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便血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便血biàn xiě

排便时粪便中带血或只排出血液而没有粪便。1857年合信《西医略论》卷中:“凡裂必有血,血多则死速。医者但见外伤后,面白,身冷,脉细,无精神,肚腹痛,或便血,或呕血,即应推究所伤何处。肾伤则溺血,胃伤则呕血,大小肠伤则便血,肝伤则一身皮尽黄。此其据也。”

血症

血症

中医指某些流出脓血黏液的病:
子宫忽然大量出血的病:崩症
鼻出血:衄(鼻衄) 鼽
呕吐血:衉(衉血) 呕血 吐血 吐红
喉部或喉以下呼吸道出血经口腔排出:咯血
呕血之病:亚夫之疾
体内某部位血液瘀滞:瘀(瘀血)
凝聚的瘀血:
粪便中带血或只排出血液而没有粪便:便血

☚ 肿胀   昏迷 ☛

小便

小便

尿(尿液;~样) 溺(便溺) 旋溲溺 前溲 少溲 小溲 小水 小遗 还元汤 轮回酒 房中弱水
排泄的小便:遗溲
大小便:恶 便(二便;便液;便溺;粪便;~血) 黄芽 滓秽 屎尿 矢液 屎和尿

☚ 二便   大便 ☛

便血bloody stool

脾虚气弱不能统摄血液,或湿热下注大肠,损伤肠络,迫血下行,致血随大便而出的病证。又名粪血、泻血、大便拉血。主要发于牛、猪,马次之。以夏、秋季较多。首见《司牧安骥集》。据其病因病机,临证分实热便血(湿热便血)与气虚便血(脾不统血)两型。
实热便血 多因暑热炎天,劳役过重,久渴失饮,饲料燥热或腐败霉烂,以及饮水秽浊不洁,致热毒或湿热积于胃肠,进而入营入血,热盛则迫血妄行,血离经络,溢于胃肠而成患。证见发病较急,精神倦怠,鼻镜干燥,水草减少,或食欲、反刍停止,口渴喜饮,粪便干燥,排便不爽有痛感,或附有血丝与粘液;继而粪便逐渐稀薄,夹有大量粘液和血液,气味腥臭,严重时全是血水,一般是先下血后排便,或血粪杂下,颜色鲜红,小便短赤。口色赤红,口温高,舌苔黄腻;脉洪而数。属大肠湿热证(见肺与大肠病辨证)。治宜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方用黄连解毒汤合槐花散加减。口渴热盛,纯下鲜血,加赤芍、牡丹皮、生地、金银花、连翘、地榆;腹泻严重,加茵陈、木通、车前子、茯苓、桔梗;粪干不利,加生地、玄参、火麻仁、芒硝;气滞腹痛,加木香、枳壳、厚朴、槟榔;尿短赤,加赤小豆、木通。亦可用郁金散、白头翁汤加减。针脾俞、交巢、百会、断血穴。
气虚便血 多为劳役过度,营养不良,损伤脾胃;或久病体弱,老龄羸瘦,脾气日衰,致中气不足,气失统摄,血无所归,溢于胃肠而成。便血过多,阴伤及阳,则成脾弱阳虚之证。证见发病较缓,精神倦怠,头低耳耷,四肢懒动,身形瘦,毛焦肷吊,食欲、反刍日渐减少;大便溏泻,粪中带血,多是先便后血,或血粪混下,重者可纯下血水,颜色暗红;或恶寒身抖,或轻度腹痛,小便清少。口有涎液,色淡白;脉迟细无力。属脾不统血证(见脾与胃病辨证)。治宜益气摄血,温阳健脾。方用黄土汤加减。气虚明显,加黄芪、党参、山药;腹泻重,加茯苓、薏苡仁、罂粟壳、乌梅;腹痛重,加玄胡、白芍、桂枝、木香;心动急速,加茯神、远志、酸枣仁、山茱萸;寒重,加炮姜、黄芩(炒炭);如日久气虚下陷而脱肛者,可合补中益气汤;便血久而不止,加罂粟壳、地榆炭、棕榈炭、三七、蒲黄。此外,归脾汤、升阳益胃汤、参苓白术散亦可化裁选用。针脾俞、后三里、百会、断血、后丹田、交巢穴。
病畜停止使役,拴于静处,饮清洁水,喂以干净富有营养易消化的饲料,忌喂变质及粗硬饲料。

