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俞大绂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俞大绂1901—浙江绍兴人 俞大绂
俞大绂植物病理学家、微生物学家、农业教育家,中国植物病理学主要奠基人之一。原籍浙江省绍兴县。192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农学院,留校任助教、讲师。1928年赴美国衣阿华大学深造,1932年获博士学位,为美国植物病理学会会员。回国后,历任金陵大学、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教授,北京大学农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士、评议员。在1949年后,历任北京农业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校长、名誉校长; 曾担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农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理事长、中国真菌学会名誉理事长、农业部植物检疫研究所顾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评议组成员。1955年遴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6年被聘为苏联农业科学院通讯院士。 他在20~30年代,从事禾谷类作物抗病育种及种子消毒的研究; 在国内首先报道小麦秆黑粉菌有生理分化性。在30~40年代,对粟、蚕豆病害作了系统性研究; 对中国作物病毒病害和细菌病害做了启发性的研究工作,率先研究并报道中国的若干贮藏病害。50年代初,曾带队赴东北地区调查和防治迅速蔓延的苹果树腐烂病; 到浙江黄岩,对柑橘溃疡病进行防治和检疫工作; 为开展中国内地的检疫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1958年,他主持开展了赤霉素的研究工作,培养出中国特有的3010高产菌种。1960年以后,他对真菌变异性、异核现象、致病力以及真菌在自然界中形成异核及进行准性生殖对抗病育种的影响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特别是对稻恶苗菌异核遗传的研究,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该论文在《中国科学》英文版上发表后,深受国内外同行的重视,被多种书刊引证,并获农业部科技成果一等奖。 他的主要著作有《植物病理学和真菌学技术汇编》、《粟病害》、《蚕豆病害》、《植物病原真菌培养基》、《微生物学》、《真菌异核现象和准性循环》等11部,译著8篇(部),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 俞大绂1901~中国现代植物病理学和微生物学家。192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获学士学位,留校任助教、讲师。1929年留学美国,攻读植物病理学,1932年获衣阿华州立大学前身农业技术专科学校哲学博士学位,为美国植物病理学会会员。1932年回国,先后任金陵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昆明)教授,中央研究院评议员、院士,北京大学农学院教授兼院长。1949年任北京农业大学教授、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其后历任校长、名誉校长,中国农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理事长和苏联农业科学院通讯院士。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 60多年来,俞大绂从事植物病理学和微生物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早年从事谷类作物的抗病育种工作,先后培育并推广抗病小麦、大麦优良品种,以及具有抗荚斑病、含油量高的大豆良种。提出了粟病害的防治措施。50年代参与国内首先开创的赤霉素研究,其成果已达世界先进水平。60年代以来在真菌的遗传变异,特别是异核现象研究方面获得成果,得到国际上有关学术界的肯定。著作有《蚕豆病害》、《粟病害》、《微生物学》等专著,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近百篇。他治学严谨,工作勤奋,直到目前仍手不释卷,培养研究生,为农业教育作出贡献。 俞大绂1901~1993植物病理学家和微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绍兴人,1901年2月生于南京,1993年于北京逝世。1924年金陵大学农学院毕业。1928年赴美国衣阿华大学深造,1932年获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历任金陵大学教授,昆明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教授,北京大学农学院院长、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评议员,北京农业大学教授、校长、名誉校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农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真菌学会名誉理事长。1956年被聘为苏联农业科学院通讯院士。曾从事禾谷类作物抗病育种及种子消毒、粟病害和蚕豆病害、赤霉素等研究。1960年以后,对真菌变异性、异核现象,致病力以及菌种在自然界中形成异核或进行准性生殖对抗病育种的影响等进行了广泛研究。1980年获农业部科技成果一等奖。主要著作有《植物病理学和真菌技术汇编》、《粟病害》、《蚕豆病害》、《植物病原真菌培养基》、《微生物学》、《真菌异核现象和准性循环》等11部,发表的科学论文110余篇。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