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缺镁诊断diagnosis of magnesium deficiency for crop根据作物症状表现、植株和土壤分析,判断作物是否缺镁及其程度的技术。 症状 共同症状是下位叶叶肉褪绿黄化,大多发生在生育中后期,尤其以种实形成后多见。双子叶植物褪绿形式有:叶片全面褪绿,主侧脉及细脉均保留绿色,形成清晰网状花叶;沿主脉两侧呈斑块褪绿,叶缘不褪,叶片形成近似“肋骨”状黄斑;黄化从叶缘向中肋渐进,叶肉及细脉同时失绿,而主、侧脉褪绿较慢。严重时边缘变褐坏死,干枯脱落,呈“爪”状或“掌”状。单子叶植物多表现为黄绿相间的条纹花叶。 各种作物表现的症状有差异:❶禾谷类作物早期叶片脉间褪绿出现黄绿相间的条纹花叶,严重时呈淡黄色或黄白色。麦类为中下位叶脉间失绿,残留绿斑相连成串呈念珠状(对光观察时明显),尤以小麦典型,为缺镁的特异症状;水稻亦为黄绿相间条纹叶,叶狭而薄,黄化从前端逐步向后半扩展,边缘呈黄红色,稍内卷,叶身从叶枕处下垂沾水,严重时褪绿部分坏死干枯,拔节期后症状减轻;玉米先是条纹花叶,后叶缘出现显著紫红色。 ❷大豆缺镁症状第一对真叶即可出现,成株后,中下位叶整个叶片先褪淡,以后呈橘黄或橙红色,但叶脉保持绿色,花纹清晰,脉间叶肉常微凸而使叶片起皱;花生老叶边缘失绿,向中脉逐渐扩展,随后叶缘部分呈橘红色;苜蓿叶缘出现失绿斑点,而后叶缘及叶尖失绿,最后变为褐红色;三叶草首先是老叶脉间失绿,叶缘为绿色,以后叶缘变褐色或红褐色。 ❸棉花老叶脉间失绿,网状脉纹清晰,以后出现紫色斑块甚至全叶变红,叶脉保持绿色,呈红叶绿脉状,下部叶片提早脱落。 ❹油菜从子叶起出现紫红色斑块,中后期老叶脉间失绿,显示出橙、红、紫等各种色彩的大理石花纹,落叶提早。 ❺马铃薯老叶的叶尖、叶缘及脉间褪绿,并向中心扩展,后期下部叶片变脆、增厚,严重时植株矮小,失绿叶片变棕色而坏死、脱落,块根生长受抑制。 ❻烟草下部叶的叶尖、叶缘及脉间失绿,茎细弱,叶柄下垂,严重时,下部叶趋于白色,少数叶片干枯或产生坏死斑块。 ❼甘蔗在老叶上首先出现脉间失绿斑点,再变为棕褐色,随后这些斑点再结合为大块锈斑,茎秆细长。 ❽蔬菜作物一般为下部叶片出现黄化,莴苣、甜菜、萝卜等通常都在脉间出现显著黄斑,并呈不均匀分布,但叶脉组织仍保持绿色;芹菜首先在叶缘或叶尖出现黄斑,进一步坏死;番茄下位叶脉间出现失绿黄斑,叶缘变为橙、赤、紫等各种色彩,色素和缺绿在叶中呈不均匀分布,果实亦由红色褪成淡橙色,果肉粘性减少。 ❾苹果叶片脉间呈现淡绿斑或灰绿斑,常扩散到叶缘,并迅速变为黄褐色转暗褐色,随后叶脉间和叶缘坏死,叶片脱落,顶部呈莲座状叶丛,叶片薄而色淡,严重时,果实不能正常成熟,果小着色不良,风味差;柑橘中下部叶片脉间失绿,呈斑块状黄化,随之转黄红色,提早脱落,结实多的树常重发,即在同一树上,也因枝梢而异,结实多的症重,结实少的轻病或无症,通常无核少核品种比多核品种症状轻;梨树老叶脉间显出紫褐色至黑褐色的长方形斑块,新梢叶片出现坏死斑点,叶缘仍为绿色,严重时,从新梢基部开始,叶片逐步向上脱落;葡萄的较老叶片脉间先呈黄色,后变红褐色,叶脉绿色,色界极为清晰,最后斑块坏死,叶片脱落。 对缺镁敏感的作物主要有油菜、马铃薯、花椰菜、向日葵、菊芋、丝瓜、玉米,其次为棉花、大麦、小麦、水稻以及甘蓝和葡萄、桃、苹果等。 易发条件 ❶含镁低的土壤。如花岗岩、片麻岩、红砂岩及第四纪红色粘土发育的红黄壤。 ❷质地粗的河流冲积物发育的酸性土壤。 ❸含钠量高的盐碱土及草甸碱土。 ❹大量施用石灰、过量施用钾肥以及偏施铵态氮肥。易诱发缺镁。 ❺温暖湿润,高度淋溶的轻质土壤。使代换性镁含量降低。 形态诊断 某些作物缺镁有特异性症状,如小麦叶片脉间黄化,残留的绿斑呈“念珠状”;柑橘黄斑叶,其黄化区常是近柄端的基部宽,前部狭而略呈三角形;水稻病叶从叶枕处成直角下垂,匍匐水面等,均为判断提供了方便。但缺镁形成花叶类型多,有的类似缺铁,有的类似缺钾,容易混淆,需注意鉴别。与缺铁区别是缺铁出现于上位新叶,而缺镁多出现于中、下位叶,上位叶一般不出现;由于与缺钾症的叶位相同,辨别常较困难,主要区别为:缺镁褪绿常倾向于白化,缺钾通常为黄化;缺镁叶片在不少植物的后期出现浓淡不同的紫红色或橘黄色,缺钾则少见;有些阔叶植物缺镁时叶面起皱,叶脉下陷,叶肉微凸,而缺钾则不常见。此外,缺镁症大多在生育后期发生,易与叶片生理衰老混淆,但衰老叶片为全叶均匀发黄,而缺镁则是脉绿肉黄。 植株诊断 通过测定全镁含量,可诊断出不同作物含镁量的差异。小麦、燕麦及玉米植株缺乏的临界值为全镁(Mg)<0.15%,大豆植株全镁<0.30%,甜菜、马铃薯叶片全镁<0.1%,番茄、黄瓜叶片全镁<0.3%,甘蓝、大白菜全镁<0.2%,梨、苹果及葡萄等叶片全镁<0.25%~0.44%,柑橘类全镁<0.10%~0.25%。 土壤诊断 一般用土壤代换性镁含量表示土壤的供镁能力。由于镁的有效性还受其它共存离子(特别是钾)及镁占总代换量比率的影响,当土壤代换镁>10毫克/100克土,镁/钾比值>2,或代换性镁占总代换量大于10%时,一般不缺镁。作物缺镁的指标为:土壤代换性镁<6毫克/100克土(或MgO<10毫克/100克土),土壤镁/钾比值<1,或代换性镁占代换量<10%。但作物间有差异,如马铃薯在土壤代换量<5毫克/100克土,占总阳离子代换量8%以下时,表现缺镁;在红色粘土和红砂岩发育的红壤上,代换性镁<2.5毫克/100克土时,花生、大豆缺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