便血

❶症状名。出《素问·阴阳别论》。又称下血。指血经肛门而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九:“病者大便下血,或清,或浊,或鲜,或黑,或在便前,或在便后,或与泄物并下,……故曰便血。”
❷病名。指以便血为主症的疾患。便血多由湿热、积滞、结毒侵袭肠胃,或风、热客于下焦,血脉损伤所致。《金匮要略》以先便后血为远血,先血后便为近血。因血在便前者,其来近,近者或在广肠,或在肛门;血在便后者,其来远,远者或在小肠,或在于胃。近血又有肠风、脏毒之分。后世多从病因分类,而有湿热便血、积热便血、热毒下血、湿毒下血、酒积便血、中寒便血、肠澼下血、蛊注下血等名称,详见各条。便血经久不愈者,多由脏气亏损,或久病而致肝失所藏,脾虚不能摄血,肾虚不能固下所致。治宜注重扶正,或祛邪与扶正兼顾。痢疾亦见血便应予区别,详见痢疾条。本证可见于消化性溃疡,某些急性传染病、血液病,以及结肠、直肠、肛门疾患等。

便血

病证名。出自《素问·阴阳别论》。凡血从大便排出,或单纯下血或血与粪便相混,统称便血。由脾胃虚寒引起的便血,血色多暗紫或黑紫,伴有腹部隐痛、神疲懒言、面色白、便溏、喜热饮等。由湿热蕴结引起者,下血鲜红,先血后便,大便不畅等。

便血hematochezia

粪便中含有血液叫便血。粪便可为鲜红色、暗红色或黑色。可见于消化道炎症、溃疡、循环障碍、梗阻、肿瘤、寄生虫、中毒及全身性出血性疾病等。一般上消化道出血粪便为黑色、结肠出血为暗红色、直肠与肛门部出血为鲜红色。对便血病人应详细检查原因,有些由恶性肿瘤引起,早期仅有便血表现。

便血biàn xuè

《本草纲目》主治第3卷白石脂(8)。病证名。又称下血,出《素问·阴阳别论》,指血从肛门而出。因火邪热毒迫血妄行者,血色鲜稠,宜凉血泻火,用约营煎《景岳全书》:生地、芍药、甘草、续断、地榆、黄芩、槐花、荆芥穗、乌梅、黄连丸等方。因湿毒蕴结大肠者,血色不鲜,或紫黑如赤豆汁,宜化湿毒,用槐花散之类。因风邪结于阴分者,名结阴,宜平胃地榆汤《卫生宝鉴》:苍术、升麻、黑附子、地榆、陈皮、厚朴、白茯苓、葛根、甘草、益智仁、当归、人参、白芍。因脾胃阳虚者,血色稀淡,宜温补脾胃,用十全大补汤、归芍异功散《类证治裁》:人参、茯苓、白术、甘草、陈皮、当归、芍药加炮姜。因思虑伤脾及气虚下陷者,宜补脾益气,用归脾汤、补中益气汤。一般将便血先便后血者称远血,先血后便者称近血。先血后便血清鲜红为肠风;先便后血血浊紫暗者名脏毒。便血见于痢疾,其症腹痛、下利脓血、里急后重,详痢疾条。肛门病常见便血、详痔、肛裂等条。

便血hemafecia,hematochezia

指消化道出血时血液经肛门排出。上消化道出血多为暗褐色或柏油样黑便,下消化道出血常为暗红或鲜红色血便。急性上消化道大量出血伴肠蠕动加速时可呈鲜红色血便,少量出血仅有隐血便。各种原因所致的消化道出血均可有便血。

