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伯夷叔齐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伯夷叔齐

伯夷叔齐

西汉杂传体小说。刘向撰。原载《列士传》,见清代马骕《绎史》卷二十引文。袁珂《古神话选释》、滕云《汉魏六朝小说选译》皆录入。伯夷、叔齐是殷末周初两位著名的清高之士。据《史记·伯夷列传》载,他们原是殷商时代孤竹国 (今河北省卢龙县及辽宁省朝阳县一带) 国君的长子和第三子。孤竹君“欲立叔齐”,“叔齐让伯夷”,伯夷回绝,二人皆逃至周。适逢武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阻,反对武王对商纣的讨伐。本篇则写二人 “不从”武王伐纣,隐于首阳山被饿死之事。故事叙述: “武王伐纣,夷齐不从,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王摩子入山,难之曰:‘君不食周粟,而隐周山,食周薇,奈何?’二人遂不食周薇。经七日,天遣白鹿乳之。二人私念:此鹿食之必美。鹿知其意,不复来,二子遂饿而死。”作品表现了伯夷、叔齐狭隘、迂腐的性格,讽刺了二人的“不识时务”而逆流行事。在武王伐殷而统有天下的新旧交替的大变革时代,伯夷、叔齐不懂得历史发展的动向,而站在保守主义的立场上反对武王伐纣。他们选择来作为对抗手段的 “不食周粟”本身,则是十分可笑的。作品用喜剧的方法,来写这一可笑行为。二人不食周粟,却每天“采薇而食”,乍一看,这似乎是十分清高的行为。然而士大夫王摩子进山,对二人诘难: “君不食周粟,而隐周山,食周薇,奈何?” (《古史考》辑本则载为“野有妇人”之诘难:“子义不食周粟,此亦周之草木也。”)二人无辞以对,只好“不食薇”,走向饿死之途。然而,就在这存亡俄顷之际,作者又采用一种荒幻的情节,写“天遣神鹿”来向他们献奶,不料二人吃着鹿奶还想着要吃鹿肉,以至“鹿知其意,不复来”,两人终于饿死。如此精彩而生动的构思,自然见出更大的讽刺意义。历代的封建统治者及其文士对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所谓“义”的精神曾大加推崇。《论语》和《孟子》屡次称引伯夷、叔齐行事。孔丘说二人是“古之贤人”,孟轲说“伯夷,圣之清者也”。这则是以封建阶级的道德尺度来衡量他们的。唐朝的韩愈还写过一篇《伯夷颂》,也赞颂了伯夷。毛泽东则斥责伯夷叔齐“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开小差逃跑,又反对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颇有些 ‘民主个人主义’ 思想”(《毛泽东选集》 第4卷第1432页)。

☚ 列士传   佚名氏 ☛
伯夷叔齐

伯夷叔齐

中国古代笑话。张船山太守在登州试士,以“伯夷叔齐”命题,有作每字二比者,先生题俳语其上云:“孤行君,哭声悲,叫一声:我的儿子啊,我只道你在首阳山下做了饿鬼,谁知你被一个混帐东西,做成一味吃不得的大碟八块。”可为喷饭。

☚ 作诗囝对偶亲切   伶人嘲宰相赏花 ☛
伯夷叔齐

伯夷叔齐

《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 ‘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遂饿死于首阳山。”后以此典指隐土节操高尚,恪守不移。魏·曹操《善哉行》:“伯夷叔齐,古之遗贤。让国不用,饿殂首山。”魏·阮瑀《隐士》:“伯夷饿首阳,天下归其仁。”晋·王康琚《反招隐》:“伯夷窜首阳,老聃伏柱史。”

