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俄苏文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俄苏文学

俄苏文学esuwenxue

包括从古代至十月革命的俄罗斯文学和十月革命至今的苏联文学两部分。
从10世纪到17世纪的古俄罗斯文学,早期受民间文学和保加利亚、拜占廷文化的影响,其最高成就是12世纪末形成的史诗《伊戈尔远征记》。
18世纪文学的主流是古典主义。罗蒙诺索夫(1711~1765)创制的新体颂诗和苏马罗科夫(1717~1777)的悲剧被认为是俄罗斯新文学的开端。18世纪末叶,在西欧文学思潮的影响下,出现了感伤主义文学,其代表是卡拉姆津(1766~1826)和德米特里耶夫(1760~1837),前者冲破古典主义写上层大人物的律条,将卑贱的平民形象引入文学,后者以歌谣和寓言见称。贵族革命家拉季舍夫(1749~1802)写出了以反对农奴制为主题的《从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记》。
19世纪早期,从感伤主义文学演化出消极浪漫主义,其鼻祖是茹科夫斯基(1783~1852)。他的大部分诗歌脱离现实,沉溺于内在的自由和谐,宣扬宗教的神秘思想。随后的积极浪漫主义以十二月党人的诗歌为代表,主要有雷列耶夫(1795~1826),拉耶夫斯基(1795~1872)、丘赫尔别凯(1797~1846)和马尔林斯基(1797~1837)等人,还包括普希金的早期创作。积极浪漫主义作家强调作品的现实功用和民族性,注意向民间文学学习。这时,现实主义文学也运用而生,克雷洛夫(1768~1844)的寓言、普希金的后期创作,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果戈理的讽刺作品、都是早期现实主义文学的优秀成果。
40年代,由于农奴制危机日趋严重,俄国的前途和出路问题引起广泛的注意,以别林斯基(1811~1848)和赫尔岑(1812~1870)为首的革命民主派同人民大众一道,主张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农奴制,建立新社会。
别林斯基对现实主义文学作了理论上的阐发,他认为生活是文艺的源泉,强调文艺的社会功用,反对“纯艺术”的观点,同时又强调艺术的特性,主张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结合,引出了关于典型的理论。他盛赞果戈理的批判现实主义方向。由于别林斯基理论上的引导和果戈理实践上的典范作用,40年代的现实主义文学进一步发展,产生了赫尔岑的《谁之罪?》、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等重要作品。
50年代,文学中的反封建主题进一步加强,“多余人”的形象也得到进一步的开掘,冈察洛夫(1812~1891)的《奥勃洛莫夫》写出了“多余人”的典型;皮谢姆斯基(1821~1881)的《一千个农奴》揭露贵族的堕落;奥斯特洛夫斯基(1823~1886)的《大雷雨》预示宗法制社会的崩溃。
60年代初,农奴制即将废除,革命民主派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杜勃罗留波夫(1836~1861)、涅克拉索夫(1821~1877)、皮萨列夫(1840~1868)等人在政治上反对贵族自由派的保守和改良主义,主张发动农民起义,彻底消灭农奴制、君主制和土地私有制。在创作上努力塑造体现时代精神的平民知识分子和革命者的“新人”形象,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屠格涅夫的《父与子》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前者在理论上继承别林斯基的唯物主义美学传统,提出“美是生活”的著名论断,认为文艺应该说明生活,反映现实,这就进一步完善了批判现实主义的理论。
这一时期,俄国出现了具有世界声望的两位大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他们的创作达到了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此外,在他们的周围和前后,还有一群著名的作家。谢德林(1826~1889)始终是革命民主派中的中坚分子,他与涅克拉索夫一起主办了改组后的进步刊物《祖国纪事》,于70年代创作了《戈洛夫略夫一家》等几部颇有影响的作品;年轻一代的迦尔洵(1855~1888)、柯罗连科(1853~1921)和契诃夫等人活跃于80、90年代的文坛,以特写、中短篇小说的形式探索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90年代涌现出一批文学新秀,其中以库普林(1870~1938)和绥拉菲莫维奇(1863~1949)影响最大。世纪末还出现了一批象征主义诗人,梅列日科夫斯基(1866~1941)、巴尔蒙特(1867~1942)是其中的代表。在文艺理论方面,卢纳察尔斯基(1875~1933)、沃罗夫斯基(1871~1923)和高尔基等人,继承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罗留波夫的传统,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建立做了不少工作。
