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余甘子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古代名物 > 木果類 > 果木部 > 灌木 > 餘甘 > 餘甘子
餘甘子  yúgānzǐ

即餘甘。

余甘子yú gān zǐ

旧时水果行谓一种类似橄榄的水果。《切口·水果行》:“余甘子: 似橄榄略小。”

果实名

果实名

栗子:栗(霜栗;锥~) 河东饭
板栗:笃迦
橄榄:青子 青果 谏果 味谏 余甘(余甘子) 来子 霜果
枣子:枣(~仁;~核;红~;乌~;大~;酸~;仙~) 羊角(羊角树)木蜜 龙骨 鸡心 百益红 圣花儿
大枣:干枣 美枣 良枣
干枣:红皱
木瓜:护圣瓜 铁脚梨
菱角:菱(香~;角菱;乌~) 芰 薢茩蕨攗
核桃:胡桃 羌桃 播罗师
银杏果:白果 平仲
山楂:楂 山查 山樝 赤瓜 棠捄(棠捄子) 茅摣 猴摣
其他果子名:柑(柑子;~橘;~柑;广~) 柿(柿子;~饼;红柿) 椪 桔(桔子) 梅(梅子;杨梅;青~;黄~) 枳(枳实;枸枳) 椰(椰子) 棪 檨 檇 楙 楱 菠萝 佛手 木瓜 海棠 花红 韶子 香瓜 香橼 香圆 骊珠 霜椑 蓇葖
向日葵籽:雪末籽
霜后的柿子:霜柿

☚ 果的各部分   水果 ☛

余甘子phyllanfhus

大戟科余甘子属热带落叶果树, 小乔木。又名余甘、油甘子、油甘。学名 Phyllanthus emblica L. (Emblic officinalisCaertn.)。
起源与分布 中国南部是原产地之一。分布于印度、巴基斯坦、马来西亚、缅甸、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及中国等热带亚热带地区。广东、海南、福建、广西、台湾、云南、四川、贵州等有分布或栽培, 多为半野生状态。广东主要分布于粤东、粤中丘陵山区,以普宁县为多; 福建以莆田、晋江、南安等县为多。
特征与特性 高约3~7米。根群发达, 分布广而深,再生力强,易生不定芽。叶线状矩圆形, 长约1厘米, 先端钝, 两列互生于纤弱的小枝上。圆锥花序,小花黄色或带红色; 花小, 单性同株, 花瓣缺; 雄花极多,具柄, 花盘的腺体极小, 花药3~5; 雌花近无柄,子房半藏于环状花盘内。果圆或扁圆形,稍呈6棱,浅黄绿色,单果重7~10克, 中果皮肉质, 内果皮硬化为核,内藏种子6枚, 微带红色(见图)。冬季落叶, 3月下旬发新梢, 4月上旬吐蕾开花, 花期约1个月, 8月至11月果实成熟。
余甘子多生长在潮湿至半干旱热带、南亚热带地区, 是较耐寒、耐旱、耐瘠的热带果树,喜酸性红壤土,但多种土壤均能适应, 在红壤粗沙土结果大,果质优,风味佳。

余 甘 子
1. 枝; 2. 果实


主要品种 多为野生、半野生,未系统进行品种分类。粤东、粤南栽培的主要品种有: ❶狮头种。柿饼形, 蒂凹入。单果重10克,成熟时赤白色。可食部分91%, 肉脆汁多,略带涩味,食后回甘。
❷青皮。果皮青色,圆球形、蒂凸, 单果重8.1克。肉脆、味甘甜。
❸软枝。圆球形, 皮青白色,单果重6.4克。肉脆、味甘略带涩。
❹人仔面。扁圆形,绿白色。肉脆味甘甜, 专供生食。
❺算盘子。果扁圆形, 绿色, 单果重7克, 适于生食和加工。
栽培技术要点 余甘子适应性强, 易于管理, 实生苗随落果而长。繁殖方法有用实生、嫁接、扦插及掘根蘖。嫁接多用根系发达的软枝油甘作砧木, 1~2年生健壮枝条为接穗, 在3月上旬前后切接。落叶后至发芽前定植。年施肥3次: ❶促花肥。发新梢前施,氮为主, 配合磷、钾肥。
❷壮果肥。小果期施, 磷钾为主, 氮次之。
❸采后肥。有机质土杂肥为主, 配合化肥, 复壮树势, 促进花芽分化。采果时应避免过多折断枝叶。春季喷药治蚜虫及其他害虫。
经济价值 每100克鲜果肉含维生素C高者达500~1 800毫克,果鲜食初略酸涩,细嚼甘甜, 具解渴生津,防治咽喉痛、降低胆固醇的功效。对高血压、肠炎、淋巴结核、皮肤湿疹等病也有疗效。花可用作解热药。种子可治气喘和支气管炎、糖尿病。果可加工蜜饯、果酱、果冻。树皮含鞣酸22.4~29.36%, 可制烤胶。木材赤色, 坚硬耐朽有弹性。

