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伽倻琴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古代名物 > 樂舞類 > 絃樂器部 > 筑箏 > 伽倻琴 伽倻琴 jiāyēqín 一種六世紀以來流傳於朝鮮新羅南方之伽倻國與中國朝鮮族地區之撥絃器。相傳爲六世紀時朝鮮伽倻國嘉實王仿中國之箏而製作。琴體似箏,桐木製,面板張絲絃十二或十三根,每絃施一柱,柱可移動以調音定絃。琴尾綴以纓穗。演奏時琴體一端置於膝上,另一端置於地或矮几,以指彈撥。 伽倻琴朝鲜族使用的一种拨弦乐器。形似筝。相传6世纪时流传于新罗南部的伽倻国。原分雅乐琴与俗乐琴两种。雅乐琴长约177厘米,阔约33厘米,每张12弦,每弦1柱,可以移动调节音高。俗乐琴长约152厘米,阔约17至21厘米,每张12弦。经我国改革,弦增至18根,增加4和7两个音节,使音域比原来更宽,音量比原来更大。演奏时,琴一端放在膝上,一端着地,左手按弦,右手取音。用于独奏和歌唱伴奏。 伽倻琴朝鲜族拨弦乐器。相传六世纪时已流传于朝鲜新罗南方的伽倻国。形似筝。原有雅乐与俗乐琴两种。雅乐琴琴身杨木制,长约一百七十七厘米,阔约三十三厘米,张十二弦,每弦有一柱,可移动以调节音高。俗乐琴约始于朝鲜李朝时代,现代形制长约一百五十二厘米,阔约十七至二十一厘米,亦张十二弦。演奏时将琴一端着地,一端置膝上,左手按弦,右手取音。常用于独奏和歌唱伴奏。经我国改革,弦增为十八根,增加4和7两个自然音阶,比原来音域宽、音量大。琴弦采用螺丝固定, 改变了靠活动码子调整琴弦的古老方法。 伽倻琴 伽倻琴Jiayeqin流行于朝鲜族的弹拨乐器。形制与筝相似,但音箱稍扁。12弦或13弦,按五声音阶定音。演奏巧和筝的演奏技巧基本相同。伽倻琴的技音色清雅、悠扬。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常用于独奏、重奏或弹唱伴奏,由演唱者自弹伽倻琴伴奏的女声小合唱 (称为伽倻琴弹唱),配以朝鲜族的杖鼓,是朝鲜族人们喜爱的一种演出形式。 ☚ 萨巴依 外国木管乐器 ☛ 伽倻琴 伽倻琴伽倻琴是拨奏弦鸣乐器。流行于朝鲜和我国朝鲜族地区。相传公元六世纪,朝鲜新罗南方的伽国嘉实王依照我国的筝所制。琴体与筝相似,由音箱、琴弦、弦柱、弦轴等部分组成。音箱长方形,面板用桐木,底板用栗子木制成。演奏的方法也基本与筝相同: 右手弹弦,主要技法有弹、拨、滚等; 左手按弦,主要技法有揉弦; 特色奏法有八度双音、泛音、断音、重音等。传统的伽倻琴十二弦,按五声音阶定弦,音域为g1—d2。20世纪60年代,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歌舞团采用13—18弦伽倻琴,仍按五声音阶定弦。近年,中央民族歌舞团对伽倻琴进行了改革,加大了音箱,改用二十一弦,按七声音阶定弦。伽倻琴常用于女声弹唱或独奏。 ☚ 扬琴 冬不拉 ☛ 伽倻琴jiayeqin,a plucked stringed instrument used by the Chaoxian nationality 伽倻琴朝鲜族的一种弹拨乐器。流行于延边等地区。类似汉族古筝。始于朝鲜三国时代。伽倻人于勒创制。据《三国史记》载:“伽倻琴,亦法中国乐部筝而为之”。其形“上圆象天,下平象地”。共有12弦,乃“拟十二月”。其后,为加强音乐表现力,弦数逐渐增多。有15弦、21弦、23弦者。常用于弹唱伴奏,多为女子持琴。演奏时,琴右端置于奏者右腿,左端置于琴架。右手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弹弦。音色古朴圆润,表现力丰富。传统曲目有《伽倻琴散调》、《桔梗谣》、《你哩哩》、《丰年乐》等。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