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侵犯行为理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侵犯行为理论theories of aggressive behavior亦称“攻击行为理论”。指有关阐释侵犯行为的性质、原因、形式和应对的理论。大体上分为三类: (1 )本能理论,认为侵犯行为是行为主体内部的某种本能力量决定的;任何试图消除侵犯行为的社会努力都是徒劳的。主要有两种形式:其一为精神分析理论,思想来源于弗洛伊德晚年提出的死的本能,即个体生命内部固有的破坏性力量。当死的本能指向于内时,表现为个体的自伤行为或受虐倾向,极端情况表现为自杀;当死的本能通过能量置换被疏导而指向于外时,则表现为破坏性或杀戮性的侵犯行为。其二为习性学理论,认为侵犯是动物的一种具有适应意义的本能行为,其本能能量在动物体内不断积蓄,当达到一定水平时就转化成侵犯冲动加以释放,从而表现侵犯行为。(2)驱力理论,主要是指J.多拉德、N.米勒等人提出的挫折-侵犯假说(见“挫折-攻击假说”条),思想来源于赫尔的“驱力减弱”学习理论。20世纪60年代,L.伯克威茨对该假说进行了系统的修订,认为挫折引起的只是侵犯的准备状态,其他因素如内部唤起、过去的侵犯习惯等也可以引起这种准备状态;侵犯的准备状态要与外部的刺激线索如侵犯的对象、工具等相结合,才能导致侵犯的行为表现。(3)学习理论,主要是指A.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侵犯行为是通过学习过程而获得的,包括试误学习和观察学习;至于侵犯是否在行为上表现出来,则取决于强化因素的作用,包括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社会可以通过对榜样的选择性呈现而有效地控制侵犯行为。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