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恕诚1939年生,毕业于合肥师范学院,现为安徽师大中文系教授。著有《李商隐》、《李商隐诗选注》、《李商隐诗歌集释》(均与刘学锴合著)等。 余恕诚在《唐诗所表现的生活理想和精神风貌》一文中,认为“唐诗具有鲜明而独特的精神风貌,那个时代中人们豪壮开阔的胸襟和唐人对待理想对待生活执着追求的精神,在唐诗中体现得非常充分。”他细致分析了唐代社会风气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影响,认为“诗人们往往更多地带着一种诗意的眼光看生活,因而在平常的习见的生活中也发现了丰富多彩的美。”即使在安史之乱后,杜甫等人面对时代动乱、民间疾苦,仍然关注着生活中美的因素,“激发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地域、民族与唐诗刚健的特质》一文中,他从地域与民族方面出发,联系不同的文化背景分析唐代诗风的成因,认为初、盛、中唐诗歌,“无论从诗歌创作主体还是客体看,创作主要基地都在北方,而晚唐则更多受南方风土人情的影响。”同样,唐代民族的融合与宽松的文化背景给唐人带来了解放的气质,“它促使盛唐诗坛成批涌现出脱略小节、豪荡使气、富有开拓精神的才士。到了中唐时期,在某些方面起着精神上抗拒衰萎的作用,故韩、孟、元、白、刘、柳才能卓立于世。”在《战士之歌与军幕文士之歌》一文中,他对唐代边塞诗的不同类型作了进一步探讨。他把由诗人“揣摹体会边防戍卒的情怀而写出的边塞诗”称为战士之歌;把从军幕府的士人包括军幕诗人所创作的边塞诗称为军幕文士之歌。战士之歌在创作上以“代”、“拟”为主要方式,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正是作者所代拟的征人;军幕文士之歌的抒情主人公不再是普通征人,而是军幕的文士。前者以李白、王昌龄、杜甫、李颀等人为代表,后者则以高适、岑参为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