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佛祖历代通载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佛祖历代通载》

 简称《佛祖通载》,元代佛教史书。元临济宗沙门念常撰。共二十二卷。为编年体通史著作。此书从佛教传说的过去七佛和中国传说时代到元统元年(1333),以禅宗为佛教正统,广载佛教史实,对历代皇室臣僚兴废佛教事迹及有关撰述文书,佛教与儒、道的关系史,佛僧译经。撰述及传教活动等,都按年记述。以干支纪年,并附注帝纪年号。其中最有价值部分是宋、元二代的史实。如记至治三年赐瀛国公合尊(赵显)死于河西,《宋史》、《元史》均不载,而为西藏史籍《红册》所证实。通行的有《大正藏》(二十二卷)。《频伽藏》、《续藏经》(三十六卷)本。

古籍名著《佛祖历代通载》的年代、作者和内容精讲 - 可可诗词网

佛祖历代通载

 《佛祖历代通载》简称 《佛祖通载》。是一部编年体佛教史书。元代念常撰。清代《四库提要》有著录。明《北藏》、《嘉兴藏》、清 《龙藏》、《频伽藏》 及 《续藏》 皆收。《大正藏》将其收入第49卷。
 念常(1282—?),华亭(今陕西省平凉县)人,俗姓黄,号梅屋。幼时风骨秀异,气宇英爽。12岁即怀出家之念。起初入平江圆明院,拜体志为师,潜心律典。14岁正式出家,历游江浙诸大丛林,寻师访道,广涉佛典,及长,尤喜禅旨。元至大初(1309顷)年,参杭州净慈寺晦机而得法。延祐二年 (1315),主持嘉兴祥符寺。英宗至治三年(1323)奉诏赴京,参与金书藏经缮写之列。顺宗至正元年 (1341),遂撰 《佛祖历代通载》 行世。时年60岁。
 《佛祖历代通载》,22卷,或作36卷。卷首附有至正元年(1341)虞集序和至正四年(1343)觉岸序两篇,以及凡例目录一篇。第1卷载佛教传说的过去七佛和八思巴 《彰所知论》器世界品等。从第2卷开始,以中国历朝世代为线索,从盘古王至元统元年(1333),广载佛教史实,对僧人译经、撰述及传教活动,佛教与儒、道的关系,历代皇帝臣僚兴废佛教事迹及有关撰述文书等,一一按年代顺序记述。以干支纪年,并附注帝纪年号。前数卷所载28祖,均抄自 《景德传灯录》(宋道原撰),自东汉明帝至五代的10余卷,抄自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南宋祖琇撰),作者主要著述宋、元二代。对禅宗诸师的记叙尤详。
 该书的特点:用天干甲子纪年,以世俗历史为经,佛教历史为纬,脉络分明。对各种佛教史实、佛教与社会政治、儒家道教的关系的记载,都给人以一个系统而明晰的印象。在取舍史料时,略世事而详佛史,即使于世俗历史也详略有当。凡涉及与佛教有关者则详叙,如谢灵运以谋叛弃市事本不算重大历史事件,但因此事系“太守孟𫗱事佛精恳,为灵运所轻”,而种下祸根,因此书中记叙较详。对秦始皇统一中国之重大历史事件,则因与佛教无关故只寥寥数语带过。由此足见此书编纂之严谨,体例得当。不过,本书对宋、元二代的叙述,有的过于繁冗,且笔法犹嫌杂乱。全书所载之年代史实也有纰谬之处。
 本书在保存史料方面具有一定价值。如瀛国公(后出家为僧)之死,宋、元史书对此皆无记载,本书于卷末至治三年条,载是年4月赐瀛国公合尊死于河西,与洪武初无愠撰 《山庵杂录》之记载相符,弥补了一般世典之不足。
 后世对于 《佛祖历代通载》未进行专门研究,一般佛教史书略有涉及而已。近人陈垣著 《中国佛教史籍概论》,对本书中的某些纰谬和疏漏作了订正,可供参考。
佛祖历代通载