余甘子emblic;emblic leafflower

Phyllan-thus emblica,别名油甘子、牛甘果。大戟科叶下珠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染色体数2n=52,104。高1~5m,小枝被锈色短柔毛。叶互生,条状矩圆形,长1~2cm;花小,单性同株,无花瓣,常3~6朵簇生叶腋,花期3~5月;蒴果球形,具肉质外果皮,橙色,果期9~11 月。产中国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广东、海南、福建及台湾等地,中南半岛、印度也有分布。喜温,耐旱,对土壤适应能力较强。多生长在气候炎热,蒸发量大,降水量不多的向阳山坡,甚至在岩石缝隙中也能正常生长。根系发达,萌蘖力强。播种繁殖。园林中适于向阳坡地丛植,或作遮蔽污地之用。果食橄榄味,可生食或渍制,也可药用。

余甘子

出《临海异物志》。为庵摩勒之别名,详该条。

余甘子

大戟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又称滇橄榄、油柑。高1~8m,树皮灰褐色。单叶互生,叶密生,形似羽状复叶。叶小,长圆形。花单性同株,细小,黄色。常1朵雌花数朵雄花簇生叶腋。果实扁圆形,有6棱,成熟时淡黄或紫红色。种子6粒。果期9~11月,自然分布岭南至西南各省、自治区,喜阳光、耐热。根茎皮含羽扇豆醇、没食子酸等,药用清热、止痛。20~30g叶煎水外用或饮用治皮炎、湿疹。果甘酸、涩,每100g果肉含维生素C 1000mg,广西等地作水果栽培,浸酒或鲜食,消食、健胃、止咳。

余甘子yú gān zǐ

《本草纲目》果部第31卷庵摩勒(13)。药名。庵摩勒的别名,参见“庵摩勒”条。

余甘子

余甘子

余甘子,又名油甘子、滇橄榄。始载于《南方草木状》,原名庵摩勒。为大戟科植物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L.的果实。产于四川、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省区。
本品味苦、甘、酸,性凉。功能清热生津,润肺化痰。用于咽痛咳嗽、口干烦渴、风火牙痛等证。古方外用止头痒,生发,取汁和油涂。煎服,6~12g。
实验研究: 余甘子果实含大量维生素C(1.0~1.8%);又含鞣质45%,未成熟果的鞣质含量为30~35%,鞣质中有葡萄糖没食子鞣甙、没食子酸、并没食子酸、鞣料云实精、原诃子酸、诃黎勒酸、诃子酸、3,6-二没食子酰葡萄糖。干果含粘酸4~9%。果皮含没食子酸和油柑酸等酚类酸。

☚ 蚌粉   白鹤藤 ☛

余甘子

余甘子居如拉

本品为大戟科植物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L.的干燥成熟果实。冬季至次春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干燥。
味酸,性凉、锐。功能清热凉血,消食健胃。主要用于培根病,赤巴病,肝胆病,尿频,消化不良,头发脱落。余甘子为三果之一。余甘子单味汤散,主治血病。本品与绿绒蒿、荜茇、沙棘膏等配伍,制成五味余甘子散,主治培根病,赤巴病。本品与甘青青兰、芫荽、兔耳草等配伍,制成二十五味余甘子丸,主治高血压,血病,肝胆疼痛,胃肠溃疡出血,各种木布病。

☚ 毛诃子   广枣 ☛
0002323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0:3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