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Hóu现行常见姓氏。分布很广: 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龙口,内蒙古之乌海,江西之金溪、峡江,广东之澄海,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河口、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满、回、苗、彝、瑶、土家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 之 《氏族略》 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❶ 《姓氏考略》 注云: “出自姒姓,夏后氏之裔,封於侯,子孙以为氏。” (按: 此当以国为氏。然郑樵云: “或云‘夏后氏之裔封於侯’,无义。未闻有国号 ‘侯’ 者也。”) ❷郑樵注云: “姬姓。晋侯缗之后也。二十八年 (按此晋缗侯二十八年,当鲁庄十六年,亦即公元前678年) 曲沃武公伐晋侯缗而灭亡。缗之子孙适他国,称侯氏,以爵为氏也。” ❸ 《姓氏考略》 又注:“郑大夫侯宣多、侯羽之后。” ❹为北魏姓所改。《姓氏考略》注引 《魏书·官氏志》 云: “胡古口引氏后改为侯氏”; 其引 《路史》 云: “魏侯奴氏、渴侯氏、古引氏、俟伏侯氏,并改为侯氏。” ❺郑樵又云: “后魏有侯植 (按: 《中文大字典》注引 《唐书·宰相世系表》载:“……郑有侯宣多,生晋,汉末徙上谷,裔孙恕,为北地太守,因家北地山水。四世孙植,从魏孝武西迁,赐姓侯伏氏,又赐姓贺吐,其后复旧。是侯植,乃侯宣多之后) 从孝武西迁,赐姓侯伏氏,又赐姓贺屯氏,其后复旧,改为侯氏。是侯伏氏、贺屯氏 (或贺吐氏) 亦改为侯氏。望出上谷。” 战国时魏有侯嬴; 汉代有侯封,高帝时酷吏; 唐代有侯君集、侯固; 明末有侯方域,复社文人; 当代有侯德榜,化学家。 侯hóu士大夫之间的尊称,犹言君。杜甫《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 侯hóu❶古爵位名。爲五等爵的第二等。馬融《樗蒲賦》:“于是芬葩貴戚,公侯之儔。”亦用作動詞。王延壽《魯靈光殿賦》:“乃命考孫,俾侯于魯。” ❷君。見“陽侯”。 ❸箭靶。張衡《東京賦》:“張大侯,制五正。” ❹句首語助詞。《漢書》班固《幽通賦》:“侯屮木之區別兮,茍能實而必榮。”張衡《東京賦》:“漢帝之德,侯其褘而。” ❺姓。揚雄《蜀都賦》:“侯、羅、司馬、郭、范、畾、楊。” 侯 侯爵位名。周代定五等爵,侯居公之下,伯之上。汉代封爵化限王侯二级,侯为异姓有功者封。又有列侯(也称彻侯或通侯)和关内侯之分。魏晋以后始复五等之制。 ☚ 公 伯 ☛ 侯 《说文》:“侯,春饗所射侯也。从厂,象张布。天子射熊虎豹,服猛也;诸侯射熊虎,大夫射麋。麋,惑也。”《小尔雅·广器》七:“射有张布谓之侯。”又指古代的爵位。《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1.通“何” he [例一] 《史记·司马相如传》:“君乎君乎!侯不迈哉?”注引李奇曰:“侯,何也。言君何不行封禅。”侯通“何”。 [例二] 《吕氏春秋·观表》:“向者右宰谷臣之觞吾子也甚欢,今侯渫过而弗辞?”高注:“侯,何也。” 侯,匣母、侯部;何,匣母、歌部。匣母双声,侯、歌旁转迭韵,属音近通假。 2.通“䙈” hou [例一] 《史记·万石张叔列传》:“入子舍,窃问侍者,取亲中裙厕牏,身自浣滌。”《索隐》引晋灼云:“今世谓反开小袖衫为侯牏。”侯牏,当作“䙈褕”。侯通“䙈”。 