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口处理
伤口处理是治疗损伤的一项重要措施,目的是在局部改善组织再生和修复的条件,消除细菌、异物等各种不利因素,促使伤口及早愈合。通常,将伤口分为清洁的、污染的和感染的三类,分别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处理。清洁伤口 是指未受细菌沾染的伤口,如甲状腺切除术、疝修补术、截骨术等无菌手术的切口。这类伤口经过正确处理,一般都能达到一期愈合,上皮再生良好而瘢痕组织极少。
为了保证伤口的一期愈合,首先要严格施行无菌原则,手术前必须进行手术区的皮肤准备,包括清洗、去毛、消毒等,准备时间愈接近手术时间,效果愈好。手术人员、器械、敷料乃至手术室空间,同样要经过消毒灭菌。手术中要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直至手术后还要注意避免细菌沾染伤口。伤口各层组织如皮肤、皮下筋膜、肌膜或腱膜等,有规则的对合,是愈合良好的另一重要条件。为此,需要分别地将各层组织缝合,尽可能缩小其中的裂隙,特别要防止形成死腔。但又要避免缝合过密和张力过大,以免局部组织缺血、坏死或残留过多的线结。手术中应彻底止血; 要尽可能减少对组织不必要的手术损伤,如钳夹或分离过多的组织、牵拉或挤压组织过重等。伤口内如有血肿、较多的坏死组织或渗出液,会阻碍正常的愈合过程,而且容易继发感染。一期愈合的伤口缝线,可在术后3~10日拆去,一般的拆线在一周左右。在血循环丰富的面部等处可较早拆线,在下肢或张力大的伤口应较迟拆线。缝线针孔发生感染时,应提前拆线,以免形成缝线脓肿。
污染伤口 是指沾有细菌,但尚未发展成感染的伤口。一般认为外伤后6~8小时以内得到处理的伤口即属于此类伤口。但是有的新鲜伤口沾有大量毒性强的病原菌,6小时以内已造成感染; 有的伤口沾有细菌较少或伤后立即开始使用抗生素,8小时以后尚未发生明显感染。所以,除了根据时间因素以外,还要仔细观察伤口和全身的具体变化来区分污染或感染。
处理污染伤口的目标,是使它转变为或接近于清洁,争取达到一期愈合。具体的方法称为清创术,其要领是清除各种不利于伤口愈合的因素,特别是感染的病原菌和造成感染的诱因,主要包括:
❶清洗去污,剪去毛发,使伤口及周围皮肤清洁;
❷清理伤口,探查损伤情况,清除血凝块和异物,修整创缘,除去失活或严重污染的组织等;
❸彻底止血,消灭死腔,缝合伤口组织。要彻底清除异物(除深入组织内部以外)、血凝块和坏死组织。但在切除伤口组织以前,应当考虑形态和功能的恢复问题。皮肤要尽量保留;如果缺损不能对合,可用植皮覆盖伤口,神经和肌腱断裂者应予以吻合; 不能连接时须作原位固定,以便日后修复。重要的血管损伤应予修复、吻合或移植,较大的骨拆片均应保留,即使已与骨膜分离,也须放回原位。为了避免组织缺损过多,有时难以彻底清创,污染伤口就不能转变为清洁伤口。因此,伤口缝合不可太紧密,或反而可稍疏松,或加以引流,甚或作延期缝合。
关于污染伤口是否在局部使用抗生素,意见尚未统一,但并不能因使用抗生素而忽视清创术。
感染伤口 是指已有细菌引起炎症的伤口,包括手术缝合后继发感染的伤口、脓肿切开引流的切口、延迟处理的开放性损伤等。此类伤口有渗出液、脓液、坏死组织等,周围皮肤常有红、肿,一般须经过肉芽组织增生、伤口收缩以及上皮再生,逐渐达到二期愈合。
处理伤口的基本方法是换药(敷料交换),目的是引流分泌物和除去脱落的坏死组织,促使肉芽组织和上皮顺利生长,尽可能缩短修复时间。换药必须贯彻无菌原则,防止新的病原菌带入伤口或引起交叉感染。要根据伤口情况选用合适的引流物,如盐水纱布条、凡士林纱布条、乳胶管等。由于肉芽组织有一定的抗感染能力,一般无需在局部使用抗菌药物。但有的伤口有毒力强的病原菌,需用针对性的药物控制,如对绿脓杆菌使用苯氧乙醇、磺胺灭脓等。要仔细观察肉芽组织变化。肉芽组织生长不良,如苍白水肿、色暗有苔、萎陷不长或增长过盛等,可有不同的原因,如引流不畅、有线结或死骨等异物残留、局部供血不足等等。对此,应在换药中作相应的处理,如调整引流、摘除异物等。对坏死组织不易脱落的伤口,用中药生肌散、玉红膏、九一丹等以去腐生“肌”(促进肉芽组织生长)。伤口过大时,伤口收缩有限,上皮再生难以覆盖肉芽组织,为了避免肉芽组织内纤维瘢痕过多,影响局部供血而致使伤口长期不愈合,可以考虑在肉芽组织生长较好的基础上,施行植皮术或者用缝合法对合伤口,以缩短愈合时间和减少局部瘢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