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作“迦藍”。梵語音譯,全稱“僧伽藍摩”,亦作“僧伽羅磨”。意譯爲衆園。原指修建僧舍之基地,轉而兼指寺院之土地、園林、建築等。爲僧人居處修持供佛之所。《魏書·釋老志》:“迦藍淨土,理絶囂塵。”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法雲寺》:“伽藍之内,花果蔚茂,芳草蔓合,嘉木被庭。”《十誦律》卷五十六:“地法者,佛聽受地,爲僧伽藍故,聽僧起坊舍故。”唐·玄應《一切經音義》卷一:“僧伽藍,舊譯云村,此應訛也。正言僧伽羅磨,此云衆園也。”唐·玄奘《大唐西域記·烏仗那國》:“舊一千四百伽藍,多已荒蕪。”《翻譯名義集·寺塔壇幢》:“僧伽藍譯爲衆園。《僧史略》云:‘爲衆人園圃。園圃,生植之所;佛弟子則生殖道芽聖果也。’”宋·薛田《成都書事百韻》:“金華巷陌遺三品,石鏡伽藍露一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