〔例二〕 《释名·释衣服》:“齐人谓如衫而小袖曰侯头。侯头,犹言解渎,臂直通之言也。”侯头,亦即“䙈䙈褕”。 侯,匣母、侯部;䙈,匣母、侯部。匣母双声,侯部迭韵,属双声迭韵通假。 3.通“鯸” hou 〔例〕 《文选》左思《吴都赋》:“王鲔侯鲐。”注:“侯鲐,状如蝌蚪,腹下白,背上青黑,有黄文,性有毒。”侯鲐,即河豚,李善注本作“鯸鲐”。侯通“鯸”。 侯,匣母、侯部;鯸,匣母、侯部。匣母双声,侯部迭韵,属双声迭韵通假。 侯 侯hóu❶古代爵位中的一等。古代爵位五等:公、侯、伯、子、男,侯居第二等。《小雅·白驹》三章: “尔公尔侯,逸豫无期。”毛《传》:“尔公尔侯邪,何为逸乐无期以反也。”王先谦《集疏》:“言尔是公侯,则任大贵重,与国同体,虑逸豫之无期耳。” ❷君。《大雅·文王》二章:“陈赐哉周,侯文王孙子。”郑《笺》:“侯,君也。哉,始也。乃由能敷恩惠之施,以受命造始周国,故天下君之,其子孙適(dí)为天子,庶为诸侯。”侯,用如使动用法,使文王子孙为君。《大雅·抑》五章: “质尔人民,谨尔侯度。”郑《笺》:“侯,君也。慎女为君之法度。”朱熹《集传》:“侯度,诸侯所守之法度也。”《鲁颂·閟宫》三章:“王曰叔父,建尔元子,俾侯于鲁。”毛《传》:“王,成王也。元,首。”郑《笺》:“叔父,谓周公也。成王告周公曰:叔父,我立女首子,使为君于鲁,谓欲封伯禽也。”侯,名词动用,作君王,作诸侯。 ❸古代行射礼所用的皮靶或布靶。《齐风·猗嗟》二章: “终日射侯,不出正兮。”毛《传》:“二尺曰正。”郑《笺》:“正,所以射于侯中者。天子五正,诸侯三正,大夫二正,士一正,外皆居其侯中,参分之一焉。”《周礼·司裘》:“王大射,则共虎侯、熊侯、豹侯,设其鹄;诸侯则共熊侯、豹侯; 卿大夫则共麋侯,皆设其鹄。”郑司农注:“鹄,鹄毛也。方十尺曰侯,四尺曰鹄,二尺曰正,四寸曰质。” ❹美好。《郑风·羔裘》一章:“羔裘如濡,洵美且侯。”《韩诗》说:“侯,美也。”毛《传》:“如濡,润泽也。洵,均。”朱熹《集传》:“洵,信;直,顺;侯,美也。言此羔裘润泽,毛顺而美。” ❺维。《小雅·正月》四章:“瞻彼中林,侯薪侯蒸。”毛《传》:“中林,林中也。薪蒸,言似而非。”郑《笺》: “侯,维也。林中大木之处,而维有薪蒸耳。”薪,粗柴。蒸,细柴。维,通“唯”。《大雅·下武》四章: “媚此一人,应侯顺德。”毛《传》:“一人,天子也。应,当;侯,维也。”郑《笺》:“媚,爱;兹,此也。可爱乎武王,能当此顺德。”维,无实义。《周颂·载芟》一章: “侯主侯伯,侯亚侯旅,侯彊侯以。”《尔雅·释诂》: “维,侯也。”毛《传》: “主,家长也。伯,长子也。亚,仲叔也。旅,子弟也。彊,彊力也。以,用也。”郑《笺》: “彊,有馀力者。以,谓闲民,今时佣赁也。”孔《疏》:“其所往之人,维为主之家长,维处伯之长子,维次长之仲叔,维众之子弟,维强力之兼士,维所以佣赁之人。”维,犹“是”。 ❻乃,于是。《尔雅·释诂》:“侯,乃也。”《大雅·文王》四章:“上帝既命,侯于周服。”郑《笺》:“至天已命文王之后,乃为君于周之九服之中。” 《大雅·荡》三章:“侯作侯祝,靡届靡究。”毛《传》:“作,祝,诅也。届,极;究,穷也。”王引之《经传释词》: “侯,乃也。”乃,于是。马瑞辰《通释》:“作、诅,古同声,祝者,洲之假借。”洲,通“咒”。作祝,犹诅咒。靡届,没有边际。靡究,没有休止。 ☚ 侵 侯氏 ☛ 侯读音h·ou(ˊ),为ou韵目,属ou—iu韵部。户切,平,侯韵。 ❶君主时代五等爵位的第二等,即侯爵。 ❷泛指达官贵人。 ❸姓。 ❹箭靶。 上一条: 㗋 下一条: 矦
