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官 侍官官名。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国置。掌侍卫扈从。《魏书·官氏志》: “(天赐) 四年 (公元407年) 五月,增置侍官,侍直左右,出内诏命,取八国良家,代郡、广宁、雁门四郡民中年长有器望者充之。” ☚ 侍郎 侍卫 ☛ 侍官 侍官宫廷卫士。原为官名。北魏道武帝天赐四年 (407) 置,起初为皇帝的侍从,后来亦担负宿卫任务。北周武帝建德三年 (574),改称诸军士为侍官,招募百姓充之。隋炀帝大业三年 (607),又将侍官改称卫士。唐代沿袭,人们仍称府兵卫士为侍官。 ☚ 千牛备身 府兵制 ☛ 侍官❶秦汉时指侍从皇帝左右之官。
❷东晋、南朝时对侍中、散骑常侍的统称。
❸北魏时担任皇帝侍从的官员。 侍官北周武帝时府兵的称号。府兵制初期,立柱国为实际掌兵者,兵将关系密切,不利于皇权。建德三年(574),武帝改府兵名为侍官,意为侍卫皇帝之人。自此府兵不再隶属柱国,改由皇帝直接统帅。 侍官(1)官名。北魏天赐四年(公元407年)置,为皇帝的侍从,后亦以之充宿卫。(2)府兵士兵名。北周建德三年(公元574年)改府兵军士为侍官,不属柱国大将军,而分属于天官府的左右宫伯中大夫与夏官府的左右武伯中大夫。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称卫士,唐因之不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