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伦理学体系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伦理学体系德国19世纪末哲学家、伦理学家和教育家弗里德里希·包尔生著。全名为《伦理学体系及政治学和社会学概念》,1889年出版。全书共分为四编。第一编为人生观与道德哲学历史纲要;第二编论述了伦理学体系的基本概念与原则;第三编为德性与义务论;第四编为国家和社会理论纲要,阐述了社会学和政治学观点,以及他对合理的社会生活形式的看法。书前还有一个导论,论述了伦理学的概念、对象、职能、方法等问题。包尔生认为,伦理学是一门实践的科学,并且居于各种实践科学之首。伦理学的职能是双重的:一是决定人生的目的或者至善;二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方法和手段。在研究什么是善这一问题时,包尔生试图解决目的论与形式论的对立。认为形式论关于道德本身即有价值、即是目的的论点是不言而明的,但形式论完全不讲实际效果,主张为道德而道德却失之偏颇。他赞成目的论,认为道德是完善人生的一种手段,效果应作为评价善恶的重要根据。但同时又对目的论有所保留,认为在道德判断中应当把对人的判断和对事的判断区别开来,前者关系到意向、动机,后者关系到行为的倾向、效果;前者的标准是良心和义务,后者的标准是目的和效果。在善恶问题上,他既表示拥护目的论观点,又赞成康德形式论的某些基本前提。在至善问题上,包尔生倾向于形式论观点。他把自己的至善论观点称为自我实现理论,主要指人的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和道德价值的实现。包尔生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道德论体系,认为尽管实现完善的生活是意志自身的一般趋向,但意志并不是本身就具备了指导人们达到这一目标的那些品质和能力,意志的这些品质和能力是通过培养而获得的,德性本质上是意志的旨在提高个人和集体幸福的后天形成的习惯和行为方向。关于德性的培养,他认为主要是意志的教育和情感的训练这两个方面。前者旨在使意志获得对本能冲动的控制能力,后者旨在达到合乎理性的情感状态。包尔生声称,他撰写此书的方法一是对各种问题及其可能的解决方法进行分析;二是从哲学思想发展史的角度审查和论述这些问题;三是选择一种与全面的世界观有一致的解决办法作为结论。他的这种联系现实、追溯历史并分析和提出解决办法的写作方法,被认为是写作哲学教科书的典范方法。该书印发后,曾多次再版,并被译为多种文字。由于作者有深厚、广阔的理论基础,善于吸收前人一切合理的思想内容,又能独立思考、立意创新,故被公认是伦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成果。它不仅在德国、欧美发生过重要影响,而且在伦理学史上仍然是一部重要的著作。该书曾被蔡元培译为中文,名为《伦理学原理》,发表于1908年。今中译本由何怀宏、廖申白翻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7月出版。 伦理学体系全名《伦理学体系及政治学和社会学概论》。德国鲍尔生著,1889年出版。理论部分接近于亚里士多德的精力论,应用部分详细讨论了德国资产阶级世界中的具体伦理关系。蔡元培所译《伦理学原理》是其中的第二编。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