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暑二2037动中暑。⑴中原官话。山东菏泽〖 〗。河南原阳〖 〗。⑵赣语。江西新余〖 〗。   病根 病根症结 五种致病因素:五情 因某种致病因素而得病:伤(~风;~暑) 风寒引起的病:霜露之病 霜露之疾 中医指引起烦躁、发炎、红肿等症状的病因:火(火气;心~;上~;流~) 病因多在于饮食不节:病从口入 因饮酒过量而生病:酒病 病酒 病酲 因多喝酒而身体不适:酒恶 酒后困疲如生病一样:酲困 因长期工作,劳累过度而生了病:积劳成疾 积劳成病 积劳致疾 积劳成病 积劳成瘁 劳积疾生 因饥饿而衰病:萎餧 长久忧虑就会得病:积忧成疾 积郁成疾 由于忧伤劳累而引起疾病:忧劳成疾 因居丧过哀而病:毁疾 毁病 哀毁致病:毁瘵 身体致病:受病 疲极致病的样子:虺隤
另见:生病 饮食 外伤 忧伤 ☚ 病因 病状 ☛ 伤暑❶病名。 ❶指中暑热而致的病证。出《素问·刺志论》。《医林绳墨》卷一:“伤暑者,由其暑热劳伤元气之所致也。其症日间发热,头疼眩运,躁乱不宁,无气以动,亦无气以言,或身如针刺,小便短赤,此为热伤元气也,宜以黄连香茹饮,或清暑益气汤、黄连解毒汤,量其虚实而与之。”《医方简义》卷二:“伤暑者,因受暑而伤,暑热伤气,一受暑邪,不急调治,渐入营分,阳已外泄,阴气更被耗散,阴阳两虚,形若虚劳,内热外寒,脉必虚数,东垣清暑益气汤最妙,如胃中痞满者,去黄芪甘草可也。”《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五: “伤暑者……其所及之症,有吐,利,腹痛,气逆,发热,头疼烦渴,肢冷疼,前板齿寒,无汗,脉虚或迟或伏,昏闷者,宜香茹饮;有身热,小便不利者,宜益元散;有吐泻寒热,喘咳痞满,体肿倦卧,便赤者,宜六和汤;有发热呕血者,宜黄连二钱,酒煎服;有暑天身热头疼燥渴者,宜麦冬汤;有暑天发渴者,宜生津丸。” ❷指暑病之轻者。《医学心悟》卷三:“伤暑者,感之轻者也,其症烦热口渴,益元散主之。中暑者,感之重者也,其症汗大泄,昏闷不醒,或烦心、喘喝、妄言也。” ❷指病因。《难经·四十九难》:“何谓五邪?然:有中风,有伤暑,有饮食劳倦,有伤寒,有中湿,此之谓五邪。”参中暑条。 伤暑summer heat injury中兽医学病名。家畜因暑热所致的中暑轻症。病畜口渴贪饮,食欲不振,烦躁不安,身热汗出,四肢无力,耳耷头低,粪便干燥,尿液短赤,舌干口红,脉数。治宜清暑生津,方用香薷散加减。针蹄头、玉堂、胸堂、尾尖等穴。 伤暑病名。又称感暑、冒暑。是夏季外感暑令之邪引起的外感热证。表现为壮热多汗,心烦口渴,气粗(促)肢懒,小便短赤等阳明经证。 伤暑shāng shǔ《本草纲目》序例第1卷神农本经名例(14)。病名。 ❶夏月中暑病证的总称。《素问·刺志论》:“气虚身热,得之伤暑。” ❷指暑证之轻者。《医学心悟》:“伤暑者,感之轻者也……中暑者,感之重者也。”伤暑有阴暑、阳暑之分。 伤暑shāngshǔ病症名。 ❶夏月中暑病症的总称。《素问·刺志论》: “气盛身寒, 得之伤寒, 气虚身热, 得之伤暑。” ❷暑证之轻者。