侯读音h·ou(ˋ),为ou韵目,属ou—iu韵部。户切,平,侯韵。 ❶[闽侯]县名,在福建。 上一条: 逅 下一条: 候 侯{}三4260①动延搁;耽搁。闽语。福建厦门〖 〗。紧事~㬟得急事搁不得‖~过症耽搁到病情恶化。②动估量;算准。吴语。浙江杭州〖 〗。~尺寸。③动望;想。西南官话。云南腾冲〖 〗。吃着碗里,~着锅里。④动用笊篱捞东西。闽语。广东揭阳〖 〗。~饭‖饭煮熟了~放饭桶饭煮熟后捞在饭桶里。⑤动掌心向上作捞物的动作。闽语。广东揭阳〖 〗。伊头呾只手头~我,~到我气死他一边说一边用手在我面前向上捞,捞得我生气极了。⑥动吼。西南官话。云南:你~哪样你吼什么?⑦形(因有钱有势而)傲慢,狂妄。西南官话。云南玉溪〖 〗。小王才当点儿芝麻官儿就~了不得了。云南腾冲〖 〗。他呀,~得很。云南昭通。姜亮夫《昭通方言疏证・释词》:「昭人言以气势陵人曰~。」⑧形形容有钱有势;富裕。西南官话。云南玉溪〖 〗。这两年农民真~起来了。云南新平〖 〗。老刘家在我们村子以首是~的了。云南临沧〖 〗。⑨形形容本事高,能耐强。西南官话。云南玉溪〖 〗。刘医生瞧娃娃最~。⑩形小。晋语。山西隰县〖 〗。⑪形丑陋。粤语。广东翁源。清水《翁源儿歌》:「李屋妹子话厓~,厓话李屋妹子出屎肠头。」⑫名男孩。江淮官话。江苏南通〖 〗。⑬名儿子。江淮官话。江苏南通〖 〗。⑭副很。吴语。浙江温岭〖 〗。你讲得~好。⑮代为什么。吴语。浙江宁波。应钟《甬言稽诂・释词》:「《汉书・司马相如传・封禅文》:『~不迈哉?』李奇注:『~,何也。』见人为非法之事,诃禁之,曰:『~。』~,简辞。备言之,犹云『汝为何』尔。」   侯❶〈隐〉香港商业指数目七。参“支、神、斗、苏、马、令、侯、庄、弯、享”。 ❷〈隐〉香港商业指数目七。参“之、臣、斗、苏、马、零、侯、庄、弯、响”。 侯hóu❶封建贵族五等爵位的第二等 △ ~爵|封~。 ❷姓。 【注意】跟“候(hòu)”不同。以“侯”为偏旁的字有“喉、猴”等。 另见325页hòu。 ★王侯 诸侯
侯hòu用于地名。如:闽侯,在福建。 另见323页hóu。 侯阴平hōu
侯❶古代贵族五等爵位中的第二等:~爵︱王~︱公~︱诸~︱封~︱成则王~,败则贼子。 ❷泛指达官贵人:~门。 侯hóu❶ 封建五等爵位的第二等:封侯│侯爵。 ❷ 泛指高官:王侯将相。 ❸ 姓。 侯 侯箭靶。用布或皮革做成,上画熊、虎、豹、麋、鹿等兽形。古射礼即树侯而射,以中不中决胜负。《诗·齐风·猗嗟》:“终日射侯,不出正兮。”《仪礼·乡射礼》:“凡侯,天子熊侯, 白质;诸侯,麋侯,赤质;大夫布侯,画以虎豹;士布侯,画以鹿豕。” ☚ 射侯 弹 ☛ 侯见〔大侯〕〔九侯〕〔陽侯〕〔重侯〕〔諸侯〕 侯hóu射箭的靶子。《诗经·齐风·猗嗟》:“终日射侯。”朱熹集传:“侯,张布而射之者也。”《仪礼·乡射礼》:“乃张侯下纲。”郑玄注:“侯,谓射布也。”《大招》:“大侯张只。” 侯hou侯爵 侯门 公侯 王侯 诸侯 万户侯 侯服玉食 侯门似海 谈笑封侯 窃钩者诛,窃国者侯 侯(一)hóu (二)hòu【辨形】 右上不是工,不写作候。9画。会意。 【辨义】侯(一)hóu ❶ 君主时代五等爵位的第二等:侯爵|封侯|公侯|王侯|王侯将相|谈笑封侯。 ❷泛指达官贵人:侯门|侯服玉食|侯门似海|万户侯。 ❸ 姓。 〔诸侯〕古代帝王统辖下的列国君主的统称: 烽火戏诸侯|挟天子以令诸侯。 (二)hòu侯官,旧指福州市。闽侯,县名,在福建。 【辨析】 二音都表示名物义。区别在于: 一、指称对象不同:侯(一)hóu官爵,并用于姓氏;(二)hòu用于旧市名、县名。 二、使用频度不同:侯(一)hóu多义项,较常用,使用频度较高;(二)hòu义项少,只用于“侯官、闽侯”等地名。 侯hóu五等爵位的第二等:一应谢过乏,从公、~、伯、子、男,一起一起的散去。(十五·309) 侯❶維。《詩經·小雅·正月》: “瞻彼中林,侯薪侯蒸。” 鄭玄箋: “侯,維也。”《詩經·小雅·四月》: “山有嘉卉,侯栗侯梅。” 鄭玄箋: “侯,維也。” 《詩經·大雅·蕩》: “侯作侯祝,靡屆靡究。” 鄭玄箋: “侯,維也。” ❷君。