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俎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俎Zǔ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河北之昌黎、乐亭、涉县,山西之太原、大同、运城,湖北之武昌,福建之宁德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续通志》、《清通志》 之《氏族略》 亦俱收载; 《姓氏考略》 亦收,其据 《魏书·官氏志》 注云: “后魏有鲍俎氏,俎氏为鲍俎氏所改。” 或音cuò,亦姓。 俎zǔ❶古代祭祀、設宴時陳置牲口的禮器,青銅製,也有木製涂漆的。邊讓《章華臺賦》:“收尊俎,徹鼓盤。” 俎 俎(zu祖)古代祭祀时盛肉用的器具。 ☚ 饤 簋 ☛ 俎 俎古代切肉用的小案板。木头制作,漆饰,两端有足。古人吃肉,先置肉于俎(zu)上,以刀切割下吃。俎也用作宴客、祭祀时置肉的礼器。《论语·卫灵公》:“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注:“俎,豆,礼器。”《史记·项羽本纪》:“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后世泛用俎指称置菜肴之盛具。宋毛滂《踏莎行》词:“尊俎全稀,风情终较,安仁也也谁知道?”姜夔《法曲献仙音》词:“湖山尽入尊俎。” ☚ 金莲烛 豆 ☛ 俎 俎zǔ古代用以载牲体的礼器。青铜制,或木制漆饰。《小雅·楚茨》三章:“执爨踖踖,为俎孔硕。”朱熹《集传》: “爨,灶也。踖踖,敬也。俎,所以载牲体也。硕,大也。” ☚ 重鋂 "> ☛ 俎读音z·u(ˇ),为u韵目,属u—ü韵部。侧吕切,上,语韵。 上一条: 柤 下一条: 靻 俎zu切肉用的砧板。《史记·项羽本纪》:“如今人方为刀~我为鱼肉。”(方:正。为:作为。) 俎zǔ❶古代盛放祭品或食品的器皿 俎❶古代祭祀时盛肉的器具:樽~︱越~代庖(pao)︱折冲樽~。 俎zǔ❶ 古代祭祀时盛放牛羊等祭品的器具:樽俎│越俎代庖。 俎長二尺四寸,廣尺二,高一尺。鄭玄《三禮圖·匏爵圖》: “俎長二尺四寸,廣尺二寸,高一尺,漆兩端赤,中黑。”(《玉函山房輯佚書》) 古代名物 > 禮俗類(上) > 祭祀部 > 祭器 > 俎 俎 zǔ 古代祭禮、宴享之器。木製漆飾,亦有青銅製。四足,形如几,用以載牲,以供祭祀。《説文·且部》:“俎,禮俎也,從半肉在且上。”桂馥義證:“禮俎也’者,宗廟祭器也……‘從半肉在且’者,《字書》:‘俎,肉几也。’……《後漢書·馬融傳》:‘起謀于尊俎之間。’注云‘俎,載牲犧之器’”。《詩·小雅·楚茨》:“執爨踖踖,为俎孔碩。”《禮記·祭統》:“三牲之俎,八簋之實,羹物備矣。”《左傳·宣公十六年》:“王享有禮薦,宴有折俎。”杜預注:“體解節折,升之於俎,物皆可食,所以示慈惠也。”南朝宋·鮑照《數詩》:“八珍盈彫俎,綺肴紛錯重。”唐·韓愈《桃源圖》詩:“争持酒食來相饋,禮數不同罇俎異。”參閱王國維《觀堂集林·說俎上》 古代名物 > 日用類 > 炊食部 > 炊具 > 俎 俎 zǔ 古代祭祀時置肉案几,亦用於饗宴。現傳世青銅十字紋俎出土於安徽壽縣,與戰國楚王大批禮器同時,即為佐證。