便血biànxuè

病症名。出《素问·阴阳别论》。又称下血。血从肛门而出。因火邪热毒迫血妄行者, 血色鲜稠, 宜凉血泻火, 用约营煎( 《景岳全书》: 生地、芍药、甘草、续断、地榆、黄芩、槐花、荆芥穗、乌梅)、黄连丸等方, 详见热毒下血条。因湿毒蕴结大肠者, 血色不鲜, 或紫黑如赤豆汁, 宜化湿毒, 用槐花散之类, 详见湿毒下血条。因风邪结于阴分者, 名结阴, 宜平胃地榆汤( 《卫生宝鉴》: 苍术、升麻、黑附子、地榆、陈皮、厚朴、白术、干姜、白茯苓、葛根、甘草、益智仁、人参、当归、白芍)。详见结阴条。因脾胃阳虚者, 血色稀淡, 宜温补脾胃, 用十全大补汤, 归芍异功散( 《类证治裁》: 人参、茯苓、白术、甘草、陈皮、当归、芍药) 加炮姜。因思虑伤脾及气虚下陷者, 宜补脾益气, 用归脾汤、补中益气汤。一般先便后血者称远血, 先血后便者称近血。先血后便, 血清鲜红为肠风; 先便后血, 血浊紫暗者名脏毒。详各条。便血见于痢疾, 其症腹痛, 下利脓血, 里急后重, 详痢疾条。肛门病常见便血, 详痔、肛裂各条。

便血

便血

便血是指粪便或多或少带有鲜红或暗红色血或呈柏油样便,显微镜下检查有多量红细胞或粪便隐血试验阳性。
便血主要原因以消化道局部病变为主,约占50%。消化道低位出血多不与粪便混合,如肛裂、痔疮为大便后滴鲜血,直肠息肉则常于成形粪便表面附有血丝。消化道较高位或中等量出血则血液常与粪便相混合,见于急性坏死性肠炎、早期肠套叠等。肠道感染所致便血则常带粘液和脓液,如痢疾、肠炎。柏油样便多表示较高位出血,见于幽门部以上有较大量出血或因鼻、咽、口腔部出血咽下。新生儿期咽血综合征因咽入大量母亲产道的血或乳母奶头裂伤所出的血与胃酸结合,可形成柏油样粪便。此外某些血液病或代谢障碍病均可导致消化道出血。由于便血的病因较复杂,病情可轻可重,除须排除咽入外来血外,可有个别病例,虽经多方检查,甚至剖腹探查,仍找不到出血原因。
当发现便血时,首先应估计出血量,如属急性大出血伴休克者,应注意血压、脉搏、贫血等情况以便进行急救处理。随后应区分是属于全身性抑或局部表现,并确定其过去有无出血病史。再结合年龄、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进行全面分析,找出病因作病因治疗。部分病例诊断有困难时可选用肛门指检、钡剂X线检查,必要时可用内窥镜、直肠镜、扫描摄影术、动脉描记波等进行辅助诊断。如疑为新生儿咽血综合征,则需用胎儿血红蛋白定性试验以区别血液是否来自母亲(参见“新生儿咽血综合征”条,77页)。有时食入西瓜、番茄、铁剂、活性碳及一些中药后可被误认为便血称假性便血,但隐血试验阴性。食物中肉类、肝、动物血之类亦可使大便隐血试验阳性,欲区别是否系胃肠道出血,须于素食三天,将宿粪排出后再作粪便隐血试验,如为阴性可排除胃肠道出血。