《詩經·大雅·文王》: “陳錫哉周,侯文王孫。” 鄭玄箋:“侯,君也。” 《詩經·大雅·抑》: “質爾人民,謹爾侯度,用戒不虞。” 鄭玄箋:“侯,君也。” ❸射的,六十尺曰侯。《周禮·天官·司裘》: “王大射,則共虎侯、熊侯、豹侯,設其鵠。” 鄭玄注: “鄭司農云: 鵠,鵠毛也,六十尺曰侯,四尺曰鵠,二尺曰正,四寸曰質。” ❹侯之言候也。《周禮·春官·小祝》: “小祝掌小祭祀,將事侯禳禱祠之祝號。” 鄭玄注: “侯之言候也。” ❺所射布。《儀禮·鄉射禮》: “乃張侯下綱,不及地武。” 鄭玄注: “侯,謂所射布也。” 《儀禮·大射》: “司馬命量人,是侯道。” 鄭玄注: “侯,謂所射布也。” ❻巾類。《儀禮·大射》: “遂命量人巾車張三侯。” 鄭玄注: “侯,巾類。” ❼射侯。鄭玄《三禮圖·射侯》: “侯,上紐皆十二,下紐皆十,而三侯數同。”(《玉函山房輯佚書》) 古代名物 > 耕獵類 > 狩獵部 > 弓箭 > 侯 侯 hóu 用作箭靶之射布。其中心稱作“鵠”,皮革製成。鵠之中心稱作“正”,方二尺;正之中心稱作“𣙗“,方六寸,爲箭靶中心點。《詩·齊風·猗嗟》:“終日射侯,不出正兮。”朱熹注:“侯,張布而射之者也。大射則張皮侯而設鵠,賓射則張布而設正。”《儀禮·鄉射禮》:“乃張侯下綱。”鄭玄注:“侯,謂所射布也。”《小爾雅·廣器》:“射有張布謂之‘侯’。侯中者謂之‘鵠’;鵠中者謂之‘正’,正方二尺;正中者謂之‘𣙗’,𣙗方六寸。”清·徐灝《説文解字注箋》:“侯制以布爲之。其中設鵠,以革爲之,所射之的也。大射則張皮於侯以爲之飾。”一説正、鵠皆鳥之捷黠者,極難射中,因以爲名。《禮記·中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鄭玄注:“畫〔布〕曰正,棲皮曰鵠。”陸德明釋文:“正、鵠皆鳥名也。一曰:正,正也;鵠,直也。大射則張皮侯而棲鵠,賓射張布侯而設正也。”參閲《儀禮·大射》“大侯之崇,見鵠於參”鄭玄注。 侯 侯古时对士大夫的尊称。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尊侯明德君子,何以病瘧?”唐·杜甫《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诗:“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 ☚ 缨冠 司公 ☛ 士大夫【同义】总目录 士大夫侯侯hóu〖名词〗 一、古爵位名。为五等爵位的第二等(10)。《襄王不许请隧》:其余以均分公侯伯子男。——其余的土地就拿来平分给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司马错论伐蜀》:蜀主更号为侯。——蜀主被改号称为侯。《高祖功臣侯年表》:《尚书》有唐虞之侯伯。——《尚书》记载有唐尧、虞舜时的侯爵和伯爵的后代。 二、指秦汉以后仅次于王的爵位(2)。《高祖功臣侯年表》:百年之间,见侯五。——一百年光景,现在留下的侯爵只有五个了。《贾谊治安策一》:为徙其侯国。——调整其侯爵的国都。 三、指侯服地区。古代王畿外围的地方(1)。《祭公谏征犬戎》:侯、卫宾服。——从侯服到卫服都要按时入贡朝见天子。