該俎高一六·三厘米,長三二·六厘米,寬一六·三厘米。上面中部有四個十字形鏤空孔,可漉去肉汁。四足。無花紋。俎又是切肉砧板,沿用至今。其形如几,據文獻載,俎有足,當為木製。《儀禮·特牲馈食之禮》:“設菹醢俎。”《儀禮·卿射禮》:“俎與薦皆三祭。”《禮記·明堂位》:“俎有虞氏以梡。”鄭玄注:“梡,斷木為之四足而已。”《史記·項羽本紀》:“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說文·且部》:“俎,禮俎也,从半肉,在且上。”《世說新語·方正》:“今猶俎上腐肉,任人膾截耳。” 俎zǔ❶ 古代礼器,祭祀或宴会时用来放置牲体或食物。《左传·隐公五年》:“鸟兽之肉不登于~。”《战国策·齐策五》:“拔城于尊~之间,折冲席上者也。”(尊:酒器。) 俎*zuD9DE 厨具 厨具炊具 另见:厨房 食具 ☚ 厨具 锅 ☛ 宴会 宴会宴(宴筵;筵宴) 筵席 飨会 饮会 饭会 豆觞之会 另见:主人 宴请 客人 宴饮 宴席 酒席 饮酒 ☚ 宴会 各种宴会 ☛ 祭器 祭器礼器 吉器 宝器 玉帛 仪物 豆笾 ☚ 礼器 鼎器 ☛ 〖俎〗 粵 zo2〔阻〕普 zǔ ❶ 祭祀時盛放祭品的禮器。許慎《說文解字》:「〜,禮〜也。」左丘明《左傳.隱公五年》:「鳥獸之肉,不登於〜 ……則公不射,古之制也。」(射:射獵。)❷ 泛指食器。馬中錫《中山狼傳》:「與其飢死道路,為羣獸食,毋寧斃於虞人,以〜豆於貴家。」(虞人:古代掌管山林的官員。) ❸ 切肉的砧板。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如今人方為刀〜,我為魚肉。」 俎 俎古代祭祀享宴之礼器。主要用于载牲体。鼎俎常相配使用,牛羊牲体在镬鼎中煮熟,然后取出放在升鼎内,再从升鼎内取出放于俎上。《周礼·天官·内雍》:“王举,则陈其鼎俎,以牲体实之。”郑玄注: “取于镬以实鼎,取于鼎以实俎。实鼎曰脀,实俎曰载。”按周制,俎的使用等级与鼎制同,均取奇数,即天子用九鼎,设九俎; 诸侯用七鼎,设七俎; 大夫用五鼎,设五俎;士用三鼎,设三俎。 ☚ 瑚琏 肵俎 ☛ 俎 俎古代盛载牲体之器,故亦称祭器。先秦时期又叫 “大房”、“房俎”。《仪礼·士昏礼》郑玄注:“俎,所以载也。”《周礼·天官·内雍》: “王举,则陈其鼎俎,以牲体实之。”郑玄注: “取于镬以实鼎,取于鼎以实俎。实鼎曰脀,实俎曰载。” 意为祭祀时的牲体是先从镬中取出,放于鼎中,然后再从鼎中取出置于俎上。所以 《诗经·鲁颂·閟宫》上说:“笾豆大房,万舞洋洋。”关于俎的形制,据《礼记·明堂位》记载: “俎,有虞氏以梡,夏后氏以嶡,殷以椇,周以房俎。”郑玄注: “断木为四足而已。嶡之言蹷也,谓中足为横距之象,周礼谓之距。椇之言枳椇也,谓曲挠之也。房谓足下跗也,上下两间,有似于堂房。”《说文·且部》: “俎,礼俎也。从半肉在且上。” 又 “且,荐也。从几,足有二横,一其下地也。”可见俎用木制,其具体形状今已不详。俎常与豆连用,作俎豆,成为祭祀的代名词。 ☚ 豆 觚 ☛ 俎zǔ ❶ (古代祭祀时盛祭品的器具) an ancient sacrificial utensil or vessel 俎zu,chopping block used in ancient China 俎zǔ
俎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