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伤寒温疫条辨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伤寒温疫条辨

简称《寒温条辨》。温病类著作。清杨濬撰。六卷。濬字栗山,四川成都人。杨氏深感伤寒、温病极易混淆,遂采集诸家之说,参酌己见,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 撰成是书。卷一主辨伤寒与温病脉证治法,列伤寒脉证辨、温病脉证辨、温病与伤寒治法辨等。卷二至卷三主辨伤寒与温病之病证,列阳证辨、阴证辨、伤寒温病复病辨等。卷四至卷五为医方辨,列正方一百八十首,附方三十四首。卷六为本草辨,记述药物一百八十八种。剖析伤寒、温病之病证、脉象、治法凡九十一则。条分缕析,论述精当,多有发挥。为杨氏平生治验之总结,是书为后人所重。对热病学说发展,颇有影响。首创“升降散” 等方药,用以治疗温病,颇为实用。有乾隆四十九年刻本,光绪四年(1878)书业德刻本,上海普通书局石印本。

伤寒温疫条辨

书名。简称《寒温条辨》。6卷。清·杨濬撰于1784年。作者鉴于伤寒、温病易于混淆,遂采集诸家学说予以详辨。卷1列述伤寒和温病的脉证、病因、治法等多方面内容;卷2~3辨析伤寒、温病各种病证;卷4~5医方辨,计正方180首,附方34首。卷6本草辨,述药物188种。本书选摘《温疫论》、《伤寒辨证》中论述尤多,但又有所补充发挥,并创用升降散等方剂,在同类书中有其影响。

伤寒温疫条辨

书名。清·杨璇撰于1784年。6卷。鉴于伤寒与温病易于混淆,作者采取诸家学说,针对伤寒、温病的病因、脉证、治法等一一予以详解。其中多采摘自《温疫论》、《伤寒辨证》二书。但有所补充和发挥。

伤寒温疫条辨

六卷。清杨浚(生卒年不详)撰。杨浚字栗山、夏邑 (今四川成都)人。先攻举业,后转攻医学。晚客江南。杨氏认为伤寒、温病极易混淆,于是集诸家之说,间附己见,撰成此书。又名 《寒温条辨》。卷一主辨伤寒、温病与伤寒治法辨等;卷二、卷三主辨伤寒与温病之病症,列阳证辨、阴证辨、伤寒温病复病变等; 卷四至卷五为医方辨,列正方一百八十首,附方三十四首;卷六为本草辨,记述药物一百八十八种。剖析伤寒、温病之病证、脉象、治法共九十一则。杨氏友人孙宏智官溧水时,值江南大疫,用其书治疗颇有效验,孙氏便为其刻书传播其名。当时医家浅学者奉此书为准绳。卢文弨、袁枚为之作序,称其书辨证精当。其实杨氏此书全袭陈尧道《伤寒辨证》,稍移次序,改换篇题,增删字句,前五卷中增补甚少,六卷辨论本草为杨氏自纂。陈氏书中所无。此书条分缕析,论述精审,间有发挥之处,亦十分恰切。为杨氏平生临床经验之总结,对热病学说的发展颇有影响。有乾隆四十九年(1784)刻本,光绪四年 (1878) 书业德刻本,上海普通书局石印本。

伤寒温疫条辨shānghán wēnyìtiáobiàn

医书。简称《寒温条辨》。6 卷。清·杨璇撰于1784 年。作者鉴于伤寒与温病易于混淆, 遂采集诸家学说, 针对伤寒、温病的病因、脉证、治法等一一予以详辨。其中选摘《温疫论》《伤寒辨证》二书论述尤多, 并有所补充发挥。

伤寒温疫条辨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9:5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