便血原因较复杂,可结合年龄、伴随症状、及体格检查等进行综合分析,作出诊断。
(1) 年龄:
❶新生儿期注意咽血综合征、新生儿出血症(维生素K缺乏)、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消化性溃疡、肠旋转不良等。
❷婴幼儿期多考虑肛裂、直肠息肉、肠套叠、消化道异物、痢疾 (细菌性及阿米巴性)、消化道重复畸形、回肠远端憩室、溶血-尿毒综合征等。
❸儿童期常见有肛裂、消化性溃疡、肠息肉、急性坏死性肠炎、痢疾、过敏性紫癜、钩虫病、血吸虫病、肠伤寒、肠结核、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食管静脉曲张、食管裂孔疝等。
❹其他: 代谢性酸中毒、肝昏迷、尿毒症、DIC、应激性溃疡(大手术后、颅内压增高、脓毒血症或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引起)、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消化道血管畸形或血管瘤、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可见于任何年龄。
(2) 伴随症状:
❶伴吐血者多为上消化道出血 (还须除外牙齿、鼻、咽部损伤出血),如消化性溃疡、食管静脉曲张、DIC、新生儿出血症。
❷伴腹痛者有肠套叠、过敏性紫癜、 急性坏死性肠炎。 上腹痛以消化性溃疡,钩虫病、血吸虫病等为多见; 肠结核及回肠远端憩室多为右下腹痛。肛裂则有肛门痛。
❸伴关节痛者多考虑过敏性紫癜、白血病、钩端螺旋体病。
❹伴头痛、腰痛、眼眶痛等,须考虑流行性出血热。胸骨后灼热痛多考虑食管裂孔疝。
❺伴发热则多有感染如肠伤寒、痢疾、肠结核、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等。
❻伴贫血者见于钩虫病、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❼伴昏迷者应考虑尿毒症、肝昏迷、流行性出血热。
❽伴休克而有高热者应多考虑中毒型菌痢、急性坏死性肠炎、流行性出血热等。
❾伴腹胀者以肠伤寒、血吸虫病、急性坏死性肠炎、肠结核、消化道重复畸形等多见。
❿腹部有包块者应多注意肠套叠、肠结核、消化道重复畸形。白血病、肠伤寒、血吸虫病时可摸到肝、脾肿大。

