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置州郡东晋、南朝时在其管辖区内用北方地名设立的州、郡、县各级地方行政机构。自永嘉之乱至北魏统一北方这一段时期内,北方士族及人民为躲避战乱,大量南渡。据统计,仅封建政府控制的户口即达九十万左右。统治集团为安置北方士族,维持士族特权,缓和南北士族矛盾,稳定统治,乃设置各级流亡政府——侨州、侨郡、侨县。籍注侨州郡的人户,可享有优复(免调役)的待遇。如在京口(江苏镇江)侨立南徐州和南兖州、芜湖境内侨立南豫州等,而晋陵郡(今江苏常州)一地,就侨立了十五六个郡级、六十余个县级政府,刘裕收复青、徐二州,曾在原州、郡前加“北”字,以与侨州、侨郡相区别。刘宋建,又取消“北”字,在侨州、郡前加“南”字。前凉、前燕也曾设置过侨郡、县。东晋南朝实施土断后,侨州、郡日益减少。隋统一后始废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