侯hóu〖动词〗 封侯,为侯,做诸侯(1)。《触詟说赵太后》: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赵王的子孙中封侯的,他们的继承人还有在侯位的吗? 《高祖功臣侯年表》:余读高祖侯功臣。——我读过汉高祖封侯的功臣材料。《游侠列传序》:窃国者侯。——篡夺国家权力的人做诸侯。 侯hóu❶ 箭靶。《诗经·齐风·猗嗟》:“终日射~,不出正兮。”(正:靶心。) ❷ 我国古代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的第二等。秦汉以后仅次于王的爵位。《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伯、子、男凡五等。”《陈涉世家》:“王~将相宁有种乎?” 侯*BAEE (一)hou❶封建五等爵位的第二等:公~伯子男/封~。 ❷泛指达官贵人:~门深似海。 ❸古时射礼所用的射布;箭靶:射~。 ❹〈文〉君主:诸~。 ❺姓。 (二)hou地名用字:闽~(在福建)。 表示问 表示问否(知~;可~) 表示问人:谁(~人;阿~) 孰 表示问原因、目的等:何(何以;何为;何用;如何;若何) 干么 干吗干啥 底作 缘底 谁家 胡为 可谓 干什么 为什么 做什么 表示问原因:何居 何故 为何 何乃 奈何 表示问程度:多(多么) 何其 胡其 奚其 表示问数量:几(~人;~个) 多少 表示问性质、状态等:咋(~的) 争(~奈) 哪样 为何 什么(为什么)奈何 若何 如何 何似 何以 奚如 若为 怎么 怎样 怎么样 问为什么老天不怜悯保佑:胡天不吊 表示问方式:咋(~办) 若何 孰何 奈何 如何 怎么办 表示问时间:曷(~归) 几时 何时 何当 早晚 多咱 多怎 多昝 多会儿 什么时候 问哪一天:哪天 何日 阿越 早晚 表示问过去或将来的时间:哪会儿 表示疑问:何(~如) 恶 侯(~不) 安 岂 问哪来的:朅来 ☚ 问处所 发问 ☛
爵位 爵位爵(爵列) 政权,爵位:鹿 官职爵位:官爵 显服 翎顶 组绶 龟绶 龟带 龟组 龟緺 命秩 珪冕 官爵和俸禄:位秩 显赫的官爵:辉章 爵位和俸禄:爵禄 爵秩 骄饵 黼黻 显贵的爵禄:显禄 俸禄爵位:禄爵 官阶爵位:阶爵 得到爵位:析圭担爵 析圭儋爵 爵位的等级:爵等 诸侯爵位的高低:长幼 人位高爵尊:金印如斗 金印斗大 腰印如斗 爵位高:享大 官职很高,爵位显赫:高官显爵 名高爵显:穹显 最高爵位:王爵 王爵与侯爵:王侯 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五等爵 一等封爵:公(公爵) 公爵与侯爵:公侯 二等封爵:侯(侯爵) 三等封爵:伯(伯爵) 四等封爵:子(子爵) 五等封爵:男(男爵) (爵号,官位:爵位)
另见:官职 官阶 职位 封赠 做官 上任 ☚ 爵位 各种爵位 ☛
靶子 靶子靶(~台:~场;靶牌;枪靶;胸~;头~;活~) 垛(棚垛:射垛) 侯 鹄(鹄的;鹄子;射鹄;正鹄) 臬 堋(堋的;射堋) 帖(破~) 彀 格 准(准的;准鹄;准头;准执) 仪的 躲子 射棚 耦象 质的 招质 椹质 标的 标鹄 箭靶:箭垛 马蹄 埻的 射亲 土筑的箭靶:射垛 布制的箭靶:布侯 铁制的箭靶:铁帘 远距离的箭靶:长垜 彩绘的靶:画的 挂着的靶:悬侯 可移动的靶:活靶(活靶子) 靶上的环形圈:环(靶环;中~) 靶中心:的(的鹄;格的) 鹄(鹄的) 埻 正(正鹄) 槷 靶心 红色的靶心:贴晕 靶的红点:红心 箭靶的黑心:乌珠 靶中心的周围部分:贴 靶的上下幅:躬 靶两旁上下伸出的部分:舌 ☚ 军品 战具 ☛ 侯 093.侯(p215.2)义项六,释文有云:“副词。……2.表疑问,相当于‘何’。《吕氏春秋·观表》: ‘今侯渫过而弗辞。’” 按:释文可商者二: 一、词性可商, “侯”非副词,而是疑问代词,询问所代之原因,做状语,相当于‘何’可译作“为什么”。 二、引《吕氏春秋》书证而误施标点。“侯”为疑问代词,全句之意乃“现在(您)为什么再次经过(卫国)而不(向右宰)告呢?”则句末必施问号方合于“侯”之疑问语气,原施句号与疑问语气不协,成了表肯定的陈述句,大谬。 ☚ 侵晨 俚语 ☛ 侯矦hóu户钩切,平侯。 ❶射布,箭靶。《仪礼·乡射礼》:“张~,下纲。” ❷五等爵的第二等。