☚ 肠绞痛   小儿肝脏解剖与生理特点 ☛

便血

便血

便血是指因血渗大肠从肛门排出的失血。属血泄的一种。其临床特点是大便见血,色清或浊,或鲜或黑,或泄物并下。
便血出《内经》,或称下血,或称后血。若大小便皆出血者,则称前后血。《伤寒论》称圊血或清血。先大便而后见血,《金匮要略》谓远血;先见血而后大便谓近血。《理虚元鉴》又称肠红便血。
病因病机
多由风火湿热阻留胃肠,伤其阴络之血,以致血液下注大肠而成,但亦有虚滑而致便血,《景岳全书·便血论治》:“虽血之妄行,由火者多,然未必尽由于火也,故于火证之外则有脾胃阳虚而不能统血者 有气陷而血亦陷者,有病久滑泄而血因以动者,有风邪结于阴分而为便血者。大都有火者多因血热;无火者多因虚滑。”
辨证施治
辨证当分虚实。由实火动血者,当以清热凉血为主,佐以祛风或除湿之品;由虚滑无火者,调节脾肾功能为要,治宜益气统血或温阳摄血。临床上分为五方面:
(1) 积热便血: 见《丹溪心法附余》,又称热毒便血。《普济本事方》称热毒下血。症见便血色鲜,腹痛烦渴,苔黄燥舌红,脉洪数。多由过啖辛热,嗜食肥美,肠胃积热,伤劫阴络所致。治宜清热凉血。方用地榆散加减。药用黄芩、黄连、栀子苦寒泄热;地榆、茜草凉血止血。若由血热妄动为主者,则以犀角地黄汤、泻心汤加减。若因大肠湿热以致阴络受伤者,症见下血色鲜,先血后便,腹痛口苦,《金匮翼》称湿热便血,用赤小豆当归散、连蒲散加减。若系饮酒过度,酒毒湿热,结蓄大肠所致者,《杂病源流犀烛》称酒毒下血,亦属于湿热便血的一种。若因湿热成癖,注于大肠,症见下血如注,粪血杂下,延绵不止者,《病原式》称肠澼下血。方用凉血地黄汤加减。亦有肠澼下血特指痢疾的一种,《景岳全书·血证》曰:“便血之与肠澼本非同类;蓋便血者,大便多实,而血自下也,肠澼者,因泻痢而见脓血,即痢疾也。”
(2) 阴结便血:出《宣明论方》。《内经》称结阴。症见便血紫红,血渐而多,腹痛肢冷,苔白而腻,脉沉迟。多因阴寒内结,湿蕴脾胃,血气无宗,渗入大肠所致。治宜温中散寒,除湿止血。方用平胃地榆汤加减。药用附子、干姜、益智仁、白术、人参温运脾胃,驱除阴寒;合用苍术、厚朴、陈皮、赤茯苓燥湿和中;升麻、葛根升提清阳; 佐以当归、白芍、地榆和血止血。
(3) 元虚下血:出《万病回春》。症见下血渐久,血出甚多,面萎神倦,苔白微腻,脉细弱。乃属思虑伤脾,或劳倦过度,脾失健运,气不摄血所致。治宜益气摄血。方用归脾汤加仙鹤草、地榆、熟地、阿胶。若脾虚中寒,阳不摄阴,症见便血晦黯,或黑或紫,肢冷畏寒,舌质淡,脉沉细。《张氏医通》称中寒便血。《金匮翼》称中虚脱血。方用黄土汤加炮姜、地榆、肉桂调治。
(4) 肠风便血:见《理虚元鉴》。《内经》称肠风。《儒门事亲》称肠风下血。症见便血暴作,清血色鲜,先血后便,下血如溅,或兼腹痛,苔薄微腻,脉弦数。乃系风客肠中或暴食劳力,伤其阴络,血渗大肠所致。治宜祛风凉血。方用槐花散、槐角丸加减。药用荆芥、当归搜风和血;槐花、侧柏叶、地榆凉血止血;枳壳宽肠利气;若因积热化火者加黄柏、黄连;若因肠风挟湿者,加防风,苍术、升麻;若因病久血虚者,加熟地、生地、川芎、白芍、阿胶。《景岳全书》将肝气横逆,火动伤络而致便血者,亦称肠风便血。方用化肝煎加减调治。
(5)脏毒便血:见《丹溪心法》。《普济本事方》简称脏毒。症见血下污浊,或黯或黑,苔黄腻,舌质红,脉濡数。由于湿热蕴毒,渗入大肠,伤于血分所致。治宜清理湿热,凉血止血。方用清脏汤加减。方用黄连、黄芩、栀子、黄柏清理湿热;地榆、槐花、柏叶凉血止血;白术助运化湿;当归、川芎、生地、阿胶补养阴血。若兼有气虚下陷者,加党参、黄芪、升麻、柴胡; 若兼湿邪偏盛者,加防风、苍术、泽泻;若湿毒积肠,损伤阴络而致便血,《丹溪心法附余》称湿毒下血。症见下血紫黯,腹中不痛,腹满便溏,方用升麻补胃汤加减。若因蛊虫寄生侵蚀五脏所致的便血,症见下血瘀黑,状如猪肝,或如烂肉,心烦腹痛,《诸病源候论》称蛊下血,《太平圣惠方》称蛊毒下血。用茜根丸加减。

