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伯基特淋巴瘤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伯基特淋巴瘤Burkite lymphoma亦称儿童热带淋巴瘤。是B细胞恶性淋巴瘤的一型。多见于非洲,近年来我国也有发现。以4~10岁多见,6~8岁为高峰。男多于女。好发于上颌和眼眶附近,或下颌口腔。表现一侧面部浮肿,牙龈肿胀出血,前磨牙脱落,眼眶水肿,眼球突出,鼻流血性液。X线片可见齿槽骨破坏。本病对化学药物如环磷酰胺、溶肉瘤素、长春新碱等高度敏感。 伯基特淋巴瘤 伯基特淋巴瘤伯基特淋巴瘤(Burkitt's lymphoma)又名Burkitt瘤或非洲淋巴瘤,是恶性淋巴瘤中一种独特的临床病理综合征,于1958年作为东非儿童的常见肿瘤由Burkitt首先报道。肿瘤主要由未分化淋巴细胞组成,在临床上以侵犯淋巴结以外的器官、组织为主,尤以侵犯颌骨为多见,病情发展迅速,化学治疗能获得良好的疗效。
本病在热带与其他地区所见到的某些肿瘤性与非肿瘤性疾病应与Burkitt瘤相鉴别。如胚胎性横纹肌肉瘤,神经原细胞瘤,绿色瘤,视网膜原细胞瘤,浆细胞瘤和纤维性骨发育异常均可引起面部肿块,易与本病混淆。腹部肿瘤如肾原细胞瘤,神经原细胞瘤与卵泡瘤可与腹腔Burkitt瘤的临床表现类似。造血系统的恶性疾病如组织细胞型淋巴瘤、低分化淋巴细胞型淋巴瘤、急性淋巴细胞或粒细胞白血病等,与本病的鉴别除依靠病史和临床特点外,主要根据组织学和细胞学的特点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化学治疗是本病的主要治疗。手术往往只限于诊断性探查和活组织采取。但在手术探查时如能将肿块尽可能切除,对预后有良好的影响,有些患者甚至获得长期生存。本病对放射治疗十分敏感,7~10天内局部照射3,000~4,000rad可获得良好疗效; 但由于其多中心发生,很难达到根治。预防性头颅照射对防止中枢神经系统的侵犯可能有一定作用。 本病对化学治疗十分敏感,完全缓解率可达90%以上,部分患者获得长期缓解,可认为已痊愈。最常用的有效药物为环磷酰胺。对于Ⅰ、Ⅱ期(或A、B期)的患者单剂应用环磷酰胺40mg /kg,即可获得完全缓解。对于Ⅲ、Ⅳ期 (或C、D期) 的患者可以采用多剂环磷酰胺治疗(每隔两周用药一次,连用3~6次)。对于复发的病例,如环磷酰胺无效时,改用长春新碱、氨甲喋呤和阿糖胞苷联合用药(长春新碱1.4mg/m2,静注,第1天;氨甲喋呤15mg/m2,口服,第1~14天;二周后接着用阿糖胞苷250mg/m2,静脉滴注,连用3天)仍将有效。其他抗癌药如柔红霉素、阿霉素、左旋门冬酰氨酶、更生霉素、甲基苄肼和亚硝脲类等对本病都有不同程度的疗效。 据统计,约1/3的病人在首次治疗获得完全缓解后不再复发。这些病例的病变大多较局限(Ⅰ、Ⅱ或A、B期)或事先经过广泛的手术切除; 但也有少数属晚期(Ⅲ、Ⅳ或C、D期)患者。约2/3的病人在首次治疗完全缓解后仍将复发,其中半数侵犯脑膜或中枢神经系统。对有脑膜侵犯的患者可采用鞘内给药,一般在用阿糖胞苷(30mg/m2每天一次×3次) 后,接着用氨甲喋呤(15mg/m2第4天),可获得暂时缓解。 复发有两种类型,早期复发发生在首次治疗后10周内,晚期复发则在中数缓解期26周之后。完全缓解一年以上者复发极少。故一年未复发者可能已治愈。早期复发者预后差,治疗只能取得部分或短暂疗效。晚期复发多发生在新的部位,对治疗的反应较好,应进行强烈的化疗。 ☚ 非何杰金淋巴瘤 蕈样肉芽肿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