《孟子·万章》:“公一位,~一位。” ❸封侯,封官。李白《赠张相镐》:“苦战竟不~,当年颇惆怅。” ❹美,好。《诗·郑风·羔裘》:“羔裘如濡,洵直且~。” ❺副词。何以,为何。《史记·司马相如传》:“君乎君乎,~不迈哉?” 侯(1)中国古代表示贵族身份的五等爵位之一。次于公,高于伯、子、男。《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整个封建社会,五等爵位制度沿用不变。清代规定侯的品位为超品,但对侯的爵位的授予已严格控制。《大清律例·吏律》:“文官不许封公、侯。”(2)秦劳役刑,轻于司寇。侯的本义为候望,具体指观察敌情的刑役。《尚书·禹贡》疏:“斥候谓检行险阻,伺侯盗贼”。秦借此以为刑名,如《云梦秦简·除弟子律》:“当除弟子籍不得,置任不审,皆耐为侯”。秦以后无此刑名。 侯箭靶。一般用布制。《小尔雅·广器七》:“射者张布为之侯。侯中者谓之鹄;鹄中者谓之正,正方二尺;正中者渭之方六寸。”即靶中有环。 侯官名。汉代西域诸国中有此建置。均佩汉印绶。 侯五等爵(公、侯、伯、子、男)的第二等。“侯”与“候”的音义均不同,但在古医籍中,有时写混了。 侯 侯爵位名。始于商周,历代沿用。《礼记·王制》: “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5等。” ☚ 宏父 侯之孤卿 ☛ 侯 侯古爵位名。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中的第二等。直到清代仍沿用。 ☚ 公 伯 ☛ 侯 侯爵位名。古代五等爵中的第二等。在公之下,伯之上。自周以来沿设,大体相同,只有汉代仅有王、仅两等,侯为第二等。又,明代仅有公、侯、伯三等,侯为第二等。 ☚ 公 县公 ☛ 侯hóu❶封建五等爵位中的第二等。如:侯爵,公侯。 ❷泛指达官贵人,如:侯门深似海。 ❸箭靶。一般用布制。 《小尔雅·广器七》: “射者张布为之侯。侯中者谓之鹄;鹄中者谓之正,正方二尺;正中者渭之方六寸。”即靶中有环。 ❹姓。 侯hóu ❶ (君主时代五等爵位的第二等) marquis: 王 ~ princes and marquises;the nobility ❷ (达官贵人) a nobleman or a high official ❸ (姓氏) a surname: ~ 赢Hong Ying 另见 see also hòu。 ◆侯服玉食 live in extreme luxury; 侯冈 a surname; 侯爵 marquis; 侯丽 a surname; 侯门似海 A rich man's mansion is difficult of access.;A nobleman's mansion is deep like the sea — inaccessible.;Once she enters a noble family she will not likely come out again — referring to a lady who becomes a concubine in a noble family.;The gate of the marquis is as inaccessible as the ocean.;The mansions of the nobility were inaccessible to the common man.; 侯史 a surname 侯hóu 爵名。1、指公侯伯子男五等爵的第二级。《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汉书·王莽传》:"莽以《周官》、《王制》之文,置卒正、连率、大尹,职如太守;属令、属长,职如都尉。置州牧、部监二十五人,见礼如三公。