☚ 呕血   尿血 ☛

便血

便血

消化道出血,血从肛门排出者称为便血。便血的颜色取决于消化道出血部位的高低、出血量和血液在肠内停留的时间。上消化道出血时,排出的多为暗红色便,或呈柏油样黑便; 下消化道出血时,多呈暗红色或鲜红色血便。两者均有例外。
上消化道大出血如伴有肠蠕动加速时,则可排出较鲜红的血便而不呈柏油样黑便。小肠以上部位出血时,如血液在肠内停留时间较长,呈柏油样便;当出血量多,排出较快时则便血呈暗红色,甚至鲜红色稀便或暗红色血块,排出的血块有时可见小肠粘膜环纹印迹。结肠和直肠出血时,由于血液停留于肠内时间较短,往往排出较新鲜的血液。高位结肠出血时,血常与粪混杂;乙状结肠和直肠出血时,常有鲜血附着于成形粪便的表面。
病因 便血的病因较多,少数病例经反复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便血的常见病因见下表。
诊断步骤 须参考问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特殊器械检查等资料。
问诊
❶发病年龄: 儿童少年便血多注意直肠、结肠息肉,Meckel憩室炎或溃疡,过敏性紫癜,肠套叠,钩虫病,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等;肠结核,Crohn病,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罹患多为青壮年;直肠结肠癌罹患多在中年以上,但青壮年患者也非太少见;老年人便血,特别有慢性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病史者,应注意缺血性结肠炎的可能。
❷便血量: 少量便血常来自肛管、直肠、乙状结肠或降结肠疾病,少量鲜血在排便后滴下,与粪便不相混杂者多见于痔、肛裂,也见于直肠息肉或直肠癌;中等量便血多见于肠结核、结肠息肉病、钩虫病、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Crohn病、胃溃疡等的出血;大量便血多见于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胆道疾病、伤寒、Meckel憩室溃疡、结肠憩室、缺血性结肠炎等的出血。
❸病史: 黑色素斑-胃肠息肉病、遗传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血友病、弹性假黄瘤可追溯家族病史; 急性胃粘膜出血或应激性溃疡常有休克、大面积烧伤、败血症、脑血管意外、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或刺激性药物(阿司匹林、保泰松、利血平等)的历史;急性传染病所致便血有相应的流行病学史;消化性溃疡,血液病,急、慢性肝病,慢性肾脏病等病史均有助于提示便血的病因诊断。
❹伴随症状: 便血伴发热者可见于急性传染病(伤寒、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恙虫病、暴发型肝炎-急性菌痢、急性血吸虫病等),败血症,小肠恶性淋巴瘤,肠结核,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Crohn病,结肠癌等; 便血伴急性腹痛须注意急性胆道出血、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肠套叠、急性门静脉血栓形成、缺血性结肠炎等; 儿童少年便血患者有类似消化性溃疡的节律性腹痛,而进食之后并不减轻,应考虑Meckel憩室溃疡的可能。

便血的部位病因分类

分 类病 名
上消化道
下消化道
参见“呕血”条
肛管疾病 痔、肛裂、肛瘘
直肠疾病 直肠损伤、非特异性直肠炎、结
核性直肠溃疡、直肠肿瘤(息肉、乳头状瘤、
癌、类癌)、邻近恶性肿瘤或脓肿侵及直肠、放
射性直肠炎
结肠疾病 细菌性痢疾、阿米巴性痢疾、慢
性非特异溃疡性结肠炎、结肠憩室炎、结肠
癌、结肠息肉病、结肠肉芽肿、缺血性结肠炎
小肠疾病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肠结
核、Crohn病、空肠憩室炎或溃疡、Meckel
憩室炎或溃疡、肠套叠、小肠肿瘤、小肠血管

其他消化道疾病 黑色素斑-胃肠息肉病、
胃肠道动静脉畸形、门脉高压症下消化道静
脉曲张
全身性疾病
及急性中毒
急性传染病与寄生虫病 流行性出血热、
暴发型病毒性肝炎、恙虫病、伤寒与副伤寒、
败血症、副霍乱、钩端螺旋体病、回归热、血吸
虫病
血液病 白血病、血小板减少症、过敏性紫
癜、血友病
维生素缺乏病 维生素C缺乏症、维生素
K缺乏症
急性中毒 药物刺激、化学腐蚀剂中毒、有
毒植物中毒、有毒动物中毒
其他 尿毒症、遗传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
症、肠系膜血管梗阻、弹性假黄瘤、Behcet综
合征、神经纤维瘤