☚ 伯乐   薄游似邴生 ☛

伯夷叔齐

 武王伐纣,夷、齐不从,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王摩子入山,难之曰:“君不食周粟,而隐周山,食周薇,奈何?”二人遂不食薇。经七日,天遣白鹿乳之。二人私念:“此鹿食之必美。”鹿知其意,不复来,二子遂饿而死。
 伯夷、叔齐是古代两位著名的清高之士。他们本来是殷商时代孤竹国国君的长子和第三子。彼此互让王位,结果将王位给了老二,他们二人一同到了周文王那里。谁知文王已死,武王即位,随后便兴兵讨伐纣王。伯夷、叔齐认为这是犯上作乱,坚决反对。商亡以后,他们便隐居首阳山,不食周粟,采薇充饥,做商朝遗民,最后饿死山中。
 对于他们不食周粟,孔子、孟子都曾极为推崇,认为伯夷,叔齐是“古之贤人”。后代许多人也都称赞他们道德高尚,节操坚定。但是,他们的故事具有悲剧性,他们的不食周粟这一行动本身又隐含着一种不合理成分。纣王横行无道,周武王讨伐他,代表着正义。伯夷、叔齐却从一种超脱了任何现实条件的抽象道德原则出发来行事,忠于商纣,反对武王,这是十分迂腐的。另外,他们选择来作为抗争手段的不食周粟本身又缺乏真正的对抗性,甚至隐含着内在矛盾。这就又增加了几分可笑的成分。从这方面说,他们的故事又是喜剧。
 本篇作品正是用喜剧的方法来处理这一故事的。二人不食周粟,每天采薇而食。乍一看,这是十分清高的行为。但是王摩子进山说了句极为尖刻的话:“君不食周粟,而隐周山,食周薇,奈何?”这就把他们行为的自相矛盾揭露出来。一件清高的事却隐含自我矛盾,这种反差,透露出一种嘲弄意味。然而作品并没有罢休,下边又采用一种近乎荒诞的情节进一步讽刺他们,这就是白鹿事件。天公怜惜这两位清高之士,派了白鹿用乳汁喂养他们。不料这二位饿了七天之后竟然不满足于吃鹿乳,还贪心想吃鹿肉;而鹿竟然洞悉了这二位高人的恶意,“不复来”,结果二人只好饿死。构想如此,该是多么大的讽刺!
 但是,作品对于伯夷、叔齐绝不是否定的态度,所以并没有一味讽刺。伯夷、叔齐并没有放弃自己不食周粟的信念,最后殉身于自己的理想。作品如实地将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二重性揭示了出来。
 伯夷、叔齐生前的一切都呈现出荒诞,而他们死后却获得很高的荣誉,这构成一对矛盾。这对矛盾说明他们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从物质到精神都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活着反而不如死去。一对举世公认的品行高洁的兄弟落得如此下场,是一个极大的悲哀。作者似乎意识到了讽刺他们是过于苛刻了,所以他点明王摩子的话是刁难,一个“难”字把王摩子那句貌似客观的话的尖酸刻薄性质暴露无遗。作者对于伯夷、叔齐二人命运的这种悲哀感,正是对他们行为的悲剧性的最深刻的肯定。
 作品生动地将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复杂性表现了出来,显示了一定的艺术水平。

伯夷叔齐

商末孤竹君之二子。《吕氏春秋·诚廉》及《史记·伯夷列传》载,其父欲立次子叔齐为嗣,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伯夷承位,伯夷不受,叔齐亦不愿登位,先后逃亡周国。武王伐纣,二人叩马谏阻。武王伐灭商后,二子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论语·公冶长》:“伯夷叔齐不念旧恶, 怨是用希。”邢昺疏引 《春秋少阳篇》:“伯夷姓墨,名允,字公信。伯,长也;夷,谥。叔齐名智,字公达,伯夷弟,齐亦谥也。”旧时将此二人视为抱节守志的典范。

伯夷叔齐

伯夷叔齐

《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遂饿死于首阳山。”后以“夷齐”等指节操高尚的隐士;或以“采薇”等指隐士生活;也形容人恪守清高节操。汉·董仲舒《士不遇赋》:“殷汤有卞随与务光,周武有伯夷与叔齐。”南朝梁·萧绎《庾先生承先墓志》:“风翻岭背,月下松西。扬名不朽,高蹈夷齐。”宋·苏洵《辨奸论》:“今有人,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

☚ 伯牙绝弦   伯有之魂 ☛
0000181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7: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