监位上大夫,各主五郡。公氏作牧,侯氏卒正,伯氏连率,子氏属令,男氏属长,皆世其官。其无爵者为尹。"据此而知,职如太守的卒正,为五等爵之侯爵。 2、指秦汉二十等爵的第二十级列侯(又名彻侯、通侯),即侯国之侯。《后汉书·百官志》:"县万户以上为令,不满为长,侯国为相。""列侯,所食县为侯国。承秦爵二十等,为彻侯,金印紫绶,以赏有功。功大者食县,小者食乡、亭,得臣其所食吏民。后避武帝讳,为列侯。" 3、凡指所有之侯。《后汉书·孝质帝纪》:"还王侯所削户邑。"《后汉书·孝献帝纪》:"赐诸王侯公卿以下谷各有差。" 4、周朝的行政区划九服之一。《周礼·天官·职方氏》:"乃辨九服之邦国。"九服即王畿以外的侯、甸、男、采、卫、蛮、夷、镇、藩九等地区。 5、同候,军中掌侦察的官。《墨子杂守》:"都司空,大城四人,侯,二人。" 侯西周诸侯国的爵位之一。其基本体制为分封制。战国时虽仍有此称,如秦之穰侯、应侯、文信侯等,但体制已是封君制。春秋、战国时楚亦有此称。《左传》昭公十二年:“使荡侯、潘子、司马督、嚣尹午、陵尹喜帅师围徐以惧吴。”《战国策·楚策四》记庄辛对顷襄王说“君王左州侯、右夏侯”。荡侯、州侯、夏侯,即楚国所封之侯。有学者认为这是楚国封君的一种,与西周时的分封制不属同一体制。 侯西周时五等爵制中的第二级。春秋时有的国君亦称侯。秦统一后,侯成为最高封爵。后世恢复五等爵制,侯的爵位次于公。 侯由官名发展为爵称。商代始置,其本义为射侯,即射箭的靶子。商代田猎征伐多用弓矢,弓矢是当时最厉害而重要的武器,射者要有专门技术,所以商代有专人司射。善射的武臣受王命守御边疆,即名为侯。大抵任命某一侯守御某地,便叫某侯,例如任命到杞地的叫杞侯,任命到盂地的便叫盂侯。从卜辞中可以查到侯的名字,例如有攸侯喜、噩侯虎,即攸侯名喜、噩侯名虎。由于长期统御一方,渐发展为诸侯,侯便成为一种爵称。商代对子族(商王本族)的侯称为“子卿”,对异族首领被封为侯者则称为“建侯”、“生卿”、“邦伯”。西周春秋时候这种爵称行用比较普遍,见于金文的主要有燕、鲁、卫等同姓诸侯,勋劳卓著的异姓诸侯,以及周初褒封的前代帝王之后,如黄帝之后封铸侯,帝舜之后封陈侯。战国时“侯”的称号有列侯(秦、赵两国置)、通侯(楚置)、伦侯(秦置)、关内侯(齐、魏均置)。秦汉以后,侯为次于王、公的爵称。秦代的侯有封邑,自汉至南北朝,侯的封域称为侯国,其地位相当于县。隋唐以后以历史上的地名为封,无封土之实,仅食租税而已。此外,汉代有封妇人为侯的,如西汉时高祖封兄伯妻为阳安侯,高后二年(公元前168年)封萧何妻为酂侯,樊哙妻为光侯;东汉时封王强三女为小国侯。 侯hóu❶ 侯门似海|侯王将相
❷ 封侯拜相|封侯万里|王侯将相|五侯九伯
❸ 将相侯王
❹ 拜将封侯|谈笑封侯|富埒王侯 侯侯,甲骨文作  ,金文作   ,《説文》古文作 ,小篆作 。 後世隸定有 “侯” “矦” 兩種字形。古代有射侯之禮,“侯” 即射布、射革,或稱箭靶,射侯就是以箭射靶。甲骨文上象張獸皮或布,下爲矢。此射侯之禮存於古文字者。第三字形是倒書。古人重武習射,經常舉行射禮,後來把天子舉行的大射也稱作射侯,就是《禮記·射義》説的 “射中得爲諸侯”之意。古代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侯爲第二。商周稱諸侯,大致分外服諸侯與方國諸侯,小國則爲伯、子、男。“侯”在早期文獻中也表示時候之義。卜辭、銘文或指諸侯。銘文又或用作地名、人名。提示: 裘錫圭説,從文字角度看,“候”是由 “侯”分化而出。但從語言角度看,諸侯之 “侯” 則是由斥候之 “候”分化而出。“侯” 的前身應該是在邊境充當斥候的武官,但卜辭所見之 “侯”一般都具有諸侯的性質。 楚簡帛文作 ,沿襲古體。秦簡牘文作 ,古隸典型。 侯hóu (甲) (篆) 原作“矦”,本义为箭靶。