体格检查 便血伴皮肤紫癜者见于血液病、急性传染病、败血症、重症肝病、尿毒症、过敏性紫癜、维生素C缺乏等。伴皮肤、口腔粘膜色素沉着斑者须注意黑色素斑-胃肠息肉病。伴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者须注意胃癌、胰腺癌等。伴蜘蛛痣、肝掌、腹壁静脉曲张或腹水者,便血常见于肝硬变门脉高压症。皮肤与粘膜有成簇的、细小的、扩张的毛细血管,呈紫红色或鲜红色的点,多位于手背部,或伴出血现象,常提示便血由于遗传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伴腹部包块者应考虑小肠恶性淋巴瘤、结肠癌、肠结核、肠套叠等。伴瘘管形成者常为Crohn病。对排鲜血便患者应作直肠指检或直肠镜检查。
实验室检查 反复观察新鲜排出的全部粪便,注意便血的量、性状、颜色和肉眼可见的病理成分,镜下检查可发现红细胞、白细胞、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肠滴虫、钩虫卵等。小儿与青少年的便血可见于钩虫感染,临床特点是内科治疗(包括输血)而黑便不止,但驱虫后便血即止。粪便呈脓血样或血便伴有粘液与脓液,须考虑痢疾、结肠血吸虫病、慢性非特异溃疡性结肠炎等。急性菌痢的典型大便是量少而纯的粘液性脓性鲜血便,无粪质;阿米巴痢疾粪便常呈暗红色果酱样的脓血便,带有腐败腥臭气。大便培养可发现痢疾杆菌、伤寒杆菌。血培养可明确败血症、伤寒的诊断。血清凝集反应有助于伤寒、恙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凝血机理检查可确定(或排除)凝血因子缺乏引起的便血。
器械检查 X线钡餐胃肠透视与钡剂灌肠造影一般在出血停止2周后进行。纤维结肠镜检查在排除上消化道与小肠出血后施行,目前认为是诊断结肠出血最有意义的检查方法,在技术熟练者可观察到回盲部,如在出血停止后即作检查,可直接观察到出血灶和进行活组织检查协助诊断。
如经上述检查仍未确定便血的原因与部位,可考虑作腹腔动脉造影术,或肠系膜上(下)动脉造影术,或从肠系膜上(下)动脉注入放射性核素示踪物质,可在出血的肠段显示造影剂浓集区,或放射性活性增强区,从而有助于出血灶的定位诊断。Meckel憩室出血、门静脉高压症罕见部位(回肠末端、结肠、直肠-乙状结肠连接处等)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胃肠道动静脉畸形(AVM)出血(最常位于盲肠、升结肠、远侧回肠)等,均可应用这些方法以明确出血的定位。
☚ 呕血   急性腹痛 ☛

便血

便血

本病维吾尔医学名为依斯哈力 代米,是指大便见血为主要特征的病证。病因多由各种体内外不良因素损害肠胃,引起气质失调,导致血液渗入或下注大肠所致。凡胃溃疡、肠道发炎、肠道损伤、肠癌、痔疮、严重便秘、肛门损伤、血痢、闭经等均可成为诱本病之因素。症见大便见血、色黑或鲜。痔疮便血者色鲜红,血在粪便表面;严重便秘、肛门损伤者血与粪便并下;胃、肠出血者色为漆黑等。治宜除因止血为主。初见便血内服石榴汁、榅桲汁等,并方用谢日比提 安吉巴尔 糖浆、谢日比提 艾布里阿斯 糖浆等内服。根据病情可方用从库日斯 开合日巴 片、库日斯 克孜力古丽 片等中选一种与谢日比提 艾布里阿斯 糖浆、谢日比提 安吉巴尔 糖浆、谢日比提 海西哈西 糖浆等收敛剂同服;亦可方用从苏福非 买克力亚萨 散、苏福非 厅 散、苏福非 塔巴西尔 散、苏福非 塔热司斯 散等中选一二种内服。

☚ 便秘   肠炎 ☛
便血

便血hemafecia,hematochezia

指消化道出血,血液由肛门排出。便血颜色可呈鲜红 、暗红或黑色(柏油样便)。少量出血不引起粪便色泽改变,须经隐血试验才能确定者,称为隐血便(stool with occult blood)。一般认为出血量在50ml以上即可出现黑便。便血的颜色取决于消化道出血部位的高低、出血量和血液在肠道内停留的时间。上消化道出血时多呈暗红色或柏油样便;下消化道出血时多呈暗红色或鲜红色便。两者均有例外。便血伴皮肤紫癜见于血液病、急性传染病、败血症、重症肝病等;伴皮肤、口腔黏膜色素沉着斑见于黑色素斑胃肠息肉病;伴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多见于胃癌、胰腺癌等;伴腹部包块应考虑小肠恶性淋巴瘤、结肠癌、肠结核、肠套叠等;伴瘘管形成常为Crohn病。

☚ 鼓胀   腹痛 ☛

便血

occult blood in the feces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0:3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