《医学心悟》卷三: “伤暑者, 感之轻者也……中暑者, 感之重者也。” 伤暑有阴暑、阳暑之分, 详见各条。 伤暑 伤暑伤暑是夏令季节伤于暑邪的病证。伤暑名出《内经》。或称“感暑”。《素问·刺志论》云:“气虚身热,得之伤暑”。《丹溪心法·中暑》:“暑乃夏月炎暑也,盛热之气火也,有冒、有伤、有中,三者有轻重之分,虚实之辨”。冒暑乃伤暑之轻者,为夏令暑热冒于肌表之证。《时病论·冒暑》:“冒暑者,偶然感受暑邪,较伤暑之证稍为轻浅耳。”伤暑为暑月常见疾病,有阴暑、阳暑之分。中暑为夏月因感受暑热而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之症。参见“中暑”条。 (1) 冒暑:见《时病论》。《医林绳墨·中暑》称:“暑热冒于肌表为冒暑。”症见头晕,寒热,汗出,咳嗽,苔薄或微黄,脉虚数等。是因暑热之邪袭于肌表。治宜清凉涤暑。用清凉涤暑法(《时病论》方)加杏仁、瓜蒌。药用青蒿、甘草、扁豆、西瓜翠衣以清暑热;连翘、茯苓清心淡渗;杏仁、瓜蒌止咳。如暑热之邪冒于肌表,又因避暑过受风凉为寒所侵,症见头疼,恶寒,发热,肢体拘急,脉弦紧等。则宜辛温解表祛暑为主。用消暑十全散治之。方中香薷、扁豆、藿香、苏叶祛暑解表;厚朴、白术、茯苓理脾渗湿;木瓜、陈皮,甘草理气和中。如脾气虚弱,汗多恶寒者,则用十味香薷饮以祛暑渗湿,益气固表。 暑热冒于肌表,自觉头目不清,甚则眩晕,泛泛欲吐,胸闷不舒时,即可选用成药。如避瘟散、红灵丹、人丹等。 (2)伤署:根据发病原因及临床表现特点不同,可分为阴暑和阳暑两类。 阴暑:症见头痛恶寒,肢体痠痛,身形拘急,心烦,肌肤灼热而无汗,或伴吐泻,腹痛,舌苔薄白,质略红,脉浮紧或浮弦有力。证由夏月贪凉,阴寒乘袭,阳气郁遏不得伸展所致。《时病论·伤暑》:“长夏伤暑,有阴阳之别焉。夫阴暑之为病,因于天气炎蒸,纳凉于深堂大厦,大扇风车得之者,是静而得之之阴证也。”治宜辛温解表,兼以和中辟浊。用《类证治裁》的消暑十全饮加减。方中香薷、紫苏辛温解表发汗;藿香、扁豆、白术、赤苓清暑利湿;木香、檀香、厚朴理气化湿辟浊;甘草和中。如伴呕逆可加半夏、生姜。伴腹泻者可用六和汤或藿香正气散加减。 阳暑:症见壮热心烦,口渴欲饮,蒸蒸自汗,面赤气粗,舌质红,苔黄燥,脉洪数或浮洪有力。证由暑天在烈日下劳作,暑热熏蒸,伤津耗气所致。《时病论·伤暑》:“阳暑之病,缘于行旅长途,务农田野,烈日下逼得之者,是动而得之之阳证也。”治宜清暑泄热,益气生津。用白虎加人参汤或王氏清暑益气汤。前方清热益气作用稍胜,后方清暑、生津之力略强。如伴呕逆加竹茹;伴腹泻加葛根、荷叶等;若身热烦渴,小便不利者,可加益元散;若烦热头痛燥渴者,乃湿蒸而热耗津液,可用麦冬汤。方中石膏、知母、山栀清暑泄热;白芍、麦冬、乌梅、莲子敛阴生津;白术、扁豆、人参、甘草健脾益气;陈皮理气。全方有清暑涤热,养阴益气之功。 ☚ 暑秽 中暑 ☛ 伤暑shāng shǔ❶sunstroke ❷summer-heat atta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