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侗族传统伦理思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侗族传统伦理思想侗族历史上各种伦理思想及其道德观念的总称。侗族,自称“甘”。与壮、布依、水、仫佬、毛难等民族同源于古代越人中的西瓯和骆越,后为僚人的一部分。明、清时的史籍中称“侗僚”、“侗家苗”。2,514,014人(1990年),主要分布在湖南、贵州、广西三省、区的交界地区。解放前处于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侗族伦理思想是中国伦理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它在该族传统文化及日常生活习俗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表现在:第一,具有较强的群体道德观念。如侗族神话故事《救太阳》中,说古时太阳被恶魔商朱用铁棍打掉后落入地底,使宇宙间失去光明,人类陷入黑暗。勇敢的广、兄妹奋起与商朱作斗争,发誓要将太阳找回来。在地底找太阳时不幸被商朱吞吃。广在众乡亲的帮助下,战胜了重重困难,终于把太阳从地底拉到天上,商朱遂被人们打死,从此人类又过上了安乐太平的生活。在另一则《救月亮》中,说月亮曾受到魔王的嫉恨和迫害,武士叟为了使乡亲们免受妖魔鬼怪的残杀,毅然乘风飞上月球,留在寒冷的月宫,一直监视着魔王,使人们过上幸福安宁的日子。这两则神话均运用幻想手法,反映了古代侗族劳动人民热爱和保护群体利益的高尚品德。在《陆大用的传说》中,美丽、善良的陆皎皎姑娘被财主石万元抢走后,侗家全村出动,捉弄了县太爷,救出了陆皎皎。它意在说明,只有依靠群体的巨大力量,个人的安全和利益才能得到保障,否则就会势单力薄,难以抗拒来自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威胁。这类道德观念,在《养鹅小姑娘》和《长寿塘》等传说故事中也有不同程度的反映。第二,强调民族之间的平等团结。《侗族古歌》说:远古时候,洪水泛滥。洪水退后,人世上只有张良、张妹兄妹二人幸存。于是他们被迫成亲,生下一个肉团。他们遂将肉团砍碎,将其一部分扔上山坡,一部分丢进树林,一部分撒进山谷,一部分抛向平地,结果就变成了今天的苗族、瑶族、侗族、汉族等。因此,各民族都是同父、同母所生的亲兄弟、亲姊妹,是生而平等的,根本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因而应该和睦团结,共同发展。第三,勤劳、勇敢、诚实、正直。在《宝盆》、《长工癞疙包》、《南瓜儿》、《小金包》等民间故事中,侗族人民竭力推崇勤垦劳动、艰苦创业的美德;而在历次反对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的斗争中,他们则表现出了英勇顽强的美德。在《老通和小容》、《布谷鸟和金色雀》等故事中,侗族人还在高扬诚实、正直的美德的同时,又贬斥了虚伪、狡诈的恶行。第四,尊敬老人、孝敬双亲。侗族大歌《父母深恩》中以歌唱的形式赞颂了父母亲养儿育女的含辛茹苦,艰苦备尝。要求儿女对父母知恩报恩,极尽孝顺之道:“孝顺父母人尊敬,怠慢父母乡村人众议纷纷”;“老人吃得莫吝惜,寸棺隔离唤不应”/“山坡是主人是客,人老还得住几村”/“人老多病全望儿媳常伺候,煮粥煨药要关心”/“泼屎倒尿莫嫌臭,早晚伺候要殷勤”。在侗族理词(一种法规词)《要尊敬老人》中,明确告诫年轻人:“老人的话要听,父母之言要信;儿子不得打骂父母,媳妇不得虐待老人;父母在,儿子养;父母死,儿子埋;谁人若不孝顺父母,任意打骂虐待,不遭天宫雷劈,也绝子孙后代。”这种关于尊敬老人、孝顺双亲的道德要求,有效地协调着父祖与儿孙之间的伦理关系。第五,讲文明、重礼貌。侗乡素有“文明礼貌之乡”的美誉,它反映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平时,不管是否相识、交往深浅,见面时均打招呼,甚至一天相逢多次的熟人,再次相遇时也得找适当的话问候,以示亲热。至于稀客,就更不用说了。侗人特别重视讲文明、有礼貌的道德教育,待孩子刚懂事,父母就教以称呼人、问候人。如果见人不理不睬,就会被认为是缺乏家教,视其是痴人、呆子。侗人要求:路遇老人或客人,要让道;酷暑夏天,侗家姑娘必须将一桶桶泉水放到离水井较远的花桥、凉亭或鼓楼上,并在桶勾上挂一水瓢,以供行人解渴;赛芦笙时,甲寨芦笙队应邀到乙寨比赛,途经别的村寨时,要吹《过路曲》以示问候,至乙寨后要吹《应邀曲》,乙寨闻之要吹《迎客曲》。赛前,甲寨队要先吹《谢情曲》以示谢意,乙寨队也要吹《失迎曲》以示歉意。继而甲寨队吹《赞誉曲》以示赞美。赛评结束后,甲寨队在离别时要吹《告辞曲》,乙寨队也要吹《送客曲》相送。可见侗族人民的热情好客、谦虚诚敬、文明礼貌。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