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伤寒类方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伤寒类方

伤寒类著作。又名 《伤寒论类方》。清徐大椿撰。一卷。大椿有 《医学源流论》 已著录。本书成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徐氏认为“方之治病有定,而病之变迁无定”,遂不以六经分类,而使方以类从,证随方见,可按证求方,不必循经求证。徐氏将《伤寒论》中一百一十三方分为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柴胡汤、栀子汤、承气汤、泻心汤、白虎汤、五苓散、四逆汤、理中汤及杂方十二类。每类先论主方条文,并将同方条文附述于后,从方治规律阐述《伤寒论》辨证论治原则性与灵活性,对各类方药性、病证、适应范围、加减变化有较全面论析,独创之见,颇受医家欢迎。有乾隆二十四年(1759)刻本,光绪四年(1878)扫叶山房刊本,一九五六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

伤寒类方

书名。不分卷。徐大椿编释。成书于1759年。徐氏研究《伤寒论》不以六经分类,他认为:“方之治病有定,而病之变迁无定”,遂将《伤寒论》中113方分为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柴胡汤、栀子汤、承气汤、泻心汤、白虎汤、五苓散、四逆汤、理中汤及杂方共十二类,每类先论主方条文,并以同类方条文附述于后,末载六经脉证及别证变证,条理比较清楚。建国后有影印本。

伤寒类方

书名。清·徐大椿撰于1759年。作者将《伤寒论》中的113方分为十二类。每类先论立方条文,然后以同类方条文附述。最后是“六经脉证”和“别证变证”。条理比较清楚。但全书不分卷。今有排印本问世。

伤寒类方

一卷。清徐大椿 (详见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撰。本书成于乾隆二十四年 (1759)。虽仅一卷,却是徐氏历时七年,五易其稿而成。徐氏认为张仲景 《伤寒论》,并非是依经立方之书,而是为救误而作。“方之治病有定,而病之变无定”,而当时随证立方,原无定序,因此,他的《伤寒类方》不以六经分类,削除阴阳六经门目,使方以类从,证随方见。便于人们按证以求方,不必循经以求证。徐氏将《伤寒论》中一百一十三方分为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柴胡汤、栀子汤、承元汤、泻心汤、白虎汤、五苓散、四逆汤、理中汤及杂方十二类。当时,人们对于《伤寒论》众说纷纭,然对于仲景原著的六经辨证是别具见解的,而徐氏之说虽未必尽符仲景原书之意,但却颇有独创性,如该书中 “大青龙汤”条 “脉浮缓,身不痛,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阳证者,此汤主之。”徐氏注:“按此条必有误,脉浮缓,邪轻易散;身不痛,外邪已退,乍有轻时,痛未入阴,又别无少阴等证,此病之最轻者,何必投以青龙险峻之剂,此必另有主方,而误以大青龙当之者也。”又如,“甘草茯苓”汤下注云:“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此汤主之。”徐氏认为汗出者乃发汗后汗出不止,非因伤寒而自汗。此书每类先论主方条文,并将同方条文附述于后,从方治规律阐述《伤寒论》辨证论治原则性与灵活性,对各类方药性、病证、适应范围、加减变化有较全面论析,见解独特,颇受医家欢迎。书末附六经脉法,论正证之外又论别证、变证,附以刺法。有乾隆二十四年 (1759)刻本,光绪四年 (1878)扫叶山房刊本,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四库全书》本。

伤寒类方shānghánlèifāng

医书。不分卷。清·徐大椿撰于1759 年。作者将《伤寒论》中113 方分为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柴胡汤、栀子汤、承气汤、泻心汤、白虎汤、五苓汤、四逆汤、理中汤及杂方共十二类。每类先论立方条文, 后以同类方条文附述,末载“六经脉证” 及“别证变证”, 条理比较清楚。新中国成立后有影印本。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4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