物标本 2 万余号。1937~1945年任中国西部科学院研究室主任、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1947年赴英国爱丁堡皇家植物园进修,并担任丘园客籍研究员。1950年回国后,曾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北京植物园主任,并被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植物引种驯化协会理事长、中国植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园艺学会副理事长、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等。 毕生研究植物分类学,重点研究蔷薇科植物,广泛研究果树资源与分类及观赏植物,发现许多新属、新种。著述甚多,如主编的《中国植物志》第36、37、38卷(蔷薇科),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主编《华北习见观赏植物》两卷(1958、1962)及《植物引种驯化集刊》(科学出版社出版)等。著有《中国果树分类学》(1979),获1982年度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植物园工作手册》(1955);合著《云南山茶花图志》(1958)。发表《中国梨品种的新系统——新疆梨系统》等60篇果树园艺论文及20余篇观赏植物论文。 俞德浚园艺学家和植物分类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08年2月1日出生于北京市。浙江省绍兴市人。1931年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植物分类实验室和静生生物研究所从事植物分类学研究,翻译出版了《国际植物学会发展史料》和《国际植物学命名法规》。1932年任四川北碚中国西部科学院主任期间,到四川南部的西昌、峨眉、雷波、马边等地考察,写出《四川省雷马峨屏调查记》等,之后到云南西北考察,采集植物标本几万号。1947年去英国爱丁堡、邱园两所皇家植物园工作,1950年回国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和中国园艺学会、中国植物学会副理事长等。在植物所30余年中,参加北京、南京、庐山、华南、武汉、桂林、海南、西双版纳植物园建园规划。写出《植物园工作手册》等,提出植物园是武器库,是生物多样性转地保护中心。完成《中国果树分类学》、《中国植物志·蔷薇科》3卷、《云南山茶花图志》、《云南山茶花的品种》等。蔷薇科等专著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一等奖。1986年7月14日去世。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