古代射击比赛的赛场,正前方有一方白色的宽幕,宽幕上或贴张兽皮或画上兽形,作为放矢之“的”。范围由大到小。幕布方十尺曰矦(侯),四尺曰鹄,二尺曰正,四寸曰质。“射有张布谓之矦。”(《小尔雅·广器》)甲骨文字形,像射侯张布著矢的形状,属象形字。王充《论衡》说:“名‘布’为‘侯’,示射无道诸侯也。”作声符生成的字有: hou 阳平:喉(咽喉) 猴(猕猴) 篌(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瘊(皮肤上长的不关痛痒的小疙瘩) 糇(一种干粮) 去声:候(伺望也,等候) 堠(古代用于军事观望侦察用的土堡)
侯* (9画) ❶hóu ❷hòu
 【提示】, 7画, 起笔是横折,旧字形8画,起笔是横,第二笔是竖。不要错写成候。 *侯hóu9画 人部 (1) 古代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的第二等: ~爵|公~。 (2) 泛指达官贵人: ~门深如海。 (3) 姓。 另见hòu(155页)。
*侯hòu9画 人部 闽侯,地名,在福建。 另见hóu(154页)。 侯hóu甲骨文作𥎦。从厂(hǎn,本象山岩),从矢。“厂”象张布形。是古代举行射礼所用的射布,箭靶。金文和《说文》所载战国文字同。参加射礼者是诸侯,所以侯爵的侯字用箭靶来表示。因常指诸侯,战国文字、小篆等就加人旁,写作矦,上边就是“人”旁所变。隶书继承。后变形,把第一笔的撇和“厂”字左撇联结起来,像个人字旁“亻”;右边把人的第二笔变成一横折,和“厂”上一横联结起来。下边矢字不动。就成了晚期隶书和以后的楷书的“侯”字形。侯是春秋前后五等爵位的第二等。用的多了,也泛指公侯伯子男五等爵。诸侯本指许多侯位的人,后也可指某一侯。 侯★常◎常
表意,甲骨文、金文、《说文》古文从厂、矢,厂象张着的一块布,矢在其下,象射到布上的一支箭,小篆加部件人,隶定为“侯”或“矦”。本义读hóu,古代射礼所用的布靶,即后世的箭靶,假借为古代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的第二等,由此引申为封国的国君或达官贵人,又假借为姓;又读hòu,假借为地名用字。闽侯,地名,在福建福州。 【辨析】 以“侯”作音符构成的形声字一般韵母为ou,但声调和声母不同。hóu:喉、猴、瘊、篌、糇∣hòu:候、堠∣ɡōu:缑。侯 *矦; 甲 金 篆 隶hóu【析形】会意字。甲骨文、金文字形像射侯张布著矢之形。小篆字形增人旁。隶书字形讹变。 【释义】《说文》:“春飨所 矦也。”本义是箭靶,以兽皮或画上兽皮为之。《小尔雅》:“射有张布谓之侯。”射侯是先秦贵族的重要活动,侯的形制因地位不同而有别。《汉书·吾丘寿王传》颜师古注:“侯,所以居的,以皮为之。天子射豹侯,诸侯射熊侯,卿大夫射麋侯,士射鹿豕侯。”后来用来指诸侯,引申为古时封建制度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的第二等。后泛指贵族官宦。[侯门似海]谓显贵之家门禁森严,外人不能随便出入。 【shape analysis】It is the associative character.It looks like shooting with cloth spread wide in Oracle and in Bronze Inscriptions. 【original meaning】Target that is made of an animal skin,or drawed an animal skin on it. 侯 ☚ 奏 猴 ☛ 000007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