十月革命后诞生的苏联文学是一种新型的无产阶级文学,它继承俄罗斯古典文学的优秀传统,力图反映新的社会现实,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贡献。
十月革命胜利后到30年代,对待革命和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的态度成为作家们无法回避的题目。高尔基、绥拉菲莫维奇、马雅可夫斯基(1893~1930)和别德内(1883~1945)等人满腔热忱地支持或参加革命,成为无产阶级文学的核心。在小说方面,出现了几部名噪一时的佳作。绥拉菲莫维奇的《铁流》颂扬经过革命锻炼的人民大众的觉醒和力量;富尔曼诺夫(1891~1926)的《恰巴耶夫》描写革命英雄的事绩;法捷耶夫的《毁灭》表现战争对人的精神的改造,这些小说都突出了共产党在战争中的领导作用。就诗歌而言,马雅可夫斯基的《向左进行曲》和《列宁》、勃洛克(1880~1921)的《十二个》、勃留索夫(1873~1924)的《在这样的日子里》和叶赛宁(1895~1925)的《安娜·斯涅金娜》都是富有革命激情和现实意义的作品。
1934年4月召开的全苏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是苏联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会议讨论了苏联文学的发展方向和任务,把“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作为苏联文学的基本方法,对后来的创作和批评起了明确的指导作用。
30年代中期到50年代中期出现了一些重要作家和作品,马卡连柯(1888~1939)的《教育诗》描写社会主义如何通过劳动和集体观念教育流浪儿童;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反映建立和巩固苏维埃政权的历史过程;阿·托尔斯泰(1882~1945)的三部曲《苦难的历程》描绘了俄国知识分子在革命和战争中的命运以及党领导的群众运动。此外,特瓦尔多夫斯基(1910~1971)的长诗《瓦西里·焦尔金》描写卫国战争中的英雄;西蒙诺夫(1915~1980)的长篇小说《日日夜夜》描写苏联红军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的英雄事迹;列昂诺夫(1899~ )的《俄罗斯森林》写热爱祖国和人民,献身林业的科学家的事迹;巴甫连柯(1899~1951)的《幸福》歌颂在卫国战争中残废之后带领群众重建集体农庄的英雄。
这段时期,由于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盛行,加之对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原则强调过头,文学中出现了公式化、概念化和图解生活的不良倾向,一些作家受到错误的批评和对待。
50年代中期之后,为一些过去受到迫害的文艺工作者陆续平反,文艺界思想活跃,对各种问题展开了积极的争论,出现了各种类型的作品,有的揭露社会中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如奥维奇金(1904~1968)的《区里的日常生活》和格拉宁(1918~ )的《探索者》;有的批评过去文艺创作中教条主义和粉饰现实的倾向,如帕斯捷尔纳克(1890~1960)的《日瓦戈医生》;有的从不同的角度反映现实,具有“范围广、线索多”、立体感强的特点,如西蒙诺夫的三部曲《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和《最后的夏天》,伊凡诺夫(1928~ )的《永恒的召唤》,邦达列夫(1924~ )的《寂静》;有的继续写战争题材,如邦达列夫的《热的血》和瓦西里耶夫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有的提出精神和道德问题,如拉斯普京(1937~ )的《活着,可要记住》和特里丰诺夫(1925~1981)的《滨河街公寓》等。
总之,当代苏联文学无论就取材,还是就艺术手法而言,都表现出丰富多样的特色。

☚ 雨杲   屠格涅夫 ☛
0001957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1:2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