佛祖历代通载

中国佛教史籍。略称《佛祖通载》、《通载》。二十二卷(或作三十六卷)。元念常编集。念常(1282—1341),俗姓黄,号梅屋。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十二岁出家,在平江圆明院从体志学律。成宗元贞元年(1295)受具足戒。此后历游江浙,参访各大丛林,博览群典。至大元年(1308),晦机元熙从江西百丈山移居杭州净慈寺,他慕名前往拜谒。七年后晦机移住径山寺,他接任净慈寺住持,后又住持嘉兴祥符禅寺。至治三年(1323)赴燕京,受到帝师八思巴的尊宠。在此期间,曾观光三都,朝礼五台,搜集佛教流传事迹,从事著述。
《佛祖历代通载》为编年体通史著作。成书于至正元年(1341)。其结构以志磐之《佛祖统纪》、《法运通塞志》为蓝本,内容则以禅宗为佛教正统。卷一为“七佛偈”和元代帝师八思巴《彰所知论》中的《器世界品》和《情世界品》。卷二以下为编年,从中国传说时代的盘古氏起,直到卷二十二的元统元年(1333)为止,内容包括释迦牟尼出身前的帝王统系,释迦和禅宗所称西天二十八祖事迹,佛教传入中国以来的各朝佛教史实,诸如佛教与儒、道关系,僧人译经、撰述及传教活动等,皆按年记述。以干支纪年,并附注帝纪年号。前数卷关于二十八祖的内容,抄自宋道原《景德传灯录》。从卷四下半卷至卷十七,基本上抄自宋祖琇《隆兴佛教编年通论》。所不同的是,用干支纪年代替《隆兴佛教编年通论》的以帝王年号纪年,所录史迹用序数编号;调整了史料的编排次第;删节、改写了部分内容;增补了佛教、道教、政事、神异方面的资料。卷十二至卷二十二所记述关于宋、元二代佛教大事及佛教各宗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迹,均系念常自撰。所记宋元时期禅宗各派活动情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四库全书》收入“释家类”典籍中。该书将帝王年号改成干支纪年时,时有差错,记述也过于繁冗,史实方面亦有讹误。
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九册。

☚ 天目中峰和尚广录   菩提道次第广论 ☛

佛祖历代通载

简称《佛祖通载》二十二卷。元释念常(1282—1341)撰。念常是元代禅宗杨歧派僧人。俗姓黄,号梅屋。世居华亭(治所在今上海松江)。12岁出家为僧,从平江圆明陆院体志学律学。成宗元贞元年(1295)受具足戒。师从晦机,曾出任净慈寺主持。元延祐年间(1314—1320),居嘉兴大中祥符禅寺,并任嘉兴大中祥符禅寺主持。至治三年(1323),到元都燕京(今北京),深受帝师帕思巴尊宠。在京期间,他观光三都朝礼五台,搜集佛教流传史迹,费时20余年,潜心著述,完成佛教编年体通史著作——《佛祖历代通载》二十二卷。书中所载时间上迄自佛教传说的七佛和中国传说时代,终于他所处的元代元统元年(1333)。此书以禅宗为佛教正统,揽古叙今。该书力倡“自尊其教”。对历史上的儒、道两家,有褒有贬。时而援儒入墨,与斗佛者力争,而仍尊孔子。时而攻击斋醮和服饵修炼之术,而仍尊老子。念常以佛教中道观思想指导修史,尤重视中和。故对人对事论述较为公允。如承认韩愈为一代伟人,乃引西蜀龙氏之书,诋其言行悖戾。因念常颇涉儒书,在缁流之中较为赅洽。故使此书为世俗人等所接受。《佛祖历代通载》大部分内容取自宋道元《景德传灯录》和南宋祖琇《隆兴佛教编年通论》,故对补述宋、元二代佛教史实尤为重要。这也正是此书的价值所在。该书的缺点是,有的记述过于冗沉繁琐,年代史实亦有纰谬之处。

《佛祖历代通载》fo zu li dai tong zai

Comprehesive Accounts of the Buddha and the Patriarchs Under Successive Dynasties→念常 (Nian Chang)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1: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