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报告notification of infectious diseases系指法定报告人对已确诊或疑似的传染病填写传染病卡或报告表并按规定时间内上报而言。我国政府对传染病分为甲、乙两大类;城乡医疗、检验、防疫人员为法定报告人;甲种传染病城镇6小时以内上报至上一级卫生防疫与行政部门,农村12小时内上报;乙种传染病城镇12小时上报,农村24小时上报。在上报表卡的同时应按法定传染病在当地采取防疫措施。 传染病报告又称“疫情报告”。传染病管理内容之一。在发现法定传染病后,医务工作者及有关人员有责任向卫生防疫部门报告,要求及时、准确、无遗漏。报告病种、方式和内容等随国家而异。 传染病报告 传染病报告传染病报告也称为疫情报告,是根据1978年卫生部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急性传染病管理条例》的规定,当发现该条例中所规定的传染病或各地区补充规定的传染病时,由医务人员或义务报告人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程序向所属地区的卫生防疫部门所作的报告。 传染病报告是疫区处理的前提,卫生防疫部门只有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疫情,才能尽快地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疫区处理。疫情资料按规定应定期上报,它是上级防疫部门了解疫情动向的重要资料。对本地区疫情资料的逐年定期分析是掌握本地区疫情动态和评价防疫措施效果的重要根据,同时它又是流行病学监察的基础资料之一。 《条例》所规定的报告传染病为两类25种: 甲类: ❶鼠疫, ❷霍乱及副霍乱, ❸天花。 乙类: ❹白喉, 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❻百日咳, ❼猩红热, ❽麻疹, ❾流行性感冒, ❿痢疾(菌痢和阿米巴痢疾),(11)伤寒及副伤寒,(12)病毒性肝炎,(13)脊髓灰质炎,(14)流行性乙型脑炎,(15)疟疾,(16)斑疹伤寒,(17)回归热,(18)黑热病,(19)森林脑炎,(20)恙虫病,(21)出血热(22)钩端螺旋体病,(23)布鲁菌病,(24)狂犬病,(25)炭疽。 报告人分法定报告人和义务报告人两种。凡诊治病人的医务人员、检疫人员、检验人员等均为法定报告人。各行各业的职工、社员、机关干部、教师、保育人员、学生、居民和退休职工等发现上列传染病时,均有报告的义务。 报告方式:法定报告人对确诊或疑似上列传染病时,必须及时填写“急性传染病报告卡片”或“急性传染病报告表”,由报告人所在医疗卫生单位负责审核上报,并要做传染病的订正和死亡报告。义务报告人可用口头、书面、电话等方式向所在地的合作医疗站或街道、公社、厂矿、企事业和学校等的医疗卫生部门报告。兽医在畜间发现人畜共患病时,也应及时向当地医疗卫生单位报告。 报告时限:发现甲类传染病及其疑似病人时,应用最快的办法逐级向卫生防疫站报告,一切有条件的地方先用电话或机要电报报告,城镇最迟不得超过6小时,农村最迟不得超过12小时。发现乙类传染病及疑似病人时,城镇应于12小时内,农村应于24小时内报告疫情。发现爆发疫情时,应尽快报告。 为了便于及早对疫区采取防疫措施,对某些疾病(如鼠疫、霍乱、天花、白喉、脊髓灰质炎、伤寒、炭疽等)在未最后确诊前,可以做疑似报告。在发现原诊断系误诊或“疑似病例”又经确诊时,均须做订正报告。病人死亡或治愈出院时,应做转归报告。 报告程序: 城镇各级卫生医疗单位应将疫情报告送所在市区、县(区、旗)卫生防疫站。各厂矿、铁道、交通、企事业、机关、学校等的医疗卫生单位应将疫情报告送所在市、县(区、旗)卫生防疫站,并同时向本系统报告。农村合作医疗站应将疫情报告送当地公社卫生院(所),公社卫生院(所)应将疫情报告送所在县(区、旗)卫生防疫站。各县(区、旗)、市(地区)卫生防疫站应综合疫情资料作出旬报、月报和年报。经县(区、旗)、市(地区)卫生局审核,按期上报给上级卫生防疫站。各省、市、自治区卫生防疫站要综合本地区疫情资料,经省、市、自治区卫生厅 (局)审核,按期向中央卫生部报送月报和年报。甲类传染病则随时上报。 非本地区户口的居民发生传染病时,诊治单位应用“急性传染病报告卡片”向病人临时居住所在地区卫生防疫部门发送传染病报告。报告卡片由该地区卫生防疫站转寄病人户口所在地区卫生防疫站,并由其统计上报。 传染病报告要求做到及时、完全、准确。 流行病学工作者在疫情工作方面的任务是: ❶认真贯彻全国以及各地区所规定的疫情报告制度,并负责指导有关人员定期进行转报、分类、登记及统计等一系列的疫情管理工作,使之在防疫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❷对负责所辖地区的疫情工作质量,应经常组织疫情工作质量的监督检查(包括医疗单位和居民的疫情报告工作及疫情报告组织),以查明降低疫情工作质量的具体原因,提出改进方法。 鉴于传染病报告在实际防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和在科学研究方面的巨大价值,有些地区对某些非传染性疾病也实行报告制度。例如,北方冬季容易发生一氧化碳中毒,所以有些省份把它列为报告病种,以便及时抢救。有些省份把食物中毒列为报告病种也是同样目的。近来平均寿命延长,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在死因中的比例逐渐增加,为了便于对这些疾病进行研究,有些地区已分别制订了关于这些疾病的报告制度,对于掌握这些疾病的全貌十分有利。 ☚ 接触者 潜伏期 ☛ 传染病报告 传染病报告infectious disease notification对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乙、丙类传染病进行报告。诊治病人的中、西医务人员、检验、检疫人员、乡村医生、工人医生等是法定报告人。各行各业的职工、机关干部、教师、保幼人员、学生、居民和退休职工等均有报告的义务。法定报告人对已确诊或疑似法定传染病的病例,必须及时填写“急性传染病报告卡”或“急性传染病报告表”,由报告人所在卫生医疗单位负责审核上报。发现甲类传染病及其疑似病人时,可先用电话或机要电报报告。其他义务报告人,可用口头、书面、电话等方式向所在地卫生医疗部门报告。发现甲类传染病及其疑似病人,应用最快的办法逐级向卫生防疫站报告,城镇最迟不得超过6h,农村最迟不得超过12h。乙类传染病及其疑似病人,城镇应在12h内,农村应于24h内报出疫情。如发现暴发性疫情,应尽快报告。对疑似病人应迅速确诊或排除,并发出订正报告。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隐瞒、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谎报疫情。 ☚ 喜林试验